APP下载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现状及对策

2017-09-16冯向文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2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小学德育工作

冯向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而促使另外一个新的群体的产生——“农村留守儿童”。这些身在家乡的孩子因无法享受父母在思想、道德及价值觀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中又以道德问题最为突出。因此,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对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和谐乃至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进行探讨:1.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的现状及原因;2.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 留守儿童 德育工作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2-0122-02

当今时代,青少年成长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其身心发展特点也随之改变了许多。这给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育需要改革,需要发展,时代要求小学德育工作也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改革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以及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就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在中国广大的农村中产生了一个特殊未成年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儿童时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缺少父母关爱和呵护的留守儿童,极易在心理、生理、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产生很多偏差性的问题。笔者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认为应当认真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德育工作中所面临的新问题,探讨相应的对策。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一、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的现状

1.农村留守儿童德育工作的现状。目前,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外出打工的农民日益增多,他们把家里的孩子留给老人,亲友,农村留守孩子队伍不断扩大,在德育上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面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一些教育学者认为: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有可能使他们成为“垮掉的一代”,各种问题儿童走向社会,成为“打工二代”,或将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起着关键的作用,隔代、寄养监管人无法取代孩子父母。虽然外出打工是养家活口之必须,但决不能为了口袋,忽视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否则迟早会酿成苦果。农村留守孩子德育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

2.农村留守儿童的品行现状。

2.1留守儿童的基本权利得不到完全保障。从我校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父母一方外出务工,形成所谓“单亲孩子”;一类是隔代监护和委托监护型,就是父母双方外出务工,孩子托付给祖父母、外祖父母、甚至其他亲属、邻里代管;三类是自我监护型,是父母双方外出务工,孩子自己生活,形同“孤儿”。这就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的一些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

2.2学习成绩滑坡。从我校多数教师的反馈来看,留守儿童有的严重厌学,根本无心读书,屡屡逃学;有的学习习惯不良,漠视学校纪律,学业成绩不好的不在少数,而且学习成绩滑坡严重。

2.3留守儿童的品行大多不良。由于家庭不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出现了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一些“留守儿童”就染上了说谎、喜欢暴力、小偷小摸、喝酒、抽烟、好吃懒做等恶习。

2.4心理关怀缺失,情感发育不良。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缺少关爱,这种感情的欠缺影响了孩子对社会的认识,容易形成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极易出现性格暴躁、逆反的心理,自卑、自我封闭,长期这样下去,使他们很容易走上歧途,从而给家庭、社会带来极大的伤害。

二、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现状的原因分析

1.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社会不良思潮的冲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各种西方思潮也随之而来,这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道德品质的建设,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江湖义气等不良思想使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建设陷入困境。而儿童思想道德可塑性强、道德标准模糊、是非曲直不明等特点为不良思想被青少年所接受创造了条件,这些都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2.学校教育错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脱节。首先,在农村地区,很多学校存在“重智轻德”的育人思想,学校重视学生的升学率,轻视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每天大部分的学习时间被考试要求的科目所占据。其次,学校也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和情感辅导,学生在感情上的困难得不到解决,导致心理失衡,进而影响对其进行道德教育。最后,学校与家长缺少沟通,出现了道德教育的空白,学校不能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家里的思想行为表现,同样家长也不清楚子女在学校的道德行为表现,形成了农村地区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不良局面。

3.家庭教育方式单一落后,隔代教育盛行。由于物质弥补一直被留守儿童父母认为是补偿孩子的“最好”方式,这种观点也被大多数父母所认同,从而受到广泛采纳和应用。这就导致了家庭教育方式单一,基本上都是以物质奖励为主,并没有从心理、情感和思想道德方面对子女进行系统的教育。其次,“隔代教育”在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中相当普遍。据不完全统计有85%以上的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在家看管,作为祖辈,他们的知识结构、育人观念和方法都与现代社会严重脱节。同时,“隔代教育”存在一定的溺爱现象,在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不问理由就认为自家孩子是对的,这些都使留守儿童对道德的是非曲直与标准认识不清楚,为留守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不利的影响。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家庭道德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根本

1.唤回父母的教育责任。每一个孩子刚生下来时都是自然的原创,他们需要在不同的家庭,接受不同的教育,才能使他们的人生保持原有的原创性。可见儿童对父母具有天生的依赖性,家庭亲情有助于儿童的成长,父母的关爱是其他任何人无法替代的。因此,父母应当把对子女的监护责任放在首要位置,如果条件允许应当把子女带在身边,而没有携带子女条件的父母应当尽量常回家看看。

2.寻找妥当的监护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综合素质高的家庭监护人能对留守兒童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模范和榜样作用,使留守儿童的道德建设朝良性方向发展。因此,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应具备一定的道德和文化素质,能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言传身教,并能及时地发现孩子的不良思想和行为,给予正面地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所以,父母应该将孩子交给文化水平较高、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较好的亲戚或家人监管,以此弥补家庭榜样教育的不足。

3.重视日常的教育沟通方式。父母虽然与孩子相隔两地,但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是非常必要的。家庭教育的权威性决定了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效果更佳,因此,家长在与子女的联系过程中不能只谈生活,仅仅关注孩子的物质满足情况,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并时时关注孩子的情感反映,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正确的疏导,让孩子确实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尽可能地减少孩子离开父母的孤独感和无助感。此外,父母应当在可能的情况下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学校道德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中坚

1.树立智育与德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学校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树立智育与德育并重的教育理念,摒弃应试教育所持守的重成绩而轻道德的传统观念,将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道德标准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当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教育状态,以此弥补家庭对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不足。同时,学校还应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系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正确引导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重视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教育要体现人的生命价值,儿童的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校教育的内在本质要求。离开父母的孩子需要亲情的代偿,需要通过心理教育手段来补偿儿童的某些基本心理需要的缺失。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学校老师要和学生建立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时刻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动态,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及时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和情感疏导,帮助学生排解情感上的困难和疑惑,保证其健康成长。

3.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法。一方面,农村中小学教师和班主任应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的关爱和照顾,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并使他们真正感受到班集体温暖。另一方面,必须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盲点和不足,并给予学生帮助和支持。除此之外,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特别是针对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总之,留守儿童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而且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长期存在并不断壮大。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也不仅仅是家长和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全社会所有人都应伸出双手,扶好留守儿童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使留守儿童不仅成为学习队伍中的好榜样,也是德育活动的排头兵。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农村小学德育工作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