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在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中的综合应用研究

2017-09-14重庆理工大学财会研究与开发中心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重庆400054

商业会计 2017年19期
关键词:研究性案例教学模式

(重庆理工大学财会研究与开发中心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 重庆400054)

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出台,纲要强调“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以及现代化教育水平的发展,本科教学改革备受关注,如何从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综合教学模式成为当代教育研究的重心。

一、文献回顾

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在管理类本科专业的综合运用是教育研究的全新领域,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以及实践创新意识,提升学生“扩散性思维”发展理念,保证学生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理论知识,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标新立异、大胆想象、团队合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坚实可靠的操作框架。

(一)研究性学习在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创新性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应广泛应用于大学等各类专业学科教学中,带动教学模式的创新,培养具有复合素质的人才。霍益萍等(2000)从广义和狭义两种角度对研究性学习进行探讨,从广义上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周围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并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特质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作为一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在教学组织上也必然地具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特征,即“多样性”“参与性”与“自主性”。

李召存(2001)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特质分析,提出其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问题意识、合作能力以及关注现实与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在前人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特质、目标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相较于传统教学活动的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澄清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模式构建的前提。综上,研究性学习就是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思路,对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参考,能更好适应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极具研究意义。

(二)案例教学在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教学案例为基础,以学生在课堂内外对真实事件和情境的分析、思辨为重点,旨在提升学生应用理论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王晓燕(2007)指出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模式在知识传达方式、师生作用、知识形成、知识与能力的形成途径以及知识的来源等几个方面的差异。由此提出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管理类本科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多样化的需求以及管理类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在管理类专业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通过学习案例让学生学会理性的决策和在教学实践中利用科学原则。祝映兰(2014)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对课程设置、案例教学的具体环节并从案例选择、课堂案例讨论、教师角色定位与对学生的激励考核机制等案例教学环节中的要点进行了详细阐述。教师教育中的案例应源于教师实践和专业研究、分析的结合,或是教育研究人员的实证研究与行动研究,因此国内对于案例教学的思辨研究方法颇为欠缺。因此,为了更好地将案例教学应用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提出应对支撑案例教学的知识观、师生观和教学观“三观”问题予以重视(张新平等,2015),主张师生应共同分享观点,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势,激发学习者的潜能。

(三)研究性学习与案例教学在教学中的耦合及应用研究现状。基于研究性学习和案例研究在思维、能力和特征上的差异可以对其进行整合发挥“1+1〉2”的优势互补效应。申俊龙、陶林等(2005)提出了UES(研究教育目标、教育资源配置的合作教育新范式)模式下研究性学习在案例教学中的运用,认为其优势在于这种模式将传统教学的特点、案例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有机联合在一起。王海兵(2011)构建了研究性学习与案例教学的耦合模型,将研究性学习模式嵌入到案例教学过程中,形成环状,教、学、研、用四位一体,交互贯通。田山俊、孙慧佳(2013)认为实现案例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有机结合,需发掘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为平台和载体,并以“习明纳”为参考展开探讨。其次,没有典型案例,案例不典型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本质理解产生较大偏差,很容易将其理解为课外兴趣活动等。因此,案例的设计和选择起着关键作用,是研究性学习理论的一种现实体现。缺乏问题的案例不仅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还会导致这种模式最终仍然是一种 “接受式”的教学灌输。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与案例教学都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管理类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等特点,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切实可行的,也是未来教育模式的改革方向。研究性学习与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提升教学质量。

二、传统教学、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对比分析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从单一的获取理论知识和书本经验,逐步转换为深入研究理论知识、学会灵活运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主要强调的是“研”。案例教学则要求学生通过课堂内外的真实情景和事件分析,围绕思辨为核心,强调提升学生合理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强调的则是“用”。

(一)传统教学模式分析。首先通过研究传统教学模式,了解传统教学模式对当代教育的影响程度,同时发现传统教学的弊端。传统教学模式是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的先导,深化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劣考察是推动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传统教学模式重点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教师主要通过授课的形式,按照学校教学大纲要求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筛选、传递。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知识体系单向传递模式,教师以PPT、语言、图文等传统模式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所有的传播途径都是以教师为核心主体,教师决定传授知识的频度、深度和广度。学生在传统模式中扮演被动接受者的身份,学生通过自身反复记忆、理解和练习掌握理论知识,继而应付随堂测试、期末考试等测试,因此学生逐步形成一种反差意识,认为掌握知识的最根本目的是应付相应的考试。

(二)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分析。通过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系统地将教学研究与理论知识相融合,研究性学习模式孕育而成。研究性学习是在创新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观念下萌生出来的一类全新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开辟 “教师指导,学生研究”的模式,不同的教学科目和教学目标应该配备不同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适用于知识系统性传授,而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研究能力的培养则呈现低能化态势,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分析问题往往会脱离社会实际情况、缺失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研究性学习主张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学习,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践环节操作推动对理论知识系统性的升华,研究性学习有效地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单向模式,逐步发展为师生教研合为一体的双向模式。同时研究性学习主张学生实际研究,凸显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推动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去探寻真理并解决问题的积极式、开放式的教学方案。

(三)案例教学模式分析。案例教学融合了传统模式和案例实验,案例教学相比传统教学和研究性教学有一股“神韵”,主要体现在案例教学追求教学目标和教学质量与案例研究的多重综合,同时案例教学秉承“学生与教师同为核心”的综合培养理念。案例教学重视“形体”教育,通过案例的引用,案例教学强化提高教学质量,重点解决现实生活中所触及到的专业问题,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渲染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作为学生,重在对案例的“思考”“理解”“分析”;作为教师,重在对学生的“提问”“聆听”“评价”。案例教学是一种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见仁见智的综合性学习教学活动,其宗旨是通过实践环节考察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传统教学、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比较表

传统教学模式阻塞知识和实践的沟通,没有形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网”的立体学习框架,长期的被动学习会造成学生学习能力的落后以及学习积极性的下降,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是一种跨越了传统教学模式、传统评价制度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它牵涉到文化、政治、经济、自然、社会等多重领域,主张以“发展为核心”的综合学习系统,促进当代高等教学培养模式下人力资本价值全方位提升。见上页表。

三、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耦合的特征

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均是通过科学化系统,围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构建动态平衡型教学模式,因此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本文基于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的耦合共性展开深层次研究,努力寻找两者之间动态勾稽关系,获取、选择、整合、构造当代本科教育教学全新模式。以下重点对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的共同性质进行分析。

(一)主动性。个体之所以能够自主发挥创造性潜能,其主要依赖于个体主动性的开发。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一直维持着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固定模式,学生在接受知识时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因此长此以往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将会受到严重的限制。在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中,学生以“研究”“实践”为主导,提升自身认识问题的主动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积极地、紧张地、兴奋地状态。从案例选择到讨论与研究、从分析问题到得出结论,整个学习流程始终围绕着学生为主体的特色,学生的主动性思维得到良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也随之提升。同时,教师担任学生的指导者和帮助者,他们负责聆听学生的想法并与其展开积极讨论,在整个案例教学中,学生最后得到的“没有最好的答案,只有更好的答案”,所有的案例教材都是多样化体现,所有的研究过程均是紧扣多元化角度思考。

(二)互动性。从课程理论的角度分析,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与其他学科课程不同,它所呈现的知识体系和课程设计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呈现动态变化的,其归根结底是研究方式和研究课题之间的交互作用生成的。不同的研究方式和研究课题会产生与众不同的课程模式,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秉承互动性原则,在课程建构的开始和课程建构的终止都体现互动性这种动态表现。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的互动性主要体现在实践与理论之间的互动,时刻主张“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观念,强化学生社会科学实践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主观能动性,重视过程学习、体验和应用三者结合,注重学生主体学习培养过程多元化,强调学习情景设计和问题设计的情境性和真实性。

(三)探索性。探索是人类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创造世界的核心方式,自古至今科技发明都是通过探索而完成的,人类也正是不断地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从而获得崭新发展。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是一种非预定的、未知的教学方法,实践的结论并不能单从书本理论中直接获悉,而是需要培养学生以科学探索的研究方式,通过查询资料、实验研究、研究分析、不断地假设、推理、论证一系列科学化方案,谨慎、科学地解决案例问题。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的目标既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并树立创新意识,通过探索方式来训练学生创新理念的升华,又为当代教学构建综合性学科课程解决模型、探究性学科课程模型等。

(四)开放性。与传统教学相比,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具备明显的开放性特征,研究性学习与案例教学并不局限于传统书本上的一般性理论知识,而是将目光放得更远,紧贴现实生活中的生活问题和社会问题,推动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的联动性。从教学方式分析,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体现时间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的学习时间并没有受课堂时间的限制,而是鼓励学生运用课余生活时间进行查询、调查、分析等活动,最大限度地搜集各类资料并灵活运用资料,推动课余学习和课堂学习的紧密结合。与此同时,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还体现出空间开放性,传统教学拘束在狭小的教室里,没有尝试真正的“走出去”,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鼓励学生贴近社会、理解社会、认识社会,以理论知识作为自身的武器,探寻社会真理,验证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综上,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之间存在诸多共性,基于以上四种共性,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一体化能够推动学生层次发展。研究性学习与案例教学的耦合是基于学科基础,围绕“研究”“案例”两条主线深化到教学模式中,在各教学模式体系下形成优势互补的形式。

四、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在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流程

通过引入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师生通过案例选取、课前准备、案例研究、成果汇报、质量考评等过程,培养综合管理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碰撞出多元化思维火花。我们构建了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耦合教学结构图,重点分析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在管理类本科专业各阶段的实行方案和应用,体现管理类本科教学“以研究性学习为天、案例教学为地”,真正实现管理类本科教学“顶天立地”的效果。见下图。

(一)案例选取。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耦合教学的根本落脚点为案例选取,研究性案例教学方法论中的案例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德鲁克式案例和哈佛式案例。德鲁克式案例往往选取相关企业经营管理的某一过程或者某一领域,教学要求教师对案例要进行针对性地课前整理,因此德鲁克式案例通常展现为矛盾明晰、短小精悍等特点,同时德鲁克式案例所涉及的管理理论相对明显,比较适用于大学二年级刚刚涉及管理知识的学生使用。哈佛式案例通常提供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貌,企业背景资料相对复杂,信息量庞大,要求学生从错综复杂的案例资料中进行整合、分析、研究、并汲取有助于决策分析的必要信息,进而做出科学化、专业化的决策报告。哈佛式案例相对于德鲁克式案例需要学生具有通透的认知、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管理能力,哈佛式案例需要研究时间较长、对学生的能力需求、专业需求较高,比较适用于管理类本科专业高年级学生。在案例选取时,教师需要根据管理类本科学生所处的年级选择不同的案例形式。

(二)课前准备。教师应为课堂所出现的突发情况进行充分的准备,例如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以及教学引导措施等等。学生应根据不同的案例形式做出不同的课前准备。基于德鲁克式案例研究,学生应重视阅读案例、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形式查找相关的理论资料进行分析。对于哈佛式案例等标准较为严格的案例而言,单纯的查找资料也许并不能达到最优状态,学生应积极主动进行课前分组,针对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分配并明确各自所负责研究的领域,在此基础上准备相应的课堂展示材料。在小组讨论时,组员之间应相互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组长应总结小组组员的想法和研究,做成汇总报告的形式以待课堂展现。

(三)案例研究。在学生课前准备的基础上,开展案例教学的课堂阶段。案例分析研究主要是在课堂时间进行,案例分析研究不仅考察学生对案例学习的掌握程度,而且引进研究性学习理念,培养学生的科研分析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学生在案例课堂上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积极的讨论并将各自的分歧在课堂授课时展示出来,教师在案例分析研究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引导同学们按照理性的研究思路积极思考,通过不断讨论发表各自意见。案例分析研究的重心仍在“研究”上,讨论是将学生的“研究”相互沟通,最终学生应重点分析整个案例的实质意义,通过引入管理类理论知识解释案例中的关键问题,并将结论做成树状或其他结构模式进行展示,为接下来案例研究报告做铺垫。在案例研究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需要明确各自所处的战略导向地位,案例研究需保证学生为案例研究的主导人员,教师担任案例研究的引导人员,学生通过案例研究与操作改进将课堂研究成果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并加以证实,学生需要经历反复的科学验证与实践创新提升科研成果的准确度。

(四)成果汇报。若只是单方面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并不能达到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耦合教学的战略目标,管理类本科专业的特色在于理论与实践需要紧密联系,实践成果需要总结梳理成报告,单线研究只会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学生应将管理理论真正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并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和分析研究可能会导致学生感到条理不清或无目的性,案例研究报告则是要求学生重视案例研究分析的本质问题,以管理理念为核心,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网的综合分析案例并得到较为全面的结论报告。

(五)质量评价。管理类本科专业是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如果采用笔试测验的方式来评判学生的管理能力并不是很科学,同样的应试机制也缺乏管理类专业的操作性。管理类专业结合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模式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既要考虑学生的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学生管理能力的综合水平,因此若要综合考虑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各阶段的具体表现,可以采用加权平均计数法的形式进行成绩评定。在综合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教师与学生需要发挥共性作用,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考评知识掌握程度,教师则需要树立客观公正的价值观,科学辩证地评判学生的知识成果。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耦合本质上是一种深层次教学模式,它是人类教学历史上的传承和进步。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从“从案例到研究,从研究到案例”,形成了一条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的链带模式,同时它以学生培养为核心,提倡主动学习研究、亲近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在管理类本科专业中的应用为管理类专业开创一种崭新的课程观、学习观、知识观、实践化、社会观。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的耦合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同时建立一套独特的教学体系,该体系与当代管理类本科素质教育要求相匹配,推动管理类本科综合战略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研究性案例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ORACLE CINEMA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数列学习中的应用探究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微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初探
利用体育活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