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浑厚华滋我中华

2017-09-12蒋红雨

关键词:黄宾虹山水画

蒋红雨

摘要:黄宾虹操守自坚,竭一生苦功,志道据德依仁,通过独具个性的创造,最终实现其山水画的“内美”,为古老的东方中国画艺术赋予新的生命,从而极富自信地重建起中国画的主体地位,给当今的中国画坛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分析其山水画“内美”之成因。

关键词:山水画;黄宾虹;内美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7)02-0065-04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in the 20th century, Huang Bin-hong's landscape painting is one of the shining pearls. Being persistent, diligent and benevolent, finally through his unique creation, in his paintings he created his “Inner Beauty”, which infuses new life into the traditional Oriental Chinese paintings, thus rebuilding the leading status of Chinese paintings and bringing great inspiration to the current world of Chinese paintings.

Key words:landscape paintings; Huang Bin-hong; inner beauty

在二十世纪中国山水画史上,黄宾虹的山水画艺术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他是将传统文化与传统笔墨集大成的艺术大师,以其八十余年的艺术实践与数十年的艺术理论,结束了有清以降中国画发展的颓势,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笔墨的崭新时代,为中国画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在其“黑、密、厚、重”的画风、浑厚华滋的笔墨中,蕴涵着我中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文化精神。特别是其在山水画中的“内美”主张和以此为追求的笔墨实践与艺术思想,为中国画坛和后学者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山水画之美的核心——“内美”

黄宾虹一生孜孜不倦地进行山水画的创作与研究,他对山水画的审美价值有着独到的发现和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山水画之美的核心即是“内美”。“内美,天地宇宙人世人伦原美、大美,发于声色,由道而技,技进于道。”(骆坚群《解读黄宾虹》。)“内美”就是“天人合一”“道艺合一”的美和美的境界。他与王伯敏书:“古人论画谓造化入画,画夺造化,夺字最难。造化天地自然也,有形影常人可见,取之较易;造化有神韵,此中内美,常人不可见。画者能夺得其神韵,才是真画,徒取形影如案头置盆景,非真画也。”[1]如何才能画入“内美”呢·黄宾虹认为:“画入内美,不是容易事,所以畏难者不敢上阵;不上阵,安知取胜的的奥秘。”“能全内美是指作者品节、学问、胸襟、境遇,包涵甚广。”在其看来“游艺之事,必志道据德依仁”,还要“独具个性的创造力”。黄宾虹山水画“内美”的形成是经历了数十年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是其“操守自坚”“竭一生苦功”而终于实现自己的目标的过程。

二、黄宾虹山水画“内美”成因之探寻

(一)具有远大的目标

黄宾虹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中华民族蒙受内忧外患的痛苦中度过的。他目睹时艰,力图自强救国。“他中年激于时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皆有所参与。”(陈叔通《黄宾虹先生年谱序》)。两度因此遭到清政府搜缉而出逃。

在那动荡不定的年代里,黄宾虹救国无力、报国无门,他渐渐感悟到,唯有在艺术上为自己找寻到一条出路,完成自己的人生事业。

至此以后,黄宾虹急流勇退,而专心绘事,笃志艺文。他认为:人心沉沦,急需精神文明来拯救。“致治以文”,通过文化建设,达到天下大治。他所处的是时际危颠时代,也是造就艺术大家的时代。“艺术特出之人材,尤多造就于世运颠连之际。”(黄宾虹《文字书画新证》)“所愿诸同志,坚持雅操,抱道自高,慎勿以一时之弃取,萌其懈怠而坠厥功。士君子砥砺姱修,正可于错节盘根之下,因受磨砻而成大器,为国之光,其有豸乎·”(黄宾虹《美展国画谈》,1929年)。他“以保存国粹,发明艺术,启人爱国之心”为宗旨。将书画艺术作为自己内心情感的最佳表达方式,视山水画作为人生的终身奋斗目标[2]。及至晚年,被困燕京,伏居十年,整日闭门作画著述。改署“予向”,表达了其卧薪尝胆,面壁苦参的决心。当其目睹日本侵略军结队于新华门前,愤而回家作《黍离图》,题诗曰:“太虚蠓蠛几经过,瞥眼桑田海又波;玉黍离离旧宫阙,不堪斜照伴铜驼。”[3]11爱国悲愤之情跃然纸上。抗战胜利后,复用“宾虹”。正是这样的社会环境,滋培出黄宾虹热爱中华的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个人气质。他喊出了“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4]2的強烈的爱国之声。并认为:“世界国族的命最老者,莫过于中华。”中华文化綿恒数万里,积阅四千年[4]2,“以有千古不磨之精神,昭垂宇宙。”在其心目中,中国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自然风光,在世界上都是博大雄浑的,因而“浑厚华滋”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与民族精神特征[3]22。所以将“浑厚华滋”的画风作为山水画“内美”的最高境界与审美标准来追求,是黄宾虹一生的奋斗目标。

(二)具有正确的方法

黄宾虹自幼聪颖,五岁从师就读,六岁临摹沈廷瑞山水画册,得老师与亲友赞许。十岁时获萧山倪谦甫、倪易甫兄弟指导:学画“当如作字法,笔笔宜分明,方不致为画匠也”[3]10;学书“笔笔分明,用力要平”之奥妙。后又访学郑雪湖先生,先生语重心长地告诉他:“画有六字诀——实处易,虚处难”之心诀。此两次求教,使得黄宾虹受益终身,成为其绘画实践中一生的准则[3]10。endprint

早期(五十岁之前)是黄宾虹读万卷书、习古摹古时期。黄宾虹从临摹古画入手,上探晋、唐,追荆、关、董、巨,临摹元四家、明四家;近学髡残、弘仁、程邃、李流芳等,一度摹写王原祁,特别是对“新安画派”,凡见“海阳古贤佳构,必临之再三”。黄宾虹的临摹有两种方法:一是求其真,求笔笔到位;二是临其意,临笔情墨趣。黄宾虹在这一时期除了学画外,还学书、刻印、博览群书,更取古印、古铜器、古画像砖细心琢磨、认真研究,从古文物中汲取对作画有益的东西。甚至在大理石纹理上寻自然之趣。此时作品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遒劲有力。这一时期是黄宾虹临古摹古打下坚实笔墨基础阶段,也是黄宾虹踏踏实实读书做学问的时期。

中期(五十岁至七十岁)是黄宾虹行万里路、师造化时期。黄宾虹十分注重写生,足迹遍历名山大川。他上黄山、九华,登青城、峨眉、泰岳,游雁宕、武夷、桂林、庐山,探三峡之险,览西湖、富春诸景,去香港、九龙等地。所到之处,都留下大量纪游写生稿,积稿盈万,为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源。林山腴诗:“宾虹生长黄山麓,七十看山苦不足,南逾五岭东雁宕,一棹西南还入蜀”。这一时期,黄宾虹不但饱游饫看,还在不断思考。他曾在中午山中“找气”,在黄昏山间“觅韵”。他还曾想在四季阴晴中探自然之妙。有时还带古代名画入山,在真山真水间寻求画法的来源与奥秘。通过写生,在造化天地中发现其神韵、体悟其“内美”。

晚期(七十岁以后)是黄宾虹在艺术上作出卓越创造时期。黄宾虹根据历代画家对笔墨的不同论述,结合自己数十年的笔墨经验,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五笔”、“七墨”之法。并对笔墨之间的关系做具体阐述。特别是将“宿墨法”、“积墨法”、“渍墨法”、“点彩法”等进行深入的破析后,与“披麻皴”、“乱柴皴”、“雨点皴”以及“铺水法”、“点彩法”成功地运用到山水画作品中,最终形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兼染带皴”之法。此种方法是黄宾虹独创且独具特色的方法,是在高度审美情蕴下表现山水画“内美”的最佳方法。

(三)具有良好的修养

在中国近代绘画发展史上,黄宾虹是一位承前启后具有开拓型的一代大家,他把文、史、哲,诗、书、印等修养都融进其绘画中。他的山水画是“包前孕后,古今独立”的艺术创造,是人格与画风相融、笔墨与丘壑兼胜的典范,更是其深厚文化涵养的自然展现[5]。

黄宾虹曾这样说:“人品既高,画品不得不高。人品不高,则落墨无法”。“画以人重,艺由道崇。”“人品的高下,最能影响书画的技能,讲书画不能不讲品格。有了为人之道,才可讲书画之道,直达向上,以至于至上。”有好的人品才会有好的画品。而好的人品是要有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做支撑的[3]44。

实际上,黄宾虹就是一位修养性极高的学人。黄宾虹出生于书香门第,五岁从师就读就学会检阅《字汇》工具书,七岁学习《说文解字》。二十歲从浙江金华回到歙县老家,开始了二十余年的耕读生活。二十三岁从师汪仲伊学习,汪仲伊是光绪年间进士“平生于国学无所不窥,不拘于前辈师法,而能自成蹊径”。其人品、学养和爱国思想对黄宾虹都有很大影响。三十岁到了而立之年,决定“力垦荒,事金石书画”。三十六岁,垦田千亩,“频年收获之利,计所得金,尽以购古今金石、书画,悉心研究,考其优劣,无一日之间断。”[6]7

四十三岁,避祸沪上,此时的黄宾虹已人到中年更加勤奋,据王中秀先生统计,黄宾虹在沪三十年间,其公开发表于《神州日报》、《国粹学报》、《美术杂志》、《国学丛选》、《时报》、《艺观》等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就有一千一百余篇。其内容涉及甚广,或探图画之源,或说玺印之流,或叙绘画之史,或论篆书之法。此时的黄宾虹已展现出其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学养。七十四岁,北迁遭遇“七七”事变,于是“伏居燕市,谢绝应酬,惟与故纸堆中,与蠹鱼争生活,书籍、金石、字画,竟日不释手。”[6]15八十五岁,离开北平至杭州,直到九十二岁谢世。任然著述不辍。

黄宾虹不但是画家,还是一位诗人、书法家、篆刻家、考古学家、文物鉴定家、美术史论家、文献学家。他著有画语、画谈、印述、诗草、旧闻、杂记等,还有《古画微》、《古文字证》、《古文字释》、《周秦印谈》、《黄山画家源流》、《宣歙画家传》等,由此可见,黄宾虹学养之丰厚。

黄宾虹的一生是十分勤奋的一生。他山水画“内美”的最后形成是随着其深厚文化涵养的提升而渐进形成的。

(四)具有非凡的创造力

黄宾虹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他具有独特个性的非凡创造力。他的画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集画理与画法之大成。

黄宾虹在总结前人各种笔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五笔”法:“一曰:平。如锥画沙;二曰:圆。如折钗股;三曰:留。如屋漏痕;四曰。重;如高山坠石;五曰:变[7]9。参差离合,大小斜正,肥瘦短长,俯仰断续,齐而不齐,是为内美。”“五笔”法是黄宾虹对古人笔法理论的系统总结,也是黄宾虹对中国画笔法“内美”的一生追求。

黄宾虹的“七墨”法和用水法是其经过一生精勤不懈努力感悟自然神韵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七墨”法即积墨法、泼墨法、破墨法、淡墨法、焦墨法、宿墨法、渍墨法。其比较突出的是破墨法、渍墨法、积墨法与宿墨法。黄宾虹这样论述破墨法:“利用其水分之自然渗化,不仅充分取得物象之阴阳、向背、轻重、厚薄之感,且墨色新鲜灵活,如见雨露滋润,永远不干于纸上者[7]13。能如此,则所表现之物象极其鲜明生动,亦气韵之所到。至于渍墨,晚年将其从破墨中分出来,指出:渍墨入画,往往墨泽浓黑而四边淡开,得自然的圆晕,而笔迹墨痕,又跃然纸上。黄宾虹晚年山水画,其画面给人以“华滋”,主要是渍墨的运用。关于宿墨,黄宾虹这样论述:“画用宿墨,其胸次必先有寂静高洁之观,而后以幽淡天真出之。”黄宾虹的用墨已达神妙的化境。 黄宾虹在笔墨技法上的创新还表现在其画“雨景”与“夜山”两种景色方面,他相人们展示的是大自然雨景的奇特景象。endprint

其用水之法亦有独到的研究。黄宾虹曾指出:“画案之上,一钵水,一砚墨,两者互用,是为墨法。然两者各具其特性,各尽其所用,各有其千秋,故于墨法之外,当有水法。”[4]11黄宾虹是这样用水的:一是渍水,黄宾虹在《九十杂述》中论述:“水之渍,非墨痕也。澹宕如徐幼文,皆以水渍为之。”在其作品《湖山晓烟》中,就有泼水、点水留下的水渍,画面效果,水滋墨润。二是铺水,就是在画面内容尚未干时,铺是一层水,还可以在背面一遍遍地铺水,这样画面既柔和又统一,既滋润又浑厚。三是生韵,在实处与实处之间,用水衔接,达到笔不相接气韵生、画面已尽意无穷的效果。在色彩上,黄宾虹既用墨破色又用色破墨,他是在前人的基础是加以发展提高而得来的。

黄宾虹把破墨法、渍墨法、积墨法、宿墨法诸法熔于一炉,将“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巧妙结合,做到取精用弘,终于创造出表现“浑厚华滋我中华”一种高度审美情蕴下的“内美”的表现方式,集中体现了他那独特而精湛的山水笔墨之美。

三、结语

黄宾虹在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是个奇迹,他以毕生的精力,锲而不舍地精神致力于传统艺术文脉的传承,捍卫着传统艺术的精神价值,探讨出传统文人画“内美”的成因。面对传统价值观的困顿,他立足传统,继承传统,发展传统,坚持从传统的内部寻找超越的动力。面对西方艺术观念的冲击,他采取有选择地“拿来”,在保持民族文化身份的同时,吸收其有益成分。在晚年变法中,他创作出“黑、密、厚、重”,“浑厚华滋”,“道义和一”真“内美”的作品,充满了鲜明的民族性与强烈的现代感。为古老的东方中国画艺术赋予新的生命。从而极富自信地重建起中国画的主体地位。

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生活节奏快速化、人们对绘画需求的多样化的今天,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画目常变,而精神不变”、“骨子里求精神美”、求“内美”,给当今的中国画坛留下深刻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陈志强,周宗岱.黄宾虹山水画释读[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99-101.

[2]唐仁勇.浅谈自然丘壑、胸中丘壑与笔墨丘壑的转换成因[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13.

[3]黄思源.八大山人和黄宾虹山水画艺术特征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4]朱晓燕.黄宾虹绘画美学思想[D].郑州: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5.

[5]初中海.宾虹之“黑”与新安之“辣”[N].美术报,2013-09-28.

[6]李在虎.論黄宾虹笔墨与自然观[D].杭州: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11.

[7]张云丽.笔墨之道的集大成者[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责任编辑:吴晓红]endprint

猜你喜欢

黄宾虹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黄宾虹《致昂青信札》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灿然一灯——再读黄宾虹笔记一则
黄宾虹的佳作
浅析黄宾虹入蜀画作
室内山水画最养人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浑厚华滋 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