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数学课堂注入学困生思维的元素

2017-09-04李拥军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转化学困生策略

李拥军

摘 要:“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习、行为、态度等方面存在困难的孩子。在数学教学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中,若能够灵活、技巧地把握转化的时机及情境,给他们机制地注入思维元素,这样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要努力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掌握学困生的思维特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从宏观来看,发展学困生的思维,是新课改对我们的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学困生不能再是教学中被“遗忘的角落”,我们应该将关注的视点更多地转移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身上。

关键词:学困生;思维;策略;转化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创新点、闪光点,这些孩子在品行、学习上都有所欠缺,他们的闪光点是其在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思想行为。这些闪光点的出现,也是学困生转化的时机,教师这时需要对他们的表现进行及时的评价,激发他们的兴趣点和动力,满足孩子们要求表现和渴望表扬的心理。其次,教师要关注学困生的乐趣点,学习的乐趣就是学困生们对待活动、事物所激发的一种积极的行为。当学困生对学习活动产生乐趣就会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内心活动表现活跃,这时候就更容易接受知识,此时也是进行数学教学的关键时机。

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转化的时机是通过学生的思想状态、行为表现出来的,见微知著、由此及彼,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才能做到。学困生在生活、学习、活动中,我们教师需要不断引导他们激动,让这些孩子在课堂教学中动情,这样就能让学困生的转化有更好的效果。

一、运用激励策略,培养学困生的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灵活运用教材进行教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安排都是符合孩子们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关注到孩子们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但孩子们的智力、智商存在差异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因材施教,不能拘泥于教材,更不能生搬硬套。应从本班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地运用教材,使优秀的学生吃得饱,较差的学生吃得好。根据这种情况,教师应采取灵活的教法调整教材,使学习较差的学生也感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困生的兴趣,将会对其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运用好激励策略,不断培养、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数学、爱学数学、会学数学,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使自身的素养得到提升。

运用优势激励,诱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要想让学困生学好数学,首先就要让学困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学困生已表现出来的优势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期望激励,稳定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不断地给学困生提出期望。每一个阶段有大的期望,每节课有具体的期望,也就是这节课的奋斗目标。因为期望是影响学困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合理的、适度的、入情的期望会产生神奇的激励效应。

运用尊重激励,发展学困生的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够鼓励学困生发言,并及时鼓励,保护好学困生们的自尊心。若学困生回答正确,要及时给予肯定,称赞。

二、把握感性认识,发展学困生理性思维

表象是指所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是由具体的感性认识过渡到抽象理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记忆的一种基本表现形式和思维的基础。学困生注意力分散,维持集中的时间短,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学中的例题以及“法则”“公式”“性质”等认识模糊,因此,也就达不到有效记忆,不能把握对象的特征,形成清晰的表象储存在脑子里。由于表象模糊而不稳定,在他们头脑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往往残缺不全,记不清楚。因而在他们解题的思维过程中,不能缺少任何条件,更不能受复杂因素的影响,否则就打不开思路,解题就钻不进去、解不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感知事物、获取表象的过程中花力气。在具体感性认识到理性抽象思维的转化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及时点拨、细心指导,注意补全表象中的残缺成分,澄清模糊认识,启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知识是一种快乐,是一种思维乐趣的飞跃。

例如,学困生们在除法学习的过程中,总会对知识感悟不深,容易混淆,所以在数学除法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引导这些孩子从认知能力入手,还要注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分”的教学细节。比如教学第一种分法“把6个苹果,平均分3份,每份几个”时,绝大多数学生能按要求仔细观察并依照老师的分法,先从6个中取3个,每份一个,用同样的方法继续分。但有不少学生忽视了老师分苹果时“逐一分”这一细节,而直接每份分2个,分成了3份。如此,就会在这些孩子们的思维中形成“按群分”的方法,这不但让学困生没有正确领悟第一种方法,还会直接影响他们领悟第二种方法,在教学中就会形成“两种分法”掌握不清的情况。因此就必须及时告诉学生,直接按群分的方法是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并引导他们想想这是为什么。如,有一堆苹果,你能先知道每份有多少个吗?经过分析、讨论,使学生真正理解题目的意思是,先知道有6个苹果,需要我们将这些苹果平均分成3份,因此分的时候必须每次3个,“逐一每份分一个”,直到分完全部苹果为止,才知道每份有几个,而不是要求我们每2个一份地分。为了强化这一认识,可再出示30根小棒,指名学生将这些小棒平均分成6份,并在分之前提问:“你是不是已经知道每份有几根了?分了之后再准确地告诉老师,每份有几根?”经过以上点拨,学生明白强调“逐一分”是因为先知道平均分几份,而结果则是得出每份有多少。这样,学生就能很清晰地掌握“第一种分法”,为学习第二种分法及区别两种分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着眼知识内涵,促进学困生转化

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全面掌握和领会知识的内涵,应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思考问题的转折点,以及承上启下和归纳理论的关键上下功夫。例如教师执教小数的除法时,出示32.2÷0.14让孩子们进行计算,学困生在计算中按照整数除法进行计算,这样就会难以确定小数点的位置。教师应这样设计,提问:我们学习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那么,能不能想办法把被除数变成整数呢?这正是问题的转折处,如果教师讲课时喋喋不休地讲,把整个数学过程包办代替,最容易倒学生胃口,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师在授课时,就应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应该由学生动手操作,由学生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方法由学生自己去寻找。

例如在执教梯形面积时,教师课前先让孩子们准备一些关于梯形的图形,然后在教学中引导孩子们动手。这样整个班级的学生都产生了學习兴趣,积极动手和思考,有些较差的学生在拼凑中很快发现两个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能通过亲手操作体会到梯形的上底、下底的和就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边,梯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样就会让学困生很直观地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由此,学生思维活跃,不时闪现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有学困生提出:我可以用梯形剪拼成其他图形,沿着梯形的中位线进行剪开,对其中一面进行翻转就可以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就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长,梯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高的两倍,而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相等的,这样就能得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还有的学生提出了另一种推导方法,过梯形一条腰的端点,作一条线与另一条腰平行,梯形被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用这个方法也可以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还有一个孩子思考出不同的推导方法,把梯形的对角线进行连接,这样梯形就会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能推算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这几种不同的推导方法,验证了公式推导的正确性,还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全班学生思维积极。由此说明少数学生的突出特点是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在教学中,笔者力求多给学生创造一些乐趣、情趣,使之对数学产生好感,对数学产生兴趣。例如给学生出了一道题:用刀把一个苹果切成八块,最少要切几刀?有的学生说切四刀,有的学生说切五刀,笔者表示只需切三刀。学生们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一个个一边思考,一边用手比画,包括学困生在内都积极发言,动脑思考。不少学生怎么也想不出只用三刀如何切,笔者就把一个苹果拿出来,从上面交叉切两刀,然后平切一刀,切成八块。这样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学困生也感受到数学竟这么有趣,于是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因为“素质”释其本意是“本身性质”,学生的本身性质是天生好奇、乐于思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和爱好,动之以情,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趣味。

总之,根据学困生思维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思维训练,发展学困生思维,追求数学素养的提升,是值得我们不懈研究的重要课题。

猜你喜欢

转化学困生策略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