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减少糖尿病患者快速心律失常发作频率的作用

2017-08-30刘爽

糖尿病新世界 2017年8期
关键词:快速心律失常心理护理健康教育

刘爽

[摘要] 目的 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减少糖尿病患者快速心律失常发作频率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 将2014年11月—2016年11月于该院进行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共选取140例。征得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使用抽签的方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两组。其中常规组70例患者仅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而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SAS、SDS)评分、快速心律失常发作频率,并对比两组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 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为(30.54±2.14)分、SDS评分为(31.27±2.48)分,均优于常规组(P<0.05);其快速心律失常发作频数为(1.26±0.34)次,相较于常规组明显更少(P<0.05);观察组患者对糖尿病知识掌握优良率为97.14%,明显高于常规组(87.14%)(P<0.05)。 结论 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中,可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其依从性、生活质量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 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糖尿病;快速心律失常;发作频率

[中图分类号] R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4(b)-0158-02

糖尿病在临床中属于极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具有终身性特点[1]。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使得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2]。糖尿病的病情长期发展下去极易引发多个系统器官的并发症,进而使得患者的功能障碍甚至衰竭,属于患者致残以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受疾病影响,糖尿病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状态,甚至合并房颤等因素,诱发心律失常,患者的主要表现为快速心律失常[3]。该次研究中,为降低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频率,特抽取2014年11月—2016年11月该院收治的14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观察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对其快速心律失常发作频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在该院进行治疗的14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通过抽签的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和常规组分别占70例。观察组当中包括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为40~78岁,平均年龄为(55.67±10.58)岁;其中I型糖尿病患者占1例,2型糖尿病患者占69例;病程为3~15年,平均病程为(10.64±2.57)年。在常规组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为40~76岁,平均年龄为(55.45±10.32)岁;其中I型糖尿病患者占2例,2型糖尿病患者占68例;病程为3~16年,平均病程为(10.87±2.84)年。观察组和常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对资料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科学性分析。

1.2 方法

常规组糖尿病患者仅接受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辅以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干预。相关护理内容包括对患者进行入院教育,给予存在焦虑、情绪起伏大以及内疚不安等患者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1.3 观察指标、判定标准

1.3.1 观察指标 将两组糖尿病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SAS、SDS)评分、快速心律失常发作频率以及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对比分析。

1.3.2 判定标准 患者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总分为100分,优:>90分;良:80~90分;中:60~80分;差:<60分。优良率为(优+良)/该组总例数×100%。根据焦虑(SAS)、抑郁(SDS)自评量表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总分均为100分,50分为临界点,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心理状态越差。

1.4 统计方法

以上两组患者的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行核对,心理状态(SAS、SDS)评分、快速心律失常发作频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AS、SD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护理前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经过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较之前有所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快速心律失常发作频率

观察组患者快速心律失常发作频率相较于护理前以及常规组,显著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对比两组患者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

观察组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的优良率为97.14%,明显高于常规组(8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糖尿病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巨大[4]。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均伴有严重的焦虑、抑郁等情绪,极易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5]。快速性心律失常属于患者亚健康的主要心理状态表现。该次研究中,为减少糖尿病患者快速心律失常发作频率,特给予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进行干预,并取得了理想效果,如下:①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并查阅其病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评估并总结患者的疾病特点以及心理状态,根据医院的基本情况以及患者的实际病情,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方案[6]。②针对情绪起伏大者: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并使用亲切的语气进行宽慰,鼓励患者将心中的顾虑以及想法说出来,将愤怒以及不满进行宣泄。根据患者的具体心理状态,给予其针对性的疏导,消除其悲观、失望的等情绪[7]。③对于内疚不安者:应加强对其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将教育前景进行宣传,使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具有一定的认知。纠正患者的错误想法,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帮助患者调适不良心态,树立成功治愈的信心。④对于焦虑、抑郁者:应从根本上找出原因,并不断安抚患者的情绪。使用疾病忠告以及精神上的鼓励,给予患者支持。为其制定科学的作息时间表,使其保持充足的睡眠,鼓励其积极进行体育锻炼,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8]。该次研究中,给予糖尿病患者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为(30.54±2.14)分,且SDS评分为(31.27±2.48)分,均较护理前降低,且降低幅度大于常规组(P<0.05)。该结果可充分证明心理护理的效果。不僅如此,结果中同样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快速心律失常发作频数为(1.26±0.34)次,对糖尿病知识掌握优良率为97.14%,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使用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进行干预后,可改善负面情绪,减少快速心律失常发作频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彩虹,王青,韩琳.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对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5,29(6):459-460.

[2] 张君.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6,23(10):1391-1392.

[3] 杨月兰,张海云.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疗效[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43(6):1148-1151.

[4] 刘宝霞.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3):353-355.

[5] 王晶霞,李相军,李春燕.心理护理干预对首诊眼科Ⅱ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影响[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16(6):781-783.

[6] 李丽君.心理护理干预对预防糖尿病足患者产生抑郁情绪的意义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5,32(1):48-49.

[7] Douglas L Weeks,Jennifer M Polello,Daniel T Hansen,et al.Measuring Primary Care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for Diabetes Care Coordination: The Diabetes Care Coordination Readiness Assessment[J].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 ine,2014,29(1):98-103.

[8] 陈婕.临床护理和心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的疗效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2):130-131.

[9] 张趁儒,袁国军,刘璠.心理护理联合运动疗法在妊娠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4):205-206.

(收稿日期:2017-01-25)

猜你喜欢

快速心律失常心理护理健康教育
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老年重度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授权理论在使用无创呼吸机COPD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健康教育在烧伤护理中的应用
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方法初步研究
探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静脉注射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
观察胺碘酮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衰并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