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体育无形资产相关研究述评

2017-08-05杨添朝刘天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相关研究述评

杨添朝+刘天

摘要:近年来,十八届五中全会工作报告中对于发展体育产业的强调以及《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出台,反映出国家发展体育产业的决心。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对体育无形资产的管理和利用。大量学者就体育无形资产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从体育无形资产研究的发展变化趋势,概念内涵、外延的界定,以及无形资产的开发与保护这几个方面对国内已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以期为后来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无形资产;相关研究;述评

自2014年国务院46号文件发布,我国体育产业进入“高铁时代”。按照《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规定,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到2025年达到5万亿元,未来十年内体育产业总规模需增长16倍左右,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0%。从我国30个省级政府推出的相关政策来看,到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达到7万亿元,远超5万亿元发展目标,产业前景呈良好发展势头。十八届五中全会将体育产业作为市场重点关注的方向之一,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经过长期的政府和民间努力,体育产业在人才、制度、措施、设施、产品、赛事、产业等,都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储备,为体育产业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使人们更加注重健康和享受休闲的生活,对体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体育产业需求潜力巨大。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改善和国力的增强,对体育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诚然,当前体育产业的发展仍面临各类问题:体育产业的经济贡献力不高;产业结构失衡,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待推进;体育服务业的发展滞后;政策体系还不完善,体育产业公共服务水平有待加强;体育参与度与消费支出水平不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透过体育产业的发展表象探究其背后的本质原因,为未来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思路和政策建议。

众所周知,产业价值的创造依赖于企业的资产,其中包括了金融资产、实物资产以及人才、制度、文化等无形资产。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传统的价值创造模式已然不再适用,尤其在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发展呈现出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特征,知识、人才、制度、文化等无形资产的作用日益突显,因此体育产业也需适应经济环境进行调整:一是体育资产管理由实物形态管理向价值形态管理转变;二是体育资产开发由有形向无形转变。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体育无形资产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针对体育无形资产的研究发展变化趋势、概念内涵、外延的界定,以及无形资产的开发与保护几个方面对国内已有相关文献进行述评,有助于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1体育无形资产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

关于无形资产的研究可以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Schuhz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先河,之后Kaplan&Norton(1992)详释了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成果的过程,Baruch Lev(2003)从经济学角度对无形资产的管理、计量和呈报进行了深刻剖析。在我国,汤湘希、苑泽明、向显湖等财务学者也就无形资产的价值创造问题展开了系统的研究。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学科的研究学者也开始逐渐关注无形资产相关研究内容。

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体育无形资产为主题的相关研究文献自1998-2016年共计1467篇(数据截止至2016年12月20日),总体来看,与体育无形资产相关的研究数量庞大(见表1)。

就体育无形资产的研究数量变化趋势来看,关于体育无形资产的研究数量变化呈先快速增长后减缓的变化趋势,自1997年始,人们开始关注体育无形资产,随后以体育无形资产为主题的相关研究数量迅速增长,直至2008年达到顶峰。在2006-2011年这6年间,每年关于体育无形资产的相关研究文献达100篇以上,呈井喷式发展,随后数量回落(见图1)。

進入21世纪起,国家越来越重视体育产业的发展问题,出台了关于发展体育产业相关的政策,同时,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也大力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这也使得学者们日益关注体育无形资产相关研究内容,研究文献迅猛增加,达到近些年研究数量的巅峰。

从体育无形资产的研究内容上来看,大多是针对无形资产的概念内涵的界定、外延的划分以及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无形资产这三大方面着手进行分析,如刘夫力(2000)、张扬等(2003)、于善旭(2004)、王晓玲等(2005)、马法超,于善旭(2008)、赫金鸣(2010)、王凯等(2013)。

从研究发展趋势来看,近年来,国内学者们日益关注体育产业相关的研究方向,如任海(2015)、钟秉枢(2015)、杨强(2015)、邢尊明等(2015),体育无形资产作为产业价值创造的关键要素,与之相关的研究也必将成为热点之一。

2体育无形资产概念内涵、外延界定的相关研究

早在1998年,鲍明晓就针对体育无形资产的概念、内容及特点这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给出了具有系统性和权威性的解释,他认为“体育无形资产是指存在于体育运动中的、具有体育特质、受特定主体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能持续为所有者和经营者带来经济效益的资产。”他的研究为体育无形资产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观点被后来的学者纷纷借鉴、引用。2000年之后,体育无形资产相关的研究数量大幅增加,马法超、于善旭(2004)从法学的角度人手,辨析体育无形资产、体育知识产权和体育无形财产权,三者相互交叉,相互包含,通过相近概念的辨析,使体育无形资产的概念内涵更加清晰。

从体育无形资产的外延界定上看,鲍明晓(1998)认为从价值形成的角度来看,体育无形资产分为知识型和权利型两大类别,二者在法律保护上有交叉。张扬等(2003)认为体育无形资产包括完整的举办权、经营权、体育知识产权、体育组织团队及个人的声誉、广告代理权、体育场馆设备的租赁权、体育彩票的发行权等。马法超等(2008)认为体育无形资产以体育知识产权为主要表现形式,但也有部分内容不属于体育知识产权的范畴,同时,体彩发行权、人格权不宜划人体育无形资产范畴。

学者们对体育无形资产的定义虽略有不同,但也大同小异,大多是基于会计学中对无形资产的定义和分类,但有的研究在分类时不尽全面,没有将难以计量的大量体育无形资产纳入其中,忽略了非传统意义上的无形资产,如运动员的人力资产、体育组织的制度资产和关系资产等。就体育无形资产的外延界定而言,分类的方法较多,但仍缺乏一个统一的学界认定的标准,致使体育无形资产的相关研究难以形成较为完整、科学的体系。

3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与保护的相关研究

关于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许多学者都提出了建议与对策,总结起来,学者们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来看,第一,注重运动赛事相关资产开发,张建辉(2015)、张扬等(2003)、张红松(2009)。体育赛事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例如体育项目的经营权、体育场地的使用权、各体育项目经营运作的秘密和技巧等,我国亟待设立专门机构对这些赛事无形资产进行管理。借鉴国际惯例,我国体育无形资产开发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近几年来,以中国体育代表团赞助征集和中国奥运会市场开发为代表的无形资产开发取得初步成效,电视转播权转让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是还不规范;第二,强化体育用品品牌的建设,近年来,李宁、安踏等国产体育用品品牌正呈蓬勃发展之势,但距离Nike、Adidas等国际著名品牌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通过理念创新和产品创新,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声誉;第三,强化体育团体及个人资产的开发,马法超(2008)、陈远军(2006)。在西方国家,体育明星和著名俱乐部给国家、企业和个人带来巨大的收益,但在我国,体育商业化运作十分不充分,且行政手段干预过多导致市场化不足,导致很大程度上团队及个人无形资产流失。人才是制约我国体育无形资产开发的主要因素,管理好体育组织、个人声誉的使用权是提高积极性和参与度的重要方面。

从体育无形资产的保护来看,第一,强调加强法制建设,刘国永(2015)、赵芳(2004)、赫金鸣(2007)。一方面是从意识层面,提高保护体育无形资产的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引起重视并加强宣传;另一方面是从立法角度对体育无形资产的使用进行规范,加快立法进程是提升无形资产保护效果的最关键举措,《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法律依据,但仅从原则层面予以说明,不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同时,积极开展相关的执法监督,以减少和制裁侵权行为的发生。第二,改进政府市场管理方式,张兵(2015)、刘国永(2015)、李太铼(2006)。我国体育无形资产管理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控制,事企不分、市场脱节、反应滞后的情形较为普遍,反观西方国家,体育无形资产的管理工作都是委托专门的中介机构代理,发挥市场规律,使得各中介机构在竞争中不断提升其专业知识技能和技术,推动体育市场的强劲发展。第三,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马卫平(2015)、赫金鸣(2010)。管理学大师Kaplan和Nortan曾说,“不能衡量的事物则无法对其进行管理。”忽视体育无形资产的评估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资金配置效率的低下,長期价值被忽视,持续竞争力受损等问题,要实现无形资产的充分市场化,有赖于无形资产科学评估体系的完善。

总体而言,学者们大多从法律保护、制度完善、市场培育等宏观层面提出对其开发与保护的政策建议,现有研究大多从理论上给出指导建议,且相关建议并没有相应的数据依据进行支持,其可行性较难进行验证(见图2)。相比而言,国外的相关研究更多地采用了实证分析的模式13j:Rasool Norouziseyed Hossini(2015)基于能力理论提出体育人力资产评估方法;Amber A.Smith(2014)用案例研究的方法说明声誉、文化等要素必须被视为战略性资产并加以评估,才能使NCAA的财务分析更加公允合理;Steven Vos(2012)对比了等效模型下非盈利体育组织的人力成本与体育俱乐部的实际人力成本,发现俱乐部的单位人力成本更低。

4结语

国内关于体育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进入21世纪以来,与之相关的研究显著增加,相关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现有文献在对体育无形资产进行分类时仍不尽全面,忽略了大量非传统意义上的无形资产。同时,前人研究中对于无形资产与体育类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缺乏实证检验,关于体育无形资产开发和保护的政策建议也大多流于口号,缺乏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运用工具和相关数据的支撑,在后续的研究中,学者们应更多地采用定量化的研究方法,将理论分析与实证验证更好地结合起来。事实上,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与保护问题是现今体育产业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是我国扩大体育产业规模、调整体育产业结构、强化体育服务的重点。但这一课题的研究仍然有许多基础性的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既有制度层面的问题,也有技术层面的问题,仍需学者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猜你喜欢

相关研究述评
基于Web的数据挖掘技术与相关研究
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述评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社会支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高职教师教学自主权和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舒适护理用于肺癌患者护理的观察效果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