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语境关系顺应研究

2017-08-04刘丽娟

校园英语·中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译者

刘丽娟

【摘要】作为一项传达意义的活动,翻译在不同程度上必会受到语境的制约。本文基于维索尔伦语境关系顺应理论,结合翻译过程,提出了翻译语境关系顺应的框架:重新界定翻译语境,强调了翻译语境对语言选择的影响,以及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翻译语境 语境关系顺应 译者

一、前言

在两种语言转换的翻译过程中,意义的表达,离不开对语境的依赖。关于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纽马克指出,“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理论以及任何基本词义。”因此,在翻译中,充分考虑语境因素,才能正确把握原文,如实再现原文风格,并实现译语的连贯性和可读性。

二、文献综述

1.“翻译语境”的国外研究。首位把语境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的学者卡特福德(1965)强调:意义源于语境;翻译的等值建立在语境关系的对等上。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韩礼德的系统功能模式影响最大,它将社会语境的变量与语言选择相联系,提出三个要素:语场、语旨和语式。随后,基于此,豪斯、蒙娜·贝克、哈蒂姆、梅森等,展开了对翻译的一系列研究。

美国《圣经》翻译者丹尼尔·肖(1987)首次提出“翻译语境”。他从文化视角,将翻译过程中聚合起来的文化互动纳入到翻译语境中,图示为:信源 译者 信宿。信源是为待翻译文本提供意义的文化;信宿是为新读者可以理解的原文本文化重构的语境;译者是两者之间的协调者。明确指出了,翻译语境其实是多种文化的集合。图里(2001),将翻译问题置于更高层次的语境因素来描述,强调对任何对象都必须语境化。他所提出的“范式”(分为预备范式和操作范式;前者涉及翻译政策,对翻译的容忍程度等;后者涉及支配译者做出翻译抉择的各种因素)作为一个重要语境因素,对翻译过程的每一个阶段,翻译产品的每个层次都在起作用。

此外,还有一种语境观,就是格特(2004)引进斯帕伯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而建立的认知语境模式,包括三方面信息:来自外部环境的信息、从记忆中可搜索到的信息、以及从以上两者推知的信息。他只指出翻译需要参照原文语境,却没有明确区分翻译语境和原文语境。

追溯国外对语境的研究,已经从语言性语境扩展到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甚至到认知语境。近年来,基于语用学的语境观从认知视角,审视交际参与者(特指译者)的能动作用,成为了新趋势。

2.“翻译语境”的国内研究。国内率先关注语言环境与翻译的学者认为,翻译很大程度上由译语读者和译语的客观环境决定的,强调了译语语境的重要性。也有学者指出,所谓翻译的创造性,是对语境意义的再现;译者要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地再现原文的语境意义,却将重点放在了原文语境上。其实,两者并不矛盾,都属于翻译语境的范畴,只是阶段不同,侧重点有所差异。此外,即使在实践层面,翻译情境仍决定着翻译策略方法的选择与变通。甚至,将从把握意义到付诸表达过程中,所经历的多重因素起作用的综合调节过程,称之为“语境化”过程;并将“译必适境”作为翻译的基本要求。彭利元(2008)则构建了“翻译语境球体论”和“翻译语境时空经纬网”,来阐释了翻译语境。李运兴(2010)提出“译者的语境视野”与“研究者的语境视野”两者相结合的翻译语境模式。

在国内,翻译必受语境制约已成为译界的共识。研究者在传统语境思想的基础上,借鉴系统功能语法、语用学等学科语境理论的新成果,对翻译语境的本质、特征、功能等进行了探讨。

3.翻译语境的性质。第一,翻译语境是动态的,译者本人、原文语境、译文读者及其语境都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翻译语境具有主观性。翻译语境是基于对语言、文化、情境等认知基础上构建的认知语境。译者需要依靠原文对译者新输入的信息,激活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信息加工产生新的语境信息。第三,翻译语境的对话性,普遍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过程,译者正是原文语境和译文语境的沟通桥梁。翻译语境是原文语境和译文语境视野的重叠。

三、理论构建

尽管针对翻译语境的研究大多受到系统功能语法和文化视角的影响,但也有小部分学者,如格特(2004)、李运兴(2010)等,借用语用学的新理论成果,分别形成各自的理论:认知语境模式和研究者的视野。本文也将以著名的语用学理论之一:语言顺应论中的语境关系顺应为理论指导,来探究翻译语境对翻译策略方法选择的影响。

1.順应论中语境关系顺应论。语言顺应论是维索尔伦(1999)在其专著《语用学新解》中提出的。根据语境关系顺应,语境是指与话语相互顺应相关或影响话语处理的一切因素,包括交际语境(由交际双方、心理世界、社交世界以及物质世界共同构成)和语言语境。

2.语境关系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应用研究。在我国,顺应论被广泛地应用于翻译研究中。其中,对于翻译语境的讨论比之前更加深入,还用来解释翻译标准和翻译过程。笔者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描述语境关系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应用研究。首先,语境关系顺应论拓宽了传统意义上的语境观,顺应论强调,语境是交际双方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动态产生并发展的。语言选择与语境关系间也是不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次,从顺应论的视角,对翻译标准中的顺应性进行阐释,认为翻译不仅是译者对原语语境及语言结构间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而且是对译文读者的时间、语境和语言结构的顺应。第三、顺应论被用来解释翻译过程。翻译有其特殊性,翻译的主体(原文作者、译者和目标读者)中,译者处于核心地位,直接参与翻译过程,受到宏观语境、结构客体、语言环境等的制约。在翻译理解与表达的不同阶段,语境顺应的模式是有差异:译者在理解原文时,需在原文语境中,接近原文作者;而在表达译作时,译者需顺应译文语境,接近译文读者。最后,从语境顺应的功能来看,不仅对词义选择有制约作用,而且译者更要重视具体的文化交际语境,灵活采用翻译策略。

3.修改过的语境关系顺应论模式。翻译,同一切言语交际活动一样,是一项从译语词汇、句式的选择,到翻译策略方法等各方面,连续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参照维索尔伦语境关系顺应的模式,结合廖晶、施红梅(2005)、李宏鹤、纪墨芳(2009)四位学者的翻译语境顺应模式,现归纳总结如下图:

首先,翻译交际行为的参与主体,分别是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部分。三者的位置并不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语境视野也各不相同。这是因为翻译行为并非发生在特定时间和场合下的言语交际。原文作者与译者、译者与译文读者间的沟通,并非面对面,而是通过书面篇章(原作或译作)作为信道。

其次,翻译的理解阶段,原文作者与译者的视野即有相互重叠的地方,也有不重合的地方。这就需要译者及时调整视野,积极获取与原文作者相适应的语境因素,正确理解原文信息。

第三,翻译的表达阶段,译者和译文读者的视野也有差异。作为译者,要推想潜在译文读者所处的心理、社交、物理世界相关因素,为达到诸多语境因素的最佳顺应,做出译作时的选择,包括语言形式,还有翻译策略。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处于核心地位的译者,不论是在理解还是表达阶段,都是最活跃的交际参与者,他需要将与翻译事件相关的语境因素,纳入到自己的语境视野之内,完成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表达的双重交际任务。作为不同文化的使者,不仅要尊重原文作者,还要关照译作读者。因此,译者自身也要通过阅读、实践等,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扩大视野。

五、结论

本文将翻译语境这一概念重新梳理。纵向分为交际和语言语境;横向分为原文语境、译文语境和译者。就其本质而言,翻译语境是一个认知概念,是原文语境和译文语境投射在译者视野中的语境因素。对译者而言,原文语境有助于对原文理解;译文语境有助于对译文产出。值得一提的是,译者也属于翻译语境。解读原文、输出译文,以及进行语言选择,都由译者来决定。

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译者面临两个阶段:理解和产出。理解阶段,译者需在原文语境的帮助下,读懂原文;产出阶段,译者受到译文语境的影响,选择符合译文读者的语言。这两阶段,无不受到翻译语境的影响。

尽管,本文对翻译语境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分析探索,但还有很多不足。一方面,翻译作为一项社会活动,是无法脱离宏观的社会大背景。本文的研究视角,只局限在原文和译文文本、语言和交际语境,而忽视了其背后庞大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从广义上来讲,出版社的要求、翻译团隊制定的翻译原则,以及审校的任务等等,都可以纳入到翻译语境中来考虑。遗憾的是,这些并未被系统化,被充分论述。另一方面,翻译语境关系顺应模式,只是一个理论化的框架,仍然需要大量的翻译实践,来不断地论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GUTT E A.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SHAW R D.The translation context:cultural factors in translation[J].Translation Review,1987(23):25-29.

[3]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Edward Arnold(Publishers)Ltd,2000.

[4]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李宏鹤,纪墨芳.翻译语境顺应模式再思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5):50-52.

[6]李运兴.论翻译语境[J].中国翻译,2007(2):17-23,93.

[7]廖晶,施红梅.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过程[J].求索,2005(6):167-169.

[8]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9]马萧.翻译适应变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10]彭利元.再论翻译语境[J].中国翻译,2008(1):33-37,95.

猜你喜欢

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译者”的作用与本质探析
——兼论对“译者中心”的质疑及回应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对译者的影响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新书讯2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
汉语新诗英译:理解之殇与译者之任
从《毛泽东选集》英译看译者角色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