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学本意识

2017-07-23伍莉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2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设计

伍莉

(重庆市沙坪坝区土主镇初级中学校 重庆沙坪坝 401333)

摘 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要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其中的教学设计将直接决定课堂的效果,而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要有学本意识,史料的选择、问题的设计、活动的设计……怎样体现学本?这都是值得我们探究的。

关键词:课程改革 教学设计 学本意识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一直以来,我都将课堂比作一个小工程。毫无疑问,好工程必定要有好图纸。而教学设计就应该是深思熟虑后精心创制的图纸.它直接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将这种理念转化为具体教学实践的能力。其成功与否直接决定课堂的教学效果。现我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学本意识进行简单的阐述。[1]

一、史料的选择怎样体现学本

以“八年级 上册 第14课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为例,在讲到南京大屠杀这一史实的时候,结合日本右翼分子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这一行径,除了可以向学生展示当时各大新聞媒体的文字报道史料以外,并配上当时留下的大量图片资料,如果再配上一段纪录片《东京审判》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松井石根(日本陆军大将皇道派将领,甲级战犯,驻扎中国13年的中国通,大亚细亚的鼓吹者,南京大屠杀的主要责任人之一,1937年至1938年间率日军侵占南京,并纵容部下展开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遭到国际舆论的强烈抗议。1945年被盟军逮捕,1948年11月12日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作为甲级战犯判处绞刑,12月23日零时在东京巢鸭监狱伏法)的审判视频,尽可能客观形象的还原历史,让学生明白历史是不容狡辩的。这时候再顺势把“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史实抛出,让学生认识到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为了不重蹈历史的覆辙,为了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而努力。[2]

这样一来文字、图片、视频各类史料相结合,既符合了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又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并让学生的情感在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升华,使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3]

二、问题的设计怎样体现学本

问题设计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问题设计作为一种技能,是教师以提问的形式,通过师生的交流,检查学习,运用知识,促进思维,进行思想教育的行为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正确的、有效地运用课堂提问,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问题不是凭空设计出来的,不能不加思考地拿过来就问,不能不管学生的接受能力如何,以及问题设计的大小和着眼点怎样,否则,就会使学生无从下手,不知老师问的是什么,该说那一方面,所以在设计问题时要符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由于学生的历史知识非常有限,更是要注重问题的设计要以学生为本。

三、活动的设计怎样体现学本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在教学设计中教学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生为本,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探究学习的能力和互助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为此我也在自己的历史教学课堂活动设计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比如:

在“七年级 上册 第8课 新文化运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就根据这一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新阶段;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这四个板块的内容设计了四个探究活动,把预设的解决本课四个板块的四个探究活动内容分别打印到印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肖像的A4纸后面(学生分组抽签决定所负责的探究活动),蔡元培肖像后为探究活动五(教师自留),装入信封备用。上面有具体的要求和要解决的问题。接着把学生分为四个大组分,让各组抽签决定所负责板块的探究活动。在各组明确任务以后,让学生用一到两分钟的时间熟悉所在组所抽到板块的内容,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来完成这一探究活动,对于不能完成的任务由其余各组辅助其完成,最后评出表现最优秀的一个组给予适当的奖励。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为什么要在探究活动的A4纸上打上肖像呢?一方面这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记住和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为了后边教学中的达标反馈做准备。在四组学生完成各自的探究活动以后,教师拿出之前抽签时预留的信封,学生必定很好奇老师这个信封内到底是什么内容?教师顺势现场揭秘,展示信封内的内容:正面是蔡元培的肖像,背面是“探究活动五:我要考考你!”然后老师可以这样说:“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我们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想为了检测大家的学习状况,现特委派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们来考一考大家(边说边课件出示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的肖像),指出在每一幅肖像的背后都有一道题目,提醒学生之前抽签分组的时候抽到的签上是谁的肖像,哪一组就将回答对应肖像链接的问题。[4]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听中学”和“看中学”——学生听教师讲解,学生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录像,在听或看的过程中思考记忆,我的这个设计希望能够让学生在“做中学”,经过现实与历史的穿越,更好地领会学习历史的意义。

实践证明这一环节让课堂的气氛很容易就调动起来,整个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师生之间的情谊得到增进,学生在放松的同时又巩固了所学知识,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互助合作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及时地反馈不但让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关键是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达成该堂课的教学目标。

上述几点是我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基于自己日常的历史教学,并通过实践而得出的几点关于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学本意识的感悟和见解,难免有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尽管如此,既是出于责任更是出于热爱,我愿意借初中历史课改这个机会让自己的专业水平能够缓慢而持续地增长,从而更好的进行历史教学,做新课改的践行者。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松井石根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教师教学用书 ,四川教育出版社,2011

[4]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 教师教学用书 ,四川教育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教学设计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