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输血 输液及临终护理

2017-07-05吴钟琪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瞳孔输液病情

吴钟琪

在岗培训园地

输血 输液及临终护理

吴钟琪

作者单位:410013 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文章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必须掌握的输血输液及患者护理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静脉输液;输血;病情观察;危重病人;临终护理

1 静脉输液与输血

静脉输液与输血是临床上用于纠正人体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恢复内环境稳定并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治疗措施。通过静脉输液与输血,可以迅速、有效地补充机体丧失的体液和电解质,增加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此外,通过静脉输液给药,还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有关输液、输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1.1 静脉输液的目的

1.1.1 补充水分及电解质 以预防和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衡。常用于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失水,如剧烈呕吐、腹泻、酸碱代谢紊乱、大手术后的患者。

1.1.2 补充营养,供给热量 促进组织修复。常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胃肠道吸收障碍、禁食或不能进食者,如昏迷、口腔疾病的患者。

1.1.3 输入药物,治疗疾病 常用于各种感染、中毒、组织水肿等,如输入抗生素控制感染,输入利尿药利尿、消肿等。

1.1.4 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 常用于大出血、大面积烧伤、休克的患者。

1.2 静脉输液常用的溶液及作用 静脉输液常用的溶液及作用见表1。

1.3 常用的静脉输液方法及其特点

1.3.1 周围静脉输液法 适用于常规的输液、输血、静脉内持续给药以及静脉采集血标本等。周围静脉输液可分为单次性输液和静脉切开插管留置输液。

表1 静脉输液常用的溶液及作用

1.3.2 颈外静脉穿刺置管输液法 该法除具有周围静脉输液的功能外,尚可测量中心静脉压,并可长期静脉内输注高浓度或刺激性强的药物,同时还适用于静脉内高营养治疗的患者。

1.3.3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输液法 除具备颈外静脉置管输液的各项功能外,尚可紧急放置心内起搏导管。

1.4 周围静脉输液的注意事项 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查对制度。②根据病情需要安排输液顺序,合理分配药物。③对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要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从远端小静脉开始穿刺。④输液前要排尽输液管及针头内的空气,药液滴尽前要及时更换输液瓶或拔针,严防造成空气栓塞。⑤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对于刺激性强或特殊药物,应确认针头已刺入静脉内时再输入。⑥严格掌握输液的速度。对有心、肺、肾疾病的患者,老年患者及婴幼儿以及输注高渗、含钾或升压药液的患者,要适当减慢输液速度。⑦输液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滴入是否通畅,有无溶液外溢,并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输液反应。⑧若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法,要严格掌握留置时间。一般静脉留置针可以保留3~5 d,最好不要>7 d。

1.5 输液速度和输液时间的计算方法 在输液过程中,每毫升溶液的滴数称为输液器的点滴系数。目前常用静脉输液器的点滴系数有10、15、20三种,静脉滴注的速度和时间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已知每分钟滴数与输液总量,可以计算输液所需用的时间。输液时间(h)=液体总量(mL)×点滴系数(滴/mL)/[每分钟滴数(滴/min)×60(min)]。已知输入液体总量与计划所用的输液时间,计算每分钟滴数。每分钟滴数(滴/min)=液体总量(mL)×点滴系数(滴/mL)/输液时间(min)。

1.6 使用输液泵的注意事项 了解输液泵的工作原理,熟悉掌握其使用方法。使用过程中应加强巡视。如输液泵出现报警,应查找可能的原因,如有气泡、输液管堵塞或输液结束等,并给予及时的处理。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指导:①告知患者,一旦输液泵出现报警,应及时打信号灯求助;②患者、家属不要随意搬动输液泵,防止输液泵电源线因牵拉而脱落;③患者输液肢体不要剧烈活动,防止输液管道被牵拉脱出;④告知患者,输液泵内有蓄电池,患者如需如厕,可请护士协助暂时拔掉电源线,返回后再重新插好。

1.7 输血的目的

1.7.1 补充血容量 增加有效循环血量,改善全身血液灌流,提升血压,增加心排血量,促进循环。用于失血、失液引起的血容量减少或休克患者。

1.7.2 纠正贫血 增加血红蛋白含量,改善携氧功能。用于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严重贫血和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

1.7.3 补充血浆蛋白 增加蛋白质,改善营养状态,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组织渗出和水肿,保持有效循环血量。用于低蛋白血症及大出血、大手术的患者。

1.7.4 补充各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改善凝血功能,有助于止血。用于凝血功能障碍及大出血的患者。

1.7.5 补充抗体、补体等血液成分 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抗感染的能力。用于严重感染的患者。

1.7.6 排出有害物质 改善组织器官的缺氧组织,用于一氧化碳、苯酚等化学物质中毒。

1.7.7 换血治疗 溶血性输血反应及重症新生儿溶血病时,可采用换血浆法。采用换血浆法可以达到排出血浆中自身抗体的目的。

1.8 静脉输血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①输血前必须做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②无论是输全血还是输成分血,均应选用同型血液输注。但在紧急情况下,如无同型血,可选用O型血输给患者。AB型血的患者除可接受O型血外,还可以接受其他异型血型的血(A型血和B型血),但要求直接交叉配血试验阴性(不凝集),而间接交叉试验可以阳性(凝集),且只宜少量输入,一般应≤400 mL,且要放慢输入速度。③患者如果需要再次输血,则必须重新做交叉配血试验,以排除机体已产生抗体的情况。

1.9 血液制品的种类

1.9.1 全血 包括新鲜血和库存血。库存血一般可保存2~3周,大量输注库存血可以导致酸中毒和高血钾的发生。

1.9.2 成分血 ①血浆:分为新鲜血浆、保存血浆、冰冻血浆和干燥血浆。②红细胞:分为浓缩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和红细胞悬液。③白细胞浓缩悬液:用于粒细胞缺乏伴严重感染的患者。④血小板浓缩悬液: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性出血的患者。⑤凝血因子制剂:用于某些凝血因子缺乏的出血性疾病。

1.9.3 其他血液制品 ①白蛋白: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低蛋白血症。②纤维蛋白原:用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③抗血友病球蛋白浓缩剂:用于血友病。

1.10 静脉输血的适应证

1.1 0.1 各种原因引起的大出血 为静脉输血的主要适应证。一次失血量<500 mL时,机体可自我代偿,不必输血;失血量在500~800 mL时,需要立即输血,一般首选晶体溶液、胶体溶液或少量血浆增量剂输注;失血量>1 000 mL时,应及时补充全血或血液成分。值得注意的是,血或血浆不宜用作扩容剂,晶体结合胶体液扩容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主要方案。血容量补足之后,输血的目的是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此时应首选红细胞制品。

1.1 0.2 贫血或低蛋白血症 输注浓缩红细胞、血浆、清蛋白。

1.1 0.3 严重感染 输入新鲜血以补充抗体和补体,切忌使用库存血。

1.1 0.4 凝血功能障碍 输注相关血液成分。

当前,智慧商圈的建设不是只停留在提供商圈电子地图和WIFI的基础设施上,而是要实现集智慧商务、智慧生活、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于一体的转型升级。目前的商圈大多都已提供WIFI等公众服务,但与“智慧”的定义仍有差距。为使商圈“智慧”化,需将商圈智慧系统建设与商圈周边的智慧园区建设和智慧交通建设等相结合,形成合力,适应并利用当前的环境,推进数据管理和共享。

1.11 静脉输血的禁忌证 静脉输血的禁忌证包括:急性肺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栓塞、恶性高血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肾衰竭及对输血有变态反应者。

1.12 成分输血的注意事项 ①某些成分血,如白细胞、血小板等(红细胞除外)存活期短,为确保成分输血的效果,以新鲜血为宜,且必须在24 h内输入体内(从采集开始计时)。②除血浆和清蛋白制剂外,其他各种成分血在输入前均需进行交叉配血试验。③成分输血时,由于一次输入多个供血者的成分血,因此在输血前应根据医嘱给予患者抗过敏药物,以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④由于一袋成分血液只有25 mL,几分钟即可输完,故成分输血时,护士应全程守护在患者身边,进行严密的监护,不能擅自离开患者,以免发生危险。⑤如患者在输成分血的同时还需输全血,则应先输成分血,后输全血,以保证成分血能发挥最好的效果。

1.13 输液所致静脉炎的原因、临床表现、预防和处理方法

1.1 3.1 原因 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强的塑料导管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也可由于在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致局部静脉感染。

1.1 3.2 临床表现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1.1 3.3 预防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放慢滴注速度,并防止药液漏出血管外。同时,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静脉。

1.1 3.4 处理 ①停止在此部位静脉输液,并将患肢抬高、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或95%乙醇溶液行湿热敷,2次/d,20 min/次。②超短波理疗,1次/d,15~20 min/次。③如合并感染,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2 病情观察与危重患者护理

危重患者指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的病人。抢救工作成功与否,与护士对患者进行严密、细致的观察及熟练的抢救技术密切相关。危重患者的病情观察包括生命体征的改变、瞳孔改变、意识变化、排泄物异常等病情变化。病情观察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症状到体征,从心理到生理,将患者作为一个整体而进行全面的观察。此外,还要求护士准确地掌握心肺复苏、吸氧、吸痰、洗胃等基本抢救技术,为危重患者的抢救赢得时间。

2.1 病情观察的概念及意义

2.1.1 病情观察的概念 即医务人员就在诊疗和护理工作中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及辅助工具来获得病人信息的过程。医务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观察是一种有意识的、审慎的、连续化的过程,因此应进行相关的专业性的培训,以保证病情观察及时、全面、系统、准确地为患者的诊疗及护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2.1.2 病情观察的主要意义 ①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提供科学依据;②有助于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在患者的诊疗和护理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③可以及时了解治疗效果和用药反应;④及时发现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的征象,以便

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防止病情恶化,挽救患者生命。

2.2 病情观察的主要方法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感觉器官和相应的辅助仪器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观察,主要方法包括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以及某些鉴别观察方法。

2.2.1 视诊 视诊可以观察患者全身的状态,如年龄、性别、营养状况、意识状态、面部表情、姿势体位、肢体活动情况,还可观察皮肤、呼吸、循环状况,分泌物、排泄物的性状、数量以及患者的症状、体征等。

2.2.2 听诊 通过耳可以直接听到患者发出的声音,如听到咳嗽,可以通过咳嗽的声音、声调、持续时间、剧烈程度等分析患者疾病的状态。借助听诊器可以听到患者心音、心率、呼吸音、肠鸣音等。

2.2.3 触诊 用触觉来了解体表的温度、湿度、弹性、光滑度、柔软度及脏器的外形、大笑、软硬度、移动度和波动感等。

2.2.4 叩诊 通过手指叩击或手掌拍击被检查部位体表,可了解被检查部位脏器的大小、形状、位置及密度,如确定肺下界、心界大小及有无腹水、腹水的量等。

2.2.5 嗅诊 利用嗅闻来自皮肤、黏膜、呼吸道、胃肠道的分泌物、排泄物等各种异常气味,可以协助判断患者的疾病状况。

2.2.6 间接观察法 通过与患者及其亲属的交谈和阅读病历资料及检验报告等了解其病情。

2.3 病情观察的内容 ①一般情况的观察;②生命体征的观察;③意识状态的观察;④瞳孔的观察;⑤心理状态的观察;⑥特殊检查或药物治疗的观察。

2.4 一般情况观察的主要内容

2.4.1 发育与体型 成人发育正常状态的判断指标常包括:头部的长度为身高的1/8~1/7,胸围约为身高的1/2,双上肢展开的长度约等于身高,坐高约等于下肢的长度。临床上把成人的体型分为3种,即匀称型、瘦长型和矮胖型。

2.4.2 饮食和营养状态 应注意观察患者的食欲、食量、进食后反应及饮食习惯,有无特殊嗜好或偏食等情况。营养状态通常可根据皮肤的光泽度、弹性及毛发、指甲的润泽程度、皮下脂肪的丰满程度、肌肉的发育状况等综合判断。临床上一般分为良好、中等和不良3个等级。

2.4.3 面容与表情 疾病与情绪变化可引起面容与表情的变化,通常可表现为痛苦、忧虑、疲惫或烦躁等面容与表情。临床上常见的典型面容包括急性病容、慢性病容、二尖瓣面容、贫血面容,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面容、满月面容、脱水面容、面具面容等。

2.4.4 体位 临床常见体位有自主体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等。

2.4.5 姿势与步态 姿势即指一个人的举止状态,健康成人躯干端正,肢体活动灵活自如。患病时可以出现特殊的姿势,如腹痛时患者常捧腹而行,腰部扭伤时身体的活动度受限,患者保持特定的姿势。步态是指一个人走动时所表现的状态,常见的异常步态有蹒跚步态、醉酒步态、共济失调步态、剪刀步态、间歇性跛行、保护性跛行等。

2.4.6 皮肤与黏膜 主要应观察其颜色、温度、湿度、弹性及有无出血、水肿、皮疹、皮下结节、囊肿等情况。

2.5 临床常见的意识障碍及其特点

2.5.1 嗜睡 患者处于持续睡眠状态,但能被言语或刺激唤醒,醒后能正确、简单而缓慢地回答问题,但反应迟钝,刺激停止又很快入睡,是轻度意识障碍。

2.5.2 意识障碍 表现为定向力障碍,语言、思维不连续,可有错觉、幻觉、躁动不安、谵妄或精神错乱。

2.5.3 昏睡 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接近不省人事状态,强烈刺激可唤醒,但答非所问,且很快又入睡。

2.5.4 昏迷 是病危的信号,是最重的一种意识障碍,其程度可分为浅昏迷和深昏迷。

2.5.5 谵妄状态 在意识清晰度降低的同时,常出现大量的错觉和幻觉,有的内容具有恐怖性,患者常产生紧张、恐惧情绪反应,出现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思维不连贯,理解困难,有时出现片断妄想。患者的定向力全部或部分丧失,多数患者表现为自我定向力保存而周围环境定向丧失。谵妄状态往往夜间加重,昼轻夜重。

2.6 瞳孔的观察要点及其临床意义 当患者患有颅内疾病,处于药物中毒、昏迷等状态时,其病情变化的一种重要指征就是瞳孔的变化。观察瞳孔时,主要注意两侧瞳孔的形态、对称性、边缘、大小及对光反应的情况。

2.6.1 瞳孔的性状、大小和对称性 正常情况下,瞳孔呈圆形,位置居中,边缘整齐,两侧等大等圆。在自然光线下,瞳孔的直径一般为2~5 mm,调节反射两侧相等,如果瞳孔直径<1 mm称为针尖样瞳孔。①瞳孔缩小:单侧瞳孔缩小常可提示同侧小脑幕裂孔疝早期;双侧瞳孔缩小,见于有机磷农药、氯丙嗪、吗啡等中毒。②瞳孔散大:瞳孔直径>5 mm称为瞳孔散大。一侧瞳孔扩大、固定,常提示同侧颅内血肿或脑肿瘤等颅内病变所致的小脑幕裂孔疝的发生。双侧瞳孔散大,常见于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颠茄类药物中毒及濒死状态。

2.6.2 对光反应 正常情况下,瞳孔对光反应灵敏,在光亮处瞳孔收缩,昏暗处瞳孔扩大。如果瞳孔大小不随光线刺激的变化而变化时,称瞳孔对光反应消失,一般见于危重或深昏迷患者。

2.7 危重病人的护理要点

2.7.1 严密观察病情 根据需要每15~30 min观察并记录1次,内容主要有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的变化等。

2.7.2 保持呼吸道通畅 鼓励患者进行有效的深呼吸或轻拍背部,以助痰液咳出,昏迷患者应头偏向一侧,用吸引器吸出痰液,定时进行雾化吸入预防肺不张、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

2.7.3 保证患者安全 对昏迷、谵妄患者应注意安全,需要用床档或保护用具。对于牙关紧闭者,可用张口器、舌钳保护舌不被咬伤。

2.7.4 加强基础护理 应加强对口腔、皮肤、眼睛的护理。①眼睛的保护:为了防止角膜干燥、溃疡及结膜炎发生,可涂抗生素眼药膏或盖凡士林油纱布。②口腔护理:为避免口腔炎症、口腔溃疡、腮腺炎、中耳炎、口臭的发生,口腔护理2~3次/d,以保证口腔卫生。③皮肤护理:加强皮肤护理,做到“六勤”,即勤观察、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更换、勤整理。④肢体被动活动:如病情允许,2~3次/d为患者做肢体屈、伸、旋、展的运动。2.7.5 补充营养及水分 为保证危重患者营养及水分的摄入,维持体液平衡应设法增进患者的饮食,不能进食者,可采用鼻饲法或完全胃肠外营养。

2.7.6 维持二便通畅 如有尿潴留可用无菌法导尿,防止泌尿系统感染;如有便秘应帮助解除。

2.7.7 保持各种导管通畅 应妥善固定,安全放置,防止出现扭曲、阻塞、受压、脱落等现象。有些导管不得有逆流,以防感染。

2.7.8 保持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 危重患者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恐惧、焦虑、悲伤、消极、多疑、绝望等。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护理措施,保证患者的较好心理状态。

2.8 对危重患者加强一般性基础护理的原因 加强基础护理的目的是满足患者的基本生理功能和基本生活需要,保证舒适与安全的需求,预防压疮、坠积性肺炎、失用性萎缩及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

3 临终护理

临终是人生必然的发展阶段,在人生的最后旅途中最需要的是关爱和帮助。护理人员在临终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应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了解患者身心两方面的反应,帮助临终患者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树立正确的死亡观,使他们正确面对死亡,并能安详、无痛苦、有尊严、平静地接受死亡。同时,护士也需对临终病人家属给予疏导和安慰,以保持其身心健康。

3.1 死亡的概念演进 将心跳、呼吸的永久性停止作为判断死亡的标准在医学上已经沿袭了数千年,但心跳、呼吸停止的人并非必死无疑,在临床上可以通过及时有效的心脏起搏、心内注射药物和心肺复苏等技术使部分人恢复心跳而使其生命得到挽救。心脏移植术的开展使得心脏死亡理论不再对整体死亡构成威胁;人工呼吸机的应用,使停止呼吸的人也可能再度恢复呼吸。由此可见,心跳和呼吸的停止已失去作为死亡标准的权威性。目前,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的永久停止,用脑死亡作为判断死亡的标准已被世界各国医学界、社会伦理学界认可。但脑死亡的判断是一个严肃、细致和专业技术性很强的过程,必须依靠具有专业特长的医师根据病情及辅助检查结果,并依据法律规定来作出。

3.2 我国的脑死亡标准(草案) 20世纪90年代末,中华医学会提出了脑死亡的判断标准(草案)。近年来,一般均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为脑死亡的标准。只有脑死亡才是人的实质性死亡。脑死

亡应符合以下6条标准。①自主呼吸停止,需要不停地进行人工呼吸:由于脑干是心跳呼吸的中枢,脑干死亡以心跳呼吸停止为标准。但脑干死亡后的一段时间里还有微弱的心跳,而呼吸必须依靠人工维持。②不可逆性深昏迷:无自主性的肌肉活动,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但此时脊髓反射仍可存在。③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包括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及吞咽反射等均消失。④脑电图呈平直线。⑤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经脑血管造影或经颅脑多普勒超声诊断呈脑死亡图形。⑥脑死亡的诊断必须持续>12 h:如果符合以上各条标准,而且这种状态经过12 h的反复检查都相同,就可以诊断脑死亡。

3.3 死亡过程的分期 医学上一般将死亡分为三期: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及生物学死亡期。

3.3.1 濒死期 又称临终期,是临床死亡前主要生命器官功能极度衰弱,逐渐趋向停止的时期。主要为意识模糊或丧失,各种反射减弱或逐渐消失,肌张力减退或消失,循环系统功能减退,心跳减弱,血压下降。患者表现为四肢发绀,皮肤湿冷,呼吸系统功能进行性减退(表现为呼吸微弱,出现潮式呼吸或间断呼吸),代谢障碍,肠蠕动逐渐停止,感觉消失,视力下降。各种迹象表明生命即将终结,是死亡过程的开始阶段。

3.3.2 临床死亡期 此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已由大脑皮质扩散到皮质以下部位,延髓处于极度抑制状态。表现为心跳、呼吸完全停止,各种反射消失,瞳孔散大,但各种组织细胞仍有微弱而短暂的代谢活动。此期一般持续5~6 min,在低温条件下,临床死亡期可延长至1 h或更久。若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生命有复苏的可能。

3.3.3 生物学死亡期 是指全身器官、组织、细胞生命活动停止,又称细胞死亡。此期从大脑皮质开始,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及各器官新陈代谢完全停止,并出现不可逆变化,整个机体无任何复苏的可能。随着生物学死亡期的进展,相继出现尸冷、尸斑、尸僵及尸体腐败等现象。

3.4 临终关怀的基本概念 临终关怀是指社会各层次(护士、医师、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以及政府、慈善团体人士等人员)组成的团队向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在内的一种全面性的支持和照料。其目的在于使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得以提高,能够无痛苦、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途,并使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对于临终患者的护理,已经从过去以治愈为主的治疗转变为以对症为主的维护,以延续患者生存时间转变为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3.5 临终关怀的特点 临终关怀的主要特点是以患者为中心,针对住院患者各自的特点,以控制症状、姑息对症和支持疗法为主,采取生活护理、临终护理、精神上的安慰。临终关怀的目的不是要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而是希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让濒死患者在减少身心痛苦之时,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温暖,包括家属的亲情和照护,使他们满怀尊严,宁静、坦然地辞别人生。

3.6 临终关怀的主要内容

3.6.1 临终患者及家属的需求 临终患者的需求包括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需求;临终患者家属的需求包括家属对临终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要求、心理需求及为其提供殡丧服务等。

3.6.2 临终患者的全面照护 包括患者医疗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临终关怀的核心是控制疼痛及其他主要的不适,如恶心、呕吐、便秘、食欲减退、口腔炎、吞咽困难、焦虑、抑郁、意识障碍、惊厥及呼吸困难等。

3.6.3 临终患者家属的照护 主要是为其提供情感支持。

3.6.4 对临终患者进行死亡教育 目的是帮助临终患者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学习“准备死亡、面对死亡、接受死亡”。对临终患者家属进行死亡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他们适应患者病情的变化和死亡,帮助他们缩短哀伤过程,认识自身继续生存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3.7 实施临终关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7.1 以照护为主的原则 对临终患者的护理,不以治愈患者的疾病为目的。临终关怀是使以治愈为主的治疗转变为以对症为主的照护。

3.7.2 适度治疗的原则 临终患者适度治疗的目的是:保存生命,解除痛苦,实现无痛苦地死去。

3.7.3 满足心理需要的原则 临终患者经历着复杂而痛苦的心理过程。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应使其正视现实,并同情、安抚、关心、体贴患者,使其心理获得平衡。

3.7.4 整体服务的原则 整体服务包括:①对临终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全面的照护、关心与24 h服务;②既关心患者自身,又关心患者家属。

3.7.5 人道主义的原则 要充满爱心和同情心,理解病人,尊重患者,维护患者的尊严,使其在最少痛苦的情况下,安详地、有尊严地告别人世。

3.8 观察临终患者病情变化的主要内容 ①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意识状态等;②监测心、肺、脑、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③观察治疗反应与效果。

3.9 临终患者的心理反应过程及其护理要点 身患绝症的患者从获知病情到临终整个阶段的心理反应过程大体上可分为5个阶段,即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和接受期。以上各期的深度和持续时间有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各期的护理要点如下。

3.9.1 否认期 护理人员应坦诚回答患者对病情的询问,注意维持患者适当的希望,实施正确的人生观、死亡观教育,使患者逐步面对现实。

3.9.2 愤怒期 护理人员应允许患者以发怒、抱怨、不合作行为来宣泄其内心的不满和恐惧,同时应给予关心、诱导和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3.9.3 协议期 应争取与患者坦诚交流、相互合作,使其较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以减轻痛苦、控制症状。

3.9.4 忧郁期 应给予患者同情、鼓励与支持,使其增强信心。要加强心理疏导和死亡教育,预防病人的自杀倾向。

3.9.5 接受期 积极帮助患者了却未完成的心愿。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外界干扰。加强基础护理,使患者舒适、平静、安详、有尊严地离开人间。

(摘自: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医学临床“三基”训练一级医院全科医学分册》)

R47

A

1672-7185(2017)06-0028-07

10.3969/j.issn.1672-7185.2017.06.014

2016-11-04)

猜你喜欢

瞳孔输液病情
HBV-ACLF患者血清miR-122和HMGB1水平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重症肺炎肺泡灌洗液miR-127-5p、 miR-3686、 sTREM-1的表达及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瞳孔检查及常见瞳孔异常
瞳孔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颈枕输液袋
注射用曲札芪苷与常用输液配伍稳定性研究
瞳孔大,决策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