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2016年全国高考第20题谈起

2017-06-20郑志刚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换元

郑志刚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分离常数、反求、判别式法、均值不等式、换元、求导等方法来解决解析几何中的分式型最值,将这类最值题型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整理.

【关键词】分离常数;反求;判别式法;均值不等式;换元;求导

解析几何中的最值问题是考试的热点,涉及的知识点也很多,有一种题型也经常考,那就是分式型最值,比如,2016年全国卷第20题,不仅如此,2011年和2014年的全国卷第20题都是这种题型.常用方法有分离常数、反求、判别式法、均值不等式、换元、求导等.我们通过以下例子来分析具体应该用什么方法,是否有通性通法.

题型一 ax2+bcx2+d型,这种题型分子、分母齐二次,且不含一次项.若定义域不是R,可以考虑分离常数或反求,分离常数后转化成反比例函数类型,利用数形结合求最值,反求则是用y来表示x2,利用x2的范围反求出y的范围.一般可以分离常数就可以反求,如果学生分离常数计算不过关,且反比例函数掌握得不好,可以用反求法,更容易计算成功.若定义域为R,则考虑判别式法.

例1 (2016年全国卷第20题)x2+y2+2x-15=0的圓心为A,l过B(1,0)且与x轴不重合,l交圆A于C,D两点,过B作AC的平行线交AD于E.

(1)求证|EA|+|EB|为定值,并写出点E的轨迹方程.

(2)设E的轨迹方程为C1,l交C1于M,N两点,过B且与l垂直的直线与圆A交于P,Q两点,求四边形MPNQ的面积范围.

分析 考虑到直线l的斜率可能不存在,同时直线l又刚好不与x轴重合(即斜率不为0),所以把直线l设成x=ty+1,留y运算,同时弦长公式用1+k2Δ|a|表示,其中|a|是二次项的系数.这样会比直线l用点斜式简单,一步到位,整理后的式子更简单,运算量少,成功率高一些.

解 ∵EB∥AC,∴|EB||AC|=|ED||AD|,

∵|AC|=|AD|,∴|EB|=|ED|,

∴|AE|+|EB|=|AE|+|ED|=4>|AB|=2,

∴E的轨迹为x24+y23=1(y≠0).

(2)设直线l为x=ty+1,联立椭圆x24+y23=1,得

(3t2+4)y2+6ty-9=0,∴Δ>0,y1+y2=-6t3t2+4,y1y2=-93t2+4,

|MN|=1+t2|y1-y2|=1+t236t2+36(3t2+4)3t2+4=12(1+t2)3t2+4.

设直线PQ为y=-t(x-1),所以圆心A到直线PQ的距离为d=|2t|1+t2,

∴|PQ|=216-d2=43t2+4t2+1,

所以四边形MPNQ的面积为

12|MN|·|PQ|=24t2+13t2+4.

解法一 分离常数.

t2+13t2+4=13(3t2+4)-133t2+4=13-133t2+4,

∵3t2+4≥4,∴-112≤-133t2+4<0,

∴14≤13-133t2+4<13,

所以四边形MPNQ的面积范围为[12,83).

解法二 反求.y=t2+13t2+4,∴3yt2+4y=t2+1,

∴t2=1-4y3y-1≥0,∴14≤y<13,

所以四边形MPNQ的面积范围为[12,83).

解法三 考虑到t∈R,用判别式法.y=t2+13t2+4,

∴3yt2+4y=t2+1,∴(3y-1)t2+4y-1=0.

若3y-1≠0时,Δ1=-4(4y-1)(3y-1)≥0,

∴14≤y<13;

若3y-1=0时,式子无意义.

所以四边形MPNQ的面积范围为[12,83).

解法四 换元.若把分母换元,则和分离常数运算一致,若换分子,主要思维与分离常数也大同小异.具体如下:

t2+1=m,m≥1,∴y=t2+13t2+4=m3m+1=13+1m.

∵m≥1,∴0<1m≤1,

∴14≤13+1m<13,

所以四边形MPNQ的面积范围为[12,83).

这道题解法众多,但我觉得优选反求,容易计算,容易得分.

题型二 ax+bcx2+d或ax2+bcx+d型,这种分子与分母一个是一次方,一个是二次方,可以考虑用均值不等式解决,但一定要把一次方当作整体换元后,把问题转化成对勾函数再结合均值不等式解决.当然如果定义域为R,那么也可以考虑用判别式法.

例2 (2011年全国卷第20题)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A(0,-1),B点在直线y=-3上,M点满足MB与OA共线,MA·AB=MB·BA,M点的轨迹方程为曲线C.

(1)求曲线C方程.

(2)P为C上的动点,l为C在P点处的切线,求O到l的距离的最小值.

解 (1)设M(x,y),B(x,-3),A(0,-1),

∴MA=(-x,-1-y),MB=(0,-3-y),AB=(x,-2).

因为MA·AB=MB·BA,∴(-x,-4-2y)(x,-2)=0,

所以曲线C的方程为y=14x2-2.

(2)设P(x0,y0)为曲线C:y=14x2-2上一点,

∵y′=12x,∴切线的方程为y-y0=12x0(x-x0),

∴x0x-2y+2y0-x20=0,则d=|2y0-x20|x20+4.

∵y0=14x20-2,

∴d=12x20+4x20+4=12x20+4+4x20+4≥2,

所以O到l距离的最小值为2,这里换元x20+4=t,∴d=12·t2+4t,对勾函数y=t+4t求最值,利用均值不等式顺利解决.

例3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20题)

已知点A(0,-2),椭圆E:x2a2+y2b2=1(a>b>0)的离心率为32,F是椭圆E的右焦点,直线AF的斜率为233,O为坐标原点.

(1)求E的方程.

(2)设过点A的动直线l与E相交于P,Q两点,当三角形OPQ的面积最大时,求l方程.

解 (1)设F(c,0),由条件知2c=233,∴c=3,

∵ca=32,∴a=2,∴b=1,

∴E的方程为x24+y2=1.

(2)当l与x轴垂直时不合题意,所以设直线l为y=kx-2,P(x1,y1),Q(x2,y2),将直线l:y=kx-2代入椭圆x24+y2=1,得

(1+4k2)x2-16kx+12=0,∴Δ>0,

∴k2>34,x1+x2=16k1+4k2,x1x2=121+4k2,

∴|PQ|=1+k2|x1-x2|=41+k24k2-31+4k2.

又点O到直线PQ的距离为d=21+k2,

∴S=12·d·|PQ|=44k2-31+4k2.

设4k2-3=t,t>0,

∴S=12·d·|PQ|=4tt2+4=4t+4t.

∵t+4t≥4,t=2,即k=±72时等号成立,

∴当△OPQ的面积最大时,l方程为y=72x-2或y=-72x-2.

以上两题非常相似,主要都是把根号当作一个整体进行换元,把问题转化成对勾函数,利用均值不等式解决.

题型三 ax2+bx+cdx2+ex+f型,分子、分母都是二次方,并且式子比较复杂,这种题型考虑换元、均值不等式、分离常数、求导等.这种题型难度较高,因题而异,具体题目具体分析,实在不行那就求导.若定义域为R,则考虑判别式法.

例4 已知圆O:x2+y2=1的切线与椭圆C:x2+3y2=4相交于A,B两点.

(1)求椭圆的离心率.

(2)求证OA⊥OB.

(3)求三角形OAB的面积最大值.

解 (1)∵a2=4,b2=43,∴c2=83,∴ca=63.

(2)显然切线斜率不存在时,OA与OB垂直.切线斜率存在时,设切线为y=kx+m,

∴|m|1+k2=1,∴m2=1+k2,A(x1,y1),B(x2,y2)将切线代入椭圆x2+3y2=4,得(3k2+1)x2+6kmx+3m2-4=0,Δ>0,x1+x2=-6km1+3k2,x1x2=3m2-41+3k2,

∴OA·OB=x1x2+y1y2=x1x2+(kx1+m)(kx2+m)=(k2+1)x1x2+km(x1+x2)+m2=4m2-4k2-41+3k2=0,

∴OA⊥OB.

(3)因为直线AB与圆O相切,则圆O半径为三角形OAB的高,当切线斜率不存在时面积为2.当切线斜率存在时

|AB|=1+k2|x1-x2|=21+k29k2+13k2+1

=29k4+10k2+19k4+6k2+1=21+4k29k4+6k2+1

=21+49k2+1k2+6.

∵9k2+1k2≥6,∴|AB|≤423,S≤223.

換元3k2+1=m,

∴|AB|=23m2+4m-43m2=21+43m-43m2.

∵0<1m≤1,当1m=12时面积取最大值.

综上所述,题型一考虑分离常数或反求,题型二考虑均值不等式,题型三考虑换元、均值不等式、分离常数或求导,分子分母中较高次方为二次方,定义域又是R,考虑判别式法.多比较多归纳整理,将有助于提高解析几何的得分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经过这样的总结和梳理后,对解析几何分式型函数求最值有一定的提升与突破.

【参考文献】

[1]陈海平.圆锥曲线的最值问题研究[D].楚雄:楚雄师范学院,2006.

[2]尹彬.例说圆锥曲线最值问题中的求解思路[J].数学大世界(高中辅导),2004(11):15-16.

[3]曹思才.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J].数理化学习(高中版),2004(02):9-13.

猜你喜欢

换元
例谈用换元法解题
三角换元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策略研究*
因式分解的整体思想及换元策略
巧借“引子” 活用“换元”——一道解析几何题复习案例研究
“换元”的巧妙之处
巧用第一类换元法求解不定积分
三角换元与基本不等式的“争锋”
三角换元与基本不等式的“争锋”
三角换元与基本不等式的“争锋”——在解圆与类圆最值问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