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古诗词鉴赏课有效性的实践

2017-05-29陈乐丹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24期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实践有效性

陈乐丹

摘要:古诗词鉴赏课是高中语文考试的一项基本内容。由于它取材广泛,解题方法众多,因此学生得分率普遍较低。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提高古诗词鉴赏有效性方面的一些尝试。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有效性;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041

高三学生大多偏向理科,如何提高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通过让学生积累有关常识,并通过学会有关常识、合理的想象去读懂诗歌,从而为分析与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打下知识基础,取得较大的心理优势。具体做法如下:

一、重视积累,掌握方法

进行有关常识积累,包括常用意象的寓意、各种题材诗歌的基本特征、常用表达技巧及其表达效果的积累。但是这种积累并不是为了积累而积累,它是为了运用而积累,为了更好地读懂和分析诗歌做铺垫的。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诗词,让学生在简单的问题解决中明白积累的好处与积累的重要性,利用好课内时间因势利导。以柳永的《雨霖铃》的课堂教学为例:

首先,了解意象。让学生了解“寒蝉”“长亭”两个意象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通过意象不仅可以获得作者的情感,还可以了解故事发生的具体情境以及诗歌的题材类别等其他更多的内容。

第二,拓展延伸。让学生在课文中搜集与“寒蝉”“长亭”两个意象有相似或相关意义的意象。大部分学生给出的结论中都提到了“秋、秋风、西风、黄花、梧桐、黄昏、杜鹃……”以及“柳、舟……”等常用意象。

第三,强化训练。比如:1. 就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一句,让学生说出意象的含义。学生是这样解释的:“细草”和“微风”都有卑微、渺小之意,“危樯”和“独夜舟”有漂泊、孤独、伤感之意。2. 就《独不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一句,让学生说明“寒砧”“木叶”分别表达了哪种情感。学生是这样解答的:“寒砧”就是捣衣砧,它表达妻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木叶”表达凄凉之情,曾经读过“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就是指木叶。

在这个过程中,同步利用复习资料将意象归类,比如归成动物类、花草景物类、器具类等。表达技巧及其效果和不同题材诗歌基本特征的积累,做法也类似于此。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把这些都整理到笔记本上,以便于复习巩固。

二、合理想象和联想训练

一个学生能不能想象是他能不能读懂一首诗的关键。因此,在复习教学的第二个阶段必須让学生逐步展开想象,并且在整个复习过程中将想象进行到底。

首先是选择课文里的名篇名句进行想象扩展,注意点是紧紧抓住文题,调动生活常识。刚开始的时候,情况可能并不好,得仔细引导、纠正。例如,对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进行想象。黄某同学是这样想象的:风很急,天很高,猿在悲哀的鸣叫,小岛很干净,沙子洁白,鸟儿在飞来飞去。黄某同学的想象比较的直白,于是,提醒大家联系题目,调动自己的生活常识再想象,记住诗词皆有画。黄某同学之后是这样联想的:作者迎着紧急的风登上高处,展现在他眼前的是高高的天空下鸟儿在白色的沙渚上盘旋翻飞,耳边不时能听见猿的哀鸣。他的这一次想象不仅立刻让我们的眼前出现一幅立体的画,而且使这句诗所表达的意境也顿时显现。

三、巩固和强化,融会贯通

尽可能让学生做到准确审题、并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恰当地组织语言去回答问题。学生在前两个阶段的训练中已经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在真题演练中才能得到巩固和强化,甚至融会贯通并获得答题能力的提升。以《定林》赏析为例:

定林(宋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1. 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2. 仍:又。

22. 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23. 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第一步:抓住题目与注释,合理想象。因为水平本就不高,我们的学生中能够把整首诗想象通畅的应该很少,所以即使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训练,笔者也对他们不抱很大的希望。于是,笔者让学生一句一句想象,遇到难懂的句子就按古汉语一样字字落实,仔细充分地考虑后,效果出乎笔者的意料。最后,从同学的想象中总结出一下四句:

①王安石在游定林的过程中,用甘甜的泉水漱口使老病的牙齿都感到清凉,坐在空旷的山间使烦躁的胸襟都得以安宁。

②作者在水边脱了鞋子洗脚,把被子铺在岩石上睡觉。

③只留云相对住,又值得和月亮相互寻找。

④真正的快乐并不是没有的,悲惨的虫子也喜欢音乐(有个别同学认为应是好的声音或音乐)。

虽说这样的想象并不完全正确,但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敢于表达已是进步了,更何况还能比较通顺地表达出来。

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学会准确审题,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弄清答题方向,而后让学生调动有关知识积累、组织恰当的语言回答问题。

第22题: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大多数同学说这题回答第三联的表现手法。这个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我肯定了他们的正确选择,同时向他们提出质疑:回答问题时只写上表现手法就够了吗?题目中是否还有一个关键信息没读出来?有眼尖的同学马上回答说:简析。另有同学说:要回答表现手法的作用和效果。接下来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调动积累、组织恰当的语言进行答题。林某同学回答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云”和“月”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山间自由生活的喜爱之情。

以上只是笔者在课堂实践中获得的粗浅的经验,虽然有些寡陋,但确实可以有效地缓解我们学生的诗词恐惧症状,增强学生的语文自信心。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市芙蓉中学 325600)

猜你喜欢

古诗词鉴赏实践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高中古诗词鉴赏渗透当代写作的探讨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