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NA的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结构研究

2017-05-18綦良群李庆雪

社会科学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社会网络分析

綦良群+李庆雪

〔摘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已成为装备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的新方式,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结构是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研究的基础。本文分析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结构,构建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模型;分析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效应并检验,结果表明社会网络点度中心度、網络密度、网络异质性越高,越有利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运行。据此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进行测度,根据测度结果提出促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对策建议,保障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网络结构;社会网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9;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7)03-0104-09

一、引言

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和机械科学院研究总院于2016年5月12日发布《2015年度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位列全球第四,有效地缩小了我国与制造强国之间的差距,从不到美国指数的30%,提高到美国指数的58%。李克强总理于2015年6月15日考察时提到“我们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总体还处于中低端水平。新形势下,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不仅在一般消费品领域,更要在技术含量高的重大装备等先进制造领域勇于争先”。汪应洛院士指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结合是装备制造业价值创造的重要来源,两产业互动融合发展是当前发展的必然趋势。〔1〕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结构是互动融合发展的基础,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特征效应分析与验证,可以明确互动融合系统运行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基于我国网络现状提出促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保障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

刘戒骄以苹果及波音装备制造业为例,分析市场竞争强度与组织方式的选择,提出竞争强度由低到高的不同情况下,企业将选择从一体化组织方式到选择外购,再到采取合作等更加开放的组织方式。〔2〕赵勇、齐讴歌在研究装备制造业服务化保障因素时提出陕鼓通过调整组织结构,增加相关新建工程成套部等业务部门及融资等服务部门,实现了同一团队组织完成后台支持工作、客户只需与销售员和项目经理沟通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3〕吴建祖、曾宪聚以139家机械设备制造等技术密集型企业为研究样本获取数据,研究表明两职合一和组织冗余对高管团队的创新注意力与企业创新战略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的作用。〔4〕彭学兵、陈璐露以高科技制造业、传统制造业等行业的数据,提出创业资源整合、新创企业业绩与组织协调关系的假设模型,结果表明组织协调对创业资源整合及新创企业绩效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5〕关于网络组织结构的研究,英国学者John H.Dunning结合制造资源的有限性,提出外取制造资源的思想,即企业通过合作的形式获取更多的制造资源,打破制造资源有限对发展的制约。〔6〕Damme认为获得外取资源已从原有的非优势地位转变为企业智慧运作的竞争优势。 〔7〕古利特指出具有有限资源、容量及能力的个体或组织就是形成网络结构和合作网络的前提,资源有限的合作方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自身价值及资源外取的需求。网络组织是基本组织结构中的一种〔8〕,Baker将网络组织定义为,一种跨越正式边界的整合的社会网络。〔9〕Miles和Snow则认为网络组织是通过市场机制而不是指挥联结在一起的一群公司或者是专业的部门。〔10〕

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是社会学家利用数学方法及图论等定量方法发展起来的,近年来管理学科学者们也借鉴社会学领域比较成熟的SNA方法对管理问题进行研究,赵炎、王琦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联盟网络的小世界性对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小世界性正向影响创新绩效。〔11〕陈文婕、曾德明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丰田低碳技术合作网络的特征及演化,分析发现网络中供应商的地位显著,技术关联网络的规模扩大,网络群聚效应不断增强。〔12〕其中运用SNA研究关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相关方面也有一定研究,彭本红、谷晓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服务型制造业网络内利益相关者的地位,揭示网络结构与项目治理风险的内在关联,并提出联合策略、契约策略及顾客价值策略等具体策略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规避。〔13〕刘友金、李彬、刘天琦以汽车装备制造业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湖南株洲栗雨工业园内汽车装备制造业及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式转移行为进行研究, 揭示产业集群式转移的基本规律。〔14〕社会网络特征可以有效反映社会网络的状态,伯特对社会网络特征结构洞的研究将社会网络中的联结缺失称作结构洞,表示非冗余的连接。结构洞能够带来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使得处在结构洞位置的行动者占据优势。〔15〕对于结构洞的测量,伯特给出了四个指标:有效规模、效率、限制度和等级度。〔16〕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关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组织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装备制造业企业组织学习、组织协调等方面的研究;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的研究集中在对装备制造业及其配套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特征和服务型制造网络内利益相关者地位方面的研究。鉴于此,本文拟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的组织结构进行研究,分析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特征,并对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进行测度,基于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现状提出促进互动融合系统运行的对策建议。

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文将分析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的网络组织结构,并构建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模型,研究网络中心度、网络密度与网络异质性等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社会网络特征效应,丰富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组织结构的理论研究;并运用SNA方法针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进行测度,揭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现状,进而提出促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结构分析及组织社会网络构建

(一)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结构分析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运行过程中,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不断进行着互动合作,目的是通过合作制造满足客户需求,增加价值收益并且不断提高核心竞争能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了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结构,系统内各要素不断进行互动形成了组织的网络结构,通过组织的网络结构,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更多地获得外取资源,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网络结构由核心网络层及松散网络层组成。核心网络层指互动融合系统主体即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各部门之间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松散网络层指由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系统内其他相关机构的关联形成的网络。在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中,装备制造业占据着核心地位。目前装备制造业在我国工业比重高,掌握着信息技术、核技术及空间技术等,而且发展规模远大于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为装备制造业提供相关配套服务,通过嵌入到装备制造业生产的上中下游实现与其的互动融合,借鉴彭本红〔17〕关于服务型制造网络的研究,结合装备制造业行业具有的核心地位特殊性,将装备制造业密切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部门概括为:研发服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销售服务及售后服务。装备制造业作为核心主体与生产性服务业相关部门的联系形成星形的网络模式。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各部门直接紧密的联系形成互动融合的核心网络层,核心网络层具有互动融合的核心能力,合作关系比较稳定;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网络中还存在着另外一些组织和个人,他们与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关系相对松散,在核心网络层需要更多的资源满足互动融合的需要时,政府、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客户与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网络组织中的松散网络层。松散网络层与核心网络层不同,松散网络层内的组织不是互动融合系统的核心主体,在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中发挥着辅助作用。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结构是灵活的网络结构,有利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核心产业发展。

(二)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模型构建

SNA的行动者指的是点(节点),不但包括产业,还包括相关的组织。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的研究,其行动者包括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及其他相关的组织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政府、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用户;社会网络图中的线表示的是行动者(节点)之间的联系,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图中行动者的关系为“多元关系”,包括各要素之间的合作关系,各要素之间合作的紧密程度及在各要素之间流动的知识、物质资源等。SNA中心性、密度、结构洞与异质性是体现社会网络特征的相关指标。

由于社会网内各行动者之间的关联程度难以用统一数据进行衡量,为了明确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的行动者及其关系,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对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进行研究。本次咨询主要目的是对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内行动者之间的权重关系进行确定。本次咨询邀请包括装备制造业研究方面的专家和从事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及管理人员共20位。我们要求专家根据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针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中的行动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打分,将行动者联系的密切程度用1、05、0分别表示,1代表行动者间的关系密切,05代表行动者之间仅保持一般的联系,0代表行动者之间没有联系。在对给出的权重进行处理后,让专家对之前的判断进行调整,直至结果达成一致,利用德尔菲法取得的最终数据,建立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行动者关系权重矩阵,如表1。运用NetDraw绘制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模型图,如图2所示。

三、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特征效应分析与检验

(一)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社会网络特征效应分析及假设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是由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政府、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用户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網络特征效应分析,能够揭示有利于互动融合系统运行的条件。

1.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网络中心性效应分析及假设

社会网络分析中利用“中心性”测量行动者在社会网络中的中心地位,“中心性”分析又包括点的中心度和图的中心势。点的中心度体现行动者在整体网络中的权力,图的中心势则体现社会网络围绕单一行动者或多个行动者构建的程度。

系统组织社会网络中心势效应。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是互动融合系统中的主要要素也是核心要素,在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中除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外的其他行动者包括政府、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用户,这些行动者都是为互动融合提供资源及信息的,也是围绕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而建立联系的。当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图中围绕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中心势较高时,说明其他行动者可以为互动融合提供更多的资源输出,有利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促进互动融合系统顺利运行。

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点的中心性效应。在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中存在着众多的行动者,行动者需要协调统一、发挥自身优势才能保障互动融合系统组织运行。装备制造业在我国工业比重高,掌握核心技术,发展规模远超生产性服务业,在互动融合系统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在互动融合组织社会网络中,装备制造业同样是占主导位置的核心行动者,装备制造业制定整个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的运行规则,协调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中各个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在出现冲突时做出合理的仲裁,在互动融合过程中选择发展方向、做出发展决策,保障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的协调统一,促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实现互动融合系统顺利运行。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关于网络中心性与互动融合系统运行的4个假设:

H1:围绕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中心势越高,越有利于系统运行。

H2:装备制造业点度中心度越高,越有利于互动融合系统运行。

H3:装备制造业中间中心度越高,越有利于互动融合系统运行。

H4:装备制造业接近中心度越高,越有利于互动融合系统运行。

2.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网络密度效应分析及假设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密度描述的是网内所有行动者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网络密度一方面体现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内各个组织受到整体网络的影响,还体现着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内各组织之间的相互影响。当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网络密度较高时,装备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都可以从整体网络中获取更多的资源,有利于装备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自身的发展。当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网络密度较高时,有利于知识、技术、信息在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中的传递,促进个体行动者的优化发展;另一方面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网络的密度较高,表明网络内各个组织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形成了组织间更为有效且多方向的联结,政府、行业协会、中介可以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提供更多的支持,增强互动融合的效率,更有利于互动融合系统运行。因此本文提出:

H5: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密度越大,越有利于互动融合系统的运行。

3.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网络异质性效应分析及假设

结构洞的存在是具有网络异质性的必备条件。Burt提出结构洞的作用是作为桥梁的角色形成的非多余的联系。Sammarra 的研究表明在网络中企业与机构的异质性有助于知识的流动与创新。〔18〕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都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在互动融合过程中对于知识、技术的存量、流动、创新等都存在着极大的需求。在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中除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外还包含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政府、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及用户,他们都占据着与互动融合组织社会网络与外网的结构洞,发挥着桥梁作用,建立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与外网之间的弱联系。行动者往往可以通过弱联系获取有效信息,有利于创新的实现。与科学家的创新过程类似,科学家在科学研究时往往通过圈外人获得灵感,这就是科学家与圈外产生弱联系所获取的创新思维。在统一网络内部的行动者容易受到网络较高同质性的影响,影响知识的获取与技术的创新。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内部存在着各种机构,有利于网络异质性的发挥。当互动融合组织社会网络内部具有较高异质性时,行动者彼此间的资源得到互补,知识、技术、信息的来源更加广泛,促进新思想、新技术的形成,同时还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提供更多的突破性或者替代性的新科技或新技术,有利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融合发展,推动互动融合系统运行。因此本文提出:

H6: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异质性越大,越有利于互动融合系统的运行。

(二)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特征效应理论模型与数据来源

1. 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特征效应理论模型

根据前文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特征效应的分析及提出的系统组织社会网络3个特征即中心性、网络密度、网络异质性效应的6项假设,构建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特征效应结构方程理论模型,图中每一条连接线代表一项假设,如图3所示。

2.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社会网络理论为基础,在参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模型出发对问卷进行设计。经过专家评审、小组讨论等步骤,拟定相关测量问题,形成对互动融合网络特征与互动融合系统运行关系的问卷。具体测量问题如表2所示。问卷采用李克特五分制评分,评分1-5,分别为“完全不赞同到完全赞同”。调查对象包括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网络内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政府、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相关从业人员及用户。问卷通过电子邮件及面谈的方式完成,最终形成有效问卷203份。

在变量1系统运行1技术融合能够体现互动融合系统的运行产品融合能够体现互动融合系统的运行市场融合能够体现互动融合系统的运行管理融合能够体现互动融合系统的运行本文采用CronbachAlpha系数检验量表的信度,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 结果显示量表的总体CronbachAlpha系数为0921,各维度CronbachAlpha均大于07,說明本调查问卷的信度较好。关于测量模型的效度分析,本文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测量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各测量题项的T值范围在5328—15874之间,远远大于T值大于196的标准〔19〕,表示数据聚合效度令人满意。

(三)互动融合系统社会网络特征效应模型拟合与假设检验

1.模型拟合

在数据的信度及效度都通过后,进行初始拟合度评估及模型的修正,本研究首先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CFA)中的极大拟然法(ML),应用Amos 21软件对初始模型进行参数估计与拟合度评估,对于拟合度的评估指标本文选取参考文东华提出的检验拟合度指标。〔20〕在对初始结构方程模型适配度检验中,适配度检验无法与观察数据适配。SRMR、TLI、PNFI等适配度指标都没有达到标准,出现此种情况表示需要对假设模型进行修正。

吴明隆指出在适配度指标无法与观察数据适配时,需要对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的路径删除。〔21〕在初始模型拟合过程中“EMI与PSI中心势→系统运行”路径系数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要求。出现这种情况与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有关,在发展初期装备制造业占互动融合系统的主导地位、掌握核心权力,生产性服务业由于行业发展规模小、时间短,行业核心竞争能力不足,不能满足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出的复杂、高技术、高标准的服务要求,无法形成优质、高效的互动环节。因此在互动融合系统发展初期,生产性服务业只能作为提供基础服务的合作伙伴与装备制造业进行互动,同时装备制造业由于无法从生产性服务业得到发展需求,促使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内其余成员与其的联系增强,形成社会网内成员主要围绕装备制造业而非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两者的网络中心势。建立在修改模型理论合理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删除“EMI与PSI中心势→系统运行”的路径。

符合在删除不显著“EMI与PSI中心势→系统运行”路径后,重新对结构方程进行拟合,经过修正后的结构方程拟合指标都达到了标准,且标准化系数均达到显著,模型拟合结果如表3所示。

2.假设检验

根据上文针对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特征效应初始模型的修改,对网络特征效应假设进行检验。在模型拟合过程中,假设H1由于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且在理论分析合理的情况下将其删除,所以假设H1没有通过验证。在修正模型进行拟合后,H2、H3、H4、H5、H6的路径系数多达到显著性水平,并且各项拟合指标也达到了标准,说明这5项假设都成立。即装备制造业的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接近中心度越高,越有利于互动融合系统运行;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密度、网络异质性越大,越有利于互动融合系统的运行。

由上文研究可知,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社会网络的网络点度中心性、网络密度、网络异质性越高,越能够推动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发展。

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测度及建议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社会网络测度,能够揭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状态,为提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建议奠定基础。

(一)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测度

根据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行动者关系权重矩阵,运用UCINET计算系统组织社会网络中各点的中心度指数、网络密度及结构洞,结果如表4、5、6所示。

(二)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测度结果分析及建议

1. 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中心度测度结果分析

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与中间中心度指标显示,在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中装备制造业的中心性最高,点度中心度与接近中心度指数达到100,说明装备制造业与网内各行动者之间都建立了直接的联系。验证装备制造业在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中占据的核心主导地位,确保装备制造业在整个网络中发挥协调、决策的能力,保障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顺利发展;在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中心度测度中,政府、中介及行业协会的中心度也很高,说明政府、中介及行业协会在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网络中同样具有重要的位置,政府、中介及行业协会应当积极发挥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有益的作用,促进互动融合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中心度整体处于中间位置,无论是对于信息、资源的获取,还是对其他行动者的控制能力都不强。这与当下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情况有关,由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处于发展初期,行业核心竞争能力不足,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在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内从信息到资源都“受制于人”;用户及高校、科研院所的中心度最低,但并不能说明其不重要,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是从价值链上游到下游形成的全链网络,用户及高校、科研院所是处于价值链两端的行动者,所以表现出在社会网络内中心度相对偏低,但用户及高校、科研院所能够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提供必需意见及支持,是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中的必要行动者。

2. 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密度测度结果分析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的密度为03939,网络中关系的标准差为03643。社会网络分析中整体网的密度取值为0到1,密度越接近1,说明整体网的密度越大,由此可知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的密度并不大。体现出在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中,各行动者并没有受到互动融合系统社会网结构的较大约束,各行动者拥有较强的自主行为能力。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密度较低,可能是由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处于初始阶段,互动融合系统内各行动者信任程度不高,联系频率较低。

3.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结构洞测度结果分析

从Dyadic Constraint(限制度)数据可知,装备制造业的有效规模最大(Effsize)达到7559,效率(Efficie)最高达到0687,总限制度(Constra)最小为0298,被限制的等级(Hierarc)最低为0036,装备制造业受到网内其他行动者的控制很小。而装备制造业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控制则很高,对生产性服务业控制在011-018之间,再一次证明了,装备制造业在整个网络中占据的核心位置,同时也体现出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在互动融合发展中地位的差距;在对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结构洞的分析结果中发现,用户拥有对装备制造业最大的控制,达到006。用户对物流服务、销售服务及售后服务等的控制达到010,仅次于装备制造业对三项服务业的控制015。

4.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测度结果建议

根据上文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测度结果,提出如下促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在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中显现出的中心度水平低,与其行业发展现状直接相关。要增加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放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关的限制性政策,积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着专业化、规模化及擁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目标发展;政府、行业协会及中介机构应积极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建立更为紧密的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社会网络。另一方面,为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科研机构创造更多合作交流机会,拓宽资源渠道、优化网络结构提高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异质性水平;用户拥有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较强的控制能力,增强用户在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中的地位,积极建立用户参与的生产形式,形成用户至上的营销氛围。

五、结论

本文首先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结构进行分析,构建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模型,分析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特征效应,最后对系统组织社会网络进行测度,主要结论如下:

1.分析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结构,构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模型。

2.分析系统组织社会网络中心性、密度、异质性等特征的效应,建立系统组织社会网络模型,提出6项假设。运用结构方程进行检验,除“H1围绕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中心势越高,越有利于互动融合系统运行”没有通过验证,其余5项假设均得到验证。揭示了网络中心度、网络密度、网络异质性越高,越有利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发展。

3.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进行测度,测度结果表明,装备制造业的中心度最高,但生产性服务业的中心度偏低,网络的整体密度偏低,网络中除装备制造业外用户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控制较强。

4. 根据上文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促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发展的对策建议。增加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政府、行业协会及中介机构应积极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拓宽资源渠道、优化网络结构,提高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异质性水平,增强用户在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中的地位,积极建立用户参与的生产形式。

本研究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的分析,丰富了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理论,但仍存在不足之处。本文使用专家咨询法构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并且确定权重关系,能够为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网络研究提供借鉴,但存在一定主观性。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考虑增加相关产业数据或结合案例对于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关系权重进行确定。

〔参考文献〕

〔1〕汪应洛.创新服务型制造业,优化产业结构〔J〕.管理工程学报,2010,24(S1):2-5.

〔2〕刘戒骄.生产分割与制造业国际分工——以苹果、波音和英特尔为案例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277(4):148-157.

〔3〕赵勇,齐讴歌,曹林.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过程及其保障因素——基于陕鼓集团的案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12):108-117.

〔4〕吴建祖,曾宪聚,赵迎.高层管理团队注意力与企业创新战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37(5):170-180.

〔5〕彭学兵,陈璐露,刘玥伶.创业资源整合、组织协调与创新企业绩效的关系〔J〕.科研管理,2016,37(1):110-118.

〔6〕John H.Dunning.Internatinal Production and Multinational Enterprices〔M〕.New York:Geoge Allen&Unwin(Publishers)LTD,1981.

〔7〕Van Damme,Dirk.Quality Issues in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J〕.Higher Education,2001(41):415-441.

〔8〕W·理查德·斯科特,杰拉尔德·F·戴维斯.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1:149-150.

〔9〕Baker, Wayne E. The Network Organiza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M〕//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 Structure, Form ,and Action.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2:397-429.

〔10〕Miles, Raymond E., Charles C. Snow. Causes of Failure in Network Organization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2(34):53-72.

〔11〕赵炎,王琦.联盟网络的小世界性对企业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通信设备产业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3,28(4):108-116.

〔12〕陈文婕,曾德明,陈雄先.丰田低碳汽车技术合作创新网络图谱分析〔J〕.科研管理,2015,36(2):1-10.

〔13〕〔17〕彭本红,谷晓芬,周倩倩,武柏宇.基于SNA的服务型制造项目治理风险分析〔J〕.管理评论,2016,28(2):25-34.

〔14〕刘友金,李彬,刘天琦.产业集群式转移行为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30(4):131-141.

〔15〕刘军.整体网分析——UCINET软件实用指南〔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4:1-4.

〔16〕Burt,R.S.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18.

〔18〕Alerssia Sammarra, Lucio Biggiero. Heterogeneity and Specificity of Inter-firm Knowledge Flows in Innovation Network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8,45(4):800-829.

〔19〕Krause D R. The Antecedents of Buying Firms Effort to Improve Suppliers〔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1999, 17( 2) : 205-224.

〔20〕文東华,陈世敏,潘飞.全面质量管理的业绩效应:一项结构方程模型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4,17(11):79-96.

〔21〕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467-469.

(责任编辑:何频)

猜你喜欢

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社会网络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下江苏加快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探析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中国装备制造业阶段竞争力研究
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借鉴国内外经验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境外公益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我国生产性物流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策略分析
新浪微博娱乐明星的社会网络分析
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