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口”却是得了心

2017-05-10王春艳

关键词:关爱山区留守儿童

王春艳

摘要:“妈妈……”他不好意的赶紧改口,“哦不……老师……”我抬手摸摸她的头,微笑着用温暖的眼神看着她:“让我来看看!”这本是一个“问题学生”,问题就在于她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成了个彻头彻尾的“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顾名思义,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远走他乡,外出打工,但他们却把孩子却留在了农村家里,由祖辈照料,有父母相伴的日子微乎其微。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生活的环境特殊,极容易形成两种性格:第一类乐观坚强,懂事坦荡,知道关心家人,关爱他人。生活虽苦,但他们苦中作乐,坚强与勇敢让他们永远保持着微笑。第二类性格内向,不善言谈,情感丰富而脆弱,自卑,害怕被别人忽略和否定。他们就像个敏感的小炸弹,发作时不仅炸伤别人也炸伤自己。

针对第二类孩子,对症下药的心理疏导,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显得尤为重要,也许老师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话语,一次不经意的关心,就能温暖他们的内心,让他们找到久违的父母之爱。“失口”喊出的一声妈妈,流淌出的是他们内心暖暖的爱。

关键词:山区;留守儿童;关爱;教育

我工作在北京的深山区的一所小学,这里景色优美,空气清新,是旅游的好去处。但就在这山清水秀的大山深处,有着这样的一群孩子: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远走他乡,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孩子却留在了农村家里,有父母相伴的日子微乎其微,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中的一些孩子乐观坚强,懂事坦荡,知道关心家人,关爱他人。生活虽苦,但他们苦中作乐,坚强与勇敢让他们永远保持着微笑。一些孩子则性格内向,不善言谈,情感丰富而脆弱,自卑,害怕被别人忽略和否定。他们就像个敏感的小炸弹,发作时不仅炸伤别人也炸伤自己。

毫无疑问第二类孩子成了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有些老师很怕班里有这样的学生,其实我倒是觉得班里有“问题学生”,就是为我提供了研究和进步的素材。

首先,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我自己的小故事:

“妈妈……”他不好意的赶紧改口,“哦不……老师……”我抬手摸摸她的头,微笑着用温暖的眼神看着她:“让我来看看!”这本是一个“问题学生”,问题就在于她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成了个彻头彻尾的“留守儿童”。

这个孩子在我一开始接手班级的时候,他穿着脏兮兮的衣服,顶着鸟窝一样的脑袋,每天都是一副别人欠他一百万的表情。每天虽然也能按时完成作业,但是他对别人并不友好,如果谁不小心碰了他的东西,他都会用凶神恶煞的眼神,盯着同学看好久。

后来多方了解,我得知他的父母到城里打工了,平时就跟着眼神不太好的奶奶和聋哑的爷爷一起生活,家庭经济窘困,整天脏兮兮的。一来二去,他就成了班里的“异类”。面对这样的异类,我既心急又心疼,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唱歌特别好听,于是,我便推荐他周一的时候为全校的同学领唱国歌。为了让他的第一次亮相惊艳全校。我特意请音乐老师为他辅导。周一要穿校服,看着他脏兮兮的校服,我小心翼翼的对他说:“小远,咱们周一要代表咱们班去领唱国歌了,老师觉得应该把你打扮得帥帅的,你看如何?”他看着我,眼睛里闪着光。于是,带他到宿舍里洗了头发,本来他还有些不好意思,但是看着我坚持的眼神,还是乖乖的听了话,之后我还为他简单的理了理头帘,洗了校服。

“妈妈……哦不……老师,我……谢谢您!”他的眼睛里噙着泪水……

在他的事件里,我学到了很多,下面我就“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作粗浅的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他们在成长中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情感丰富而脆弱--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和任性并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主要变现为:

(一)敌对、逆反心理强

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与人有一点摩擦就较真,觉得别人看不起他,欺负他,故而跟人相处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因此,在学校中他们容易违纪,迟到、逃学、不完成作业、顶撞老师,甚至与人打架斗殴。

小杨是一个一年级的学生,父母都在外打工,爷爷奶奶负责他的生活,奶奶还是一个聋哑人,他与人的交流就更少了。尽管刚刚上学才两个月,他每天都要制造一些矛盾,或者出一些丑,来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当老师找他谈心时,他不是一脸无所谓,就是充满敌意的扬着头不理人。有时还变本加厉地欺负同学来引大家的注意。可见小杨的内心孤独,渴望被关注,却又充满攻击性。

(二)格孤僻内向、自卑心理严重

根据我对学校的留守儿童的了解,他们大多数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觉得自己无依无靠,他们感到非常孤独,对学校没有兴趣,不愿参加活动、自卑心理严重,觉得生活无聊而空虚。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中,胆小怕事、课堂不敢回答问题;高年级留守儿童中,由于对学习失去信心,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沦为失足少年。

四年级的小荣,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有点邋遢,虽然学习很认真,但是同学们还是瞧不起她,经常欺负她。同学们让她替值日,撕她的本子,弄脏她的衣服,但是她根本不敢告诉老师,慢慢的她风家的内向,上课不举手,下课不和同学一起玩,就算被老师发现有同学欺负她,她也不敢指出来。

(三)厌学、没有兴趣爱好

大多数留守儿童没有人监督,学习习惯差,学习中缺乏主动性,而且无人辅导、无人关注,感觉学习好了也没有人夸奖,学习差了也没有人批评,所以渐渐的变得厌学,很难发展任何的兴趣爱好。

六年级的小柯,是个住宿生父母在外做生意,收入比较可观,家庭条件相对优越。他吃喝不愁,就是父母不在身边,就连开家长会家长也会找各种理由不来参加。小柯每天上课就是睡觉,学习对于他来说学习就像是外星人,与他没有半毛钱关系,更不要说参加课外小组,培养什么兴趣爱好。参加美术小组,他不去,参加体育小组,他欺负人。

(四)人际交往敏感

大多数留守儿童内心自我封闭,内心敏感,充满警惕,会有意无意把别人的赞扬当成是冷嘲热讽,把老师、同学的善意批评看作是恶意的挖苦。大部分留守儿童口语交际能力弱,内心自卑,不喜欢和人交流,缺乏交流技能。

在于其他孩子进行交往时,不受欢迎和重视。处在情感孤岛上的这些孩子们,逆反和自卑心理会日益加重。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首先,隔代教育的局限性

留守儿童多由隔代抚养教育,祖辈一般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思想观念陈旧,与孩子沟通有代沟。隔代教育容易溺爱放纵孩子,缺少精神上、道德上的教育引导,往往只注重孩子生活上的需求,或者是人身安全方面的管理,对于孩子学习辅导、价值观的培养等显得力不从心。

第二,真空状态的父母教育以及母不健康的认知影响

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往往感到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的性格往往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和不良职业活动存在负面影响 尽管“留守儿童”家庭这种亲子之间的交往在时间上的长期间断,但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有一些父母,因机缘巧合,虽然没文化也赚大钱。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认为“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中滋长了不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以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使得我们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又经常违纪的学生,更是不闻不问,不理不管,而这一部分学生中,大多数是“留守孩子”。虽然新课改在不断推进,学校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各校制订的考核细则中不难发现,无论从多少个指标中来考核教师,最终拉开教师之间分数的还是班级学生们的“考分”。

教师的不当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的成绩好坏或听不听话,是直接影响教师学生观的主导因素。有的教师认为学生是白板,教师可任意涂抹,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使学生產生自卑感、恐惧感。有的教师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半点违背教师的意思,惩罚成为家常便饭,学生每时每刻如履薄冰,如临大敌,很容易产生心理疲劳。还有的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学生严重地不负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漠不关心。儿童在家得不到关爱,在校得不到温暖,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第四,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

当前政府各部门以及社会对留守儿童的问题的研究仍是空白,对于留守儿童的各种关爱缺失。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 完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职能

发挥父母的教育职能,就要求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系,除了生活、身体、学习方面外,还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另一方面,监护人要树立角色意识,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对留守儿童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的结合;同时要定期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状况,并及时与其父母和学校联系以共同采取措施促进其健康成长。

2.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

3. 留守儿童自身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

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和烦恼,其实都可以认为是缺乏对现实的正确的态度和内心不平衡所致。父母外出务工是一种现实,留守儿童应以健康的心态,正视现实、面对现实。在改变不了父母外出的现实情况下,只能学会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作为留守儿童,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看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勇敢面对和克服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相信如果用真诚的爱,打开那扇关闭着的渴望爱的内心,当看到他们温暖的眼神,失口喊“妈妈”的时候,就是他向老师敞开心扉,融入班级大家庭的时候。

参考文献

[1]《新世纪教师素养》(张行涛等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21世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吴思娜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

[3]《浅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蒙黎黎

[4]《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调查与分析》 黄彩怡

猜你喜欢

关爱山区留守儿童
山区低等级公路设计的几点思考
山区
宁波旦可韵服饰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
让关爱成为留守儿童心底的阳光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试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四要素”
解决山区环境问题的制度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