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现自我:中年级作文教学的起点

2017-05-04江苏太仓市新区第四小学顾燕

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起点习作儿童

江苏太仓市新区第四小学 顾燕

发现自我:中年级作文教学的起点

江苏太仓市新区第四小学 顾燕

当习作逐渐成为儿童自我情感交流的内需时,习作教学才真正发生意义,习作水平才真正有所进展。本文试图从“为什么我要写”“写我什么”“我也可以改”三个方面帮助儿童发现原来习作的那些事儿都与自己有关,习作就是在写自己,从而证实帮助儿童从习作中发现自我,是中年级起步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与逻辑起点。

发现自我 习作教学 起点

教学的根本是发展儿童。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以主体自身的特征和能力为根据,从主体的知识、能力、思想背景以及主体偏好等实际情况出发,因此,教学要研究学生的起点。但是,要了解学生的起点在哪里并非靠教师的主观臆断。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要使教学对儿童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必须确定儿童的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二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儿童的作文能否取得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能否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作文教学应该关注儿童的个人心理动因。从儿童的心理效应来看,中年级学生习作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是什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第二学段作文教学的目标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可见,中年级作文教学的重点是要燃起学生的习作热情,使学生乐于表达与交流,并对自身的习作能力充满期待与自信。

那么,中年级学生对习作感兴趣吗?我把研究的对象定位于初入三年级的学生。学期初,我对三年级285名学生的习作兴趣进行了调查。调查统计显示,285名学生中喜欢写作文的有250人,占总人数的87.7%,而不喜欢写作文的仅35人,占总人数的12.3%。事实真是如此吗?近几年,作文教学改革虽然保持着健康发展态势,但畏惧作文、厌倦作文仍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为此,我又向285位三年级家长就“课外阅读”“习作情况”“家长辅导情况”“是否参加课外辅导班”等方面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统计后发现,经常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占总人数的81.6%;完成习作需要家长指导的学生占总人数的68.8%;参加课外作文辅导班的学生占总人数的51.2%。由此,我的判断是:课外阅读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习作素材,为学生起步作文做了良好的心理准备。但家长对学生习作辅导的重视与帮扶可能干预了学生实际的习作心理,学生自认为的“喜欢习作”,是因为有了家长的“庇护”而产生的暂时性的“不怕”,并非对习作本身的喜好。我的判断正确吗?我又进一步对学生“喜欢习作”的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是25%的学生认为习作课上“能做游戏,很开心”,20%的学生认为“习作并不难”,30%的学生认为“可以评到‘周记之星’,得到积分卡”。看来,教师与家长的帮助与激励措施能使三年级的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但这种兴趣是受外在刺激而产生的表面兴奋,“乐于书面表达”应该是因内部需要而产生的创作冲动。可见,三年级学生并没有把书面表达当作一种抒发与交流情感的实际需要,习作中并没有“我”的存在。

中年级的作文教学的起点究竟在哪里?写作的实质是人的生命运动,是人精神、思维、生存的意义承载。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是自我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也是表现自我存在和发展的方式。因此,中年级学生学习作文,首先要发现自我,全方位地认识“自我的存在”,初步认识“自我的价值”,这才是让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与自信的关键领域。

一、激发动机,发现“我”写有所为

叶圣陶说:“写东西,全部都有所为。如果无所为,就不会有写东西这回事。”要让学生“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情”最好让学生“作自己要作的题目”,但是,作文教学需要教师的“指导性参与”,学生作为“学徒”的角色,离不开教材中与教师的统一命题。但如果教师在每次习作练习时能激发学生习作动机,就有可能避免学生不“为文造情”,帮助学生确立“自我价值”的存在。

1.寻找读者

传统写作学强调“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而忽略了“为谁写”的问题。写作活动不只是作者创作的活动,它还包括文学读者进行阅读鉴赏的活动。朱自清说:“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中的习作1,是让学生把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从而让学生明白写作并不难。可是,究竟为什么写这篇作文呢?教学中,我是这样与学生交流的:“同学们,暑假中,你们一定去过很多地方,做过很多事情,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新鲜事儿,可是你的好朋友却不知道,老师也很感兴趣,请你选择一件写下来,然后念给你的好朋友听,让他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快乐或是分担你的忧伤。”教师在学生动笔之前为学生寻找到了潜在的叙述接受者,让习作变得有动力。

2.寄托情感

“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没有情感,再丰富的生活也无法走进冷漠的内心。有了情感的萌发和流动,才会漾起表达的主观欲望。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3是让学生先给一幅画涂上色彩,然后根据画面完成一篇习作。教学中,我与学生展开了以下的谈话:

师:同学们,请看这幅画!(PPT出示习作3的画面)

师:这幅画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1:画上没有颜色。

生2:画上一片惨白,一点也不好看。

师:那你知道这些颜色都到哪里去了?

生1:被一场好大好大的雪覆盖了,但是只要春天来了,雪融化了,万物又会醒来的。

师:是啊,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盼望着春姑娘的到来,因为它们喜欢灿烂的阳光,美丽的鲜花,鲜嫩的小草,还有清澈的河水……

生2:我知道原来这里是一片美丽的风光,可是被有些可恶的人乱砍滥伐,现在什么也没有了。

生3:但是,住在那里的小动物非常怀念这里的花花草草,心中依然有它们的样子,可是看不到它们美丽的色彩。

师:美丽的景色虽然不见了,但是我们可以用手中的彩色笔和铅笔,让那些小动物们不要伤心、难过,让它们感觉那美丽的家园回来了。同学们,拿起你们的笔,为小动物们描绘一个美好的家园吧!

……

学生的交流热烈而投入,他们内心都揣着各自的一份情感,一种愿望,因此,习作也成为他们内在情感释放的主动需要。

二、捕捉生活,发现生活与“我”有关

常听到学生这样埋怨:“今天没有发生什么事,没什么可写的。”中年级的学生并不缺少生活经历,缺少的是一双“慧眼”,从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1.捕捉,从引导观察开始

作文的逻辑起点源于作者生活中的所见所感,观察力是思维的触角,是儿童获得习作素材的重要能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了中、高年级关于“观察”的目标的不同,中年级的目标是“留心周围事物”,高年级的目标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显然,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中培养,在实践中锻炼起来的,观察力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年级学生着重培养观察的意识,懂得观察的一般方法,发现习作素材就在生活中,感受习作并非难事。

为使观察力的培养更具针对性,我通过调查,根据中年级学生观察事物所存在的问题,设计了对应策略,如下表所示:

中年级学生观察力现状及对应策略

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其目的不止于围绕课标,让学生掌握观察的一般方法,解决习作中的素材来源,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指导,帮助学生建立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的观察从“无意”向“有意”,逐渐热爱生活,注意身边,发现身边的一切都与自己有关。

2.捕捉,从自身经历出发

每个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再生、开拓与发展的智能富矿,更是一个巨大的作文素材资源。每个学生都经历过昨天,丰富的信息都储藏在他们的记忆中,引导学生整合这些信息,“有话可说,有事可写”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但是,不是每一次经历都让学生有话可写,只有那些印象深刻的事情才让学生刻骨铭心。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那些难以忘怀的经历,让学生感觉“我”习作就是在交流“自我”。在作文教学中,我选择学生都经历过的事情,如“拔牙”“打针”“玩游戏”“抢”“噩梦”“过生日”等话题,于是,一篇篇习作就从他们稚嫩的笔端尽情地流淌出来。这些文字,是他们自我生活的自然再现,自我情感的自然流泻,自我思想的自然表达。

三、借助讲评,发现“我”也会修改

据调查,中年级学生修改的经历不多,学生往往认为修改是老师的事,也是很难的事,他们最大的心理障碍是“修改很难,不知道怎么改”。因此,消除学生“修改难”的心理障碍是作文讲评的起点工作。笔者以三年级习作《刷牙》为例加以说明:

教师出示学生的一段例文:“我拿出杯子、牙刷、牙膏,先把牙膏涂在牙刷上,然后在杯子里灌满水。开始刷牙了,我左右刷,两边刷,里面刷一下,舌头上也轻微地刷一下。刷好牙以后就开始漱口,漱好口以后就好了。”学生朗读后加以评论,发现文章未满百字,太短。接着,教师加以表扬鼓励,称赞小T能按照“拿牙具—挤牙膏—灌水—刷牙—漱口”的顺序把刷牙的过程写清楚,语句通顺。然后,教师问:“有办法让这段话更好吗?”当学生一致认为采用“修改”的方式后,教师出示修改好的400多字的下水文,采用与原文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发现修改文多写了什么。学生通过比较朗读发现,原文之所以写得短是因为只写了自己“怎么做”的,而修改文之所以篇幅长是因为不仅写了“怎么做”的,还写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感觉到的”。

“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感觉到的”是每个学生都有的体验,以上修改讲评,还原了学生的记忆与经历,让学生顿悟:原来修改习作就是调动各种感官,把自己经历的事情细致地写下来。

要让学生产生“我也会改”“我也想改”的内策力,修改讲评的内容一定要基于学生习作水平,又高于学生的习作水平,就像皮亚杰所说,“智力发展的动力产生是在新情况与儿童已熟悉的情况相差不是太大时,才有可能。”另外,在讲评教学中,要对学生习作的成败进行归因并加以指导,首先要珍视与肯定学生的习作,关注学生的习作情绪,通过分享、交流、赏识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始终充满创作的原动力。

当然,将发现自我作为中年级作文教学的起点是一个笼统与整体的概念,习作的进步与学生的成长一样需要循序渐进,不可跳跃性。教学在兼顾整体性的同时必须兼顾个体成长,因此,我们在寻找共性起点的同时一定要关注个体的起点,让起点研究真正为每一个孩子服务。

[1]鲁道夫·谢弗.儿童心理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白金声.语文教学长短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3]张云鹰.开放式习作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袁浩,戴汝潜.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起点习作儿童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起点
我的“新”起点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新年的起点
习作展示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