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2017-05-02朱江

现代交际 2017年4期
关键词:高等学校慕课高等教育

朱江

摘要:慕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起源于国外,传入中国后立刻显示出强大的威力。慕课的出现既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挑战。面对慕课的挑战,认真研究,理性迎接,利用优势,积极应变,是我们对慕课应有的态度和积极的举措。

关键词:慕课 高等教育 挑战 高等学校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157-02

在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理应同步实现的高等教育优质化却未能实现,高等教育资源不足依然是困扰着我国社会的大问题。恰逢此时,慕课传入我国。慕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它能够借助于互联网传播国内乃至国际上最优秀的教学内容,使一些没有机会在课堂上学到的优质教学内容可以在慕课中学到。这有助于解决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燃眉之急。然而,慕课在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积极应对慕课的挑战,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挑战

尽管慕课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作为一把双刃剑,也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1.对学习者提出的挑战

第一,学习者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并加强对所学课程的认识。

慕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具有灵活便捷的特点。但是,由于缺少教师的现场指导,学习者普遍存在学习上的盲目性,比如不知道该学什么,也不知道向老师和其他学习者获取帮助的方法。这些问题对于想获得学分和证书的学习者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慕课的主办者要加强对学习者学习态度的教育,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慕课的主办者在激发学习者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应提高学习者对所学专业及所选课程的认识,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专业课程的设置,处理好前导课和后续课的关系。否则会出现“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窘境。

第二,要解决慕课学习中的诚信问题。

没有面对面的教学、交流和考试,如何保持良好的信誉,是慕课一直面临的质疑。慕课的提供商往往以盈利作为目的,注重提供证书和就业推荐,而对于如何解决慕课学习和考试中抄袭和作弊的问题,则没有形成有效的办法。慕课的授课教师在收到学生提交的作业和试卷时,也经常会发现作业和试卷雷同的情况。因此,三大慕课平台机构都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比如,使用自动作业评分系统,以及加强对考试的监控。尽管如此,依然不能完全杜绝“替考”或“作弊”的问题。正如美国选举之所以采取人工投票,是因为技术上无法解决网络投票中的“作弊”和“造假 ”。同理,慕课中的不诚信问题还将长期存在。

2.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第一,慕课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

慕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既反映了网络技术对现代教学的推动作用,也反映了学习者对慕课教学中教师教学能力的认可。教师的综合知识水平必然体现在他所讲授的课程之中。尽管慕课不能够取代高校的课堂教学,但慕课已经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如果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能够达到或接近慕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们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就会下降,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这必然对高校的整体教学工作产生消极的影响。

慕课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实际上是对教师学习、传播和创新知识能力的挑战。当前,慕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新鲜感使人们更关注慕课的教学模式。但是当这种新鲜感过去之后,学习者的关注点就会更多地转移到慕课的教学内容。如果从事慕课教学的教师只满足于对现有知识的讲授,而不能通过科学研究等手段去进行知识创新,那么慕课的教学内容就会落后于知识的发展脚步,就不能满足慕课学习者对新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学习者对慕课的兴趣就会降低。这不利于慕课的进一步发展。可见,慕课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第二,慕課有助于加快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面对慕课的冲击,高校的管理者需要顺应新的形势,认真接受慕课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尽管慕课并不能取代高校的课堂教学,但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当前慕课的教师大多来自国际和国内的一流大学,他们的教学质量和知识水平要远远高于普通学校的教师。如果高校不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普通学校就很容易成为一流大学的附庸。教师是加快高校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坚力量,只有突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让行政部门真正为教师服务,加快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才真正能有保障。此外,当前的慕课因为刚刚开始,在线的慕课课程多数是由一流大学的一流教师所讲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课程的增加,慕课的教学质量会是什么样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同时,这也告诫我们:加快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务之急。

3.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挑战

第一,高等学校要运用新方法解决慕课建设的经费问题。

慕课在运行的过程中,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办学经费不足的情况,很难保证在慕课建设上的经费投入。因此,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慕课建设可以采取下面的做法:一是高校自由组建慕课联盟共同投入。Coursera、Edx、Udaeity三大平台就是这样产生的。其优势是可以降低每所高校慕课建设的成本和风险。二是有高水平的IT企业建设慕课平台,高校使用平台,二者共享收益。这样做的问题是高校容易被企业所控制,违背了慕课的办学初衷。笔者建议将上述两者结合起来,即先组建高校慕课联盟,然后吸收企业参加。

第二,高等学校要积极应对变革中的阵痛。

在慕课发展的过程中,高校的教师队伍也要经历利益上的重新组合,这种变革必然伴随着阵痛。在慕课的冲击之下,教师队伍发生分化。一部分教师成为慕课的主讲教师,他们专业知识丰富,教学能力强。并且,连他们自己也未曾想过一夜之间居然吸引了几万甚至几十万学习者聆听自己的教学,这些教师成了学习者追捧的“教学明星”,学习者成了教师的“学术粉丝”。对此,学校的责任是,在鼓励他们学术自由的同时,要有计划地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使之成为慕课的领军人物。另一部分未能成为慕课主讲教师的教师,他们是慕课冲击下的“重灾户”。他们的出路有二:一是加入一个慕课团队,甘心转为辅助人员;二是转行或下岗。问题的关键是,前一部分人越来越少,而后一部分人越来越多,学校怎么办?

二、应对慕课挑战的对策

面对慕课的挑战,我们应有如下措施。

1.认真研究

慕课自从问世以来,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其一,慕课的学习者与传统意义上的学生不同,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在学校的课堂上学习,而慕课的学习者是在闲暇时间利用互联网来学习。由于在校大学生不愿学习不记学分的慕课课程,所以不能用慕课课程代替常规的课程。其二,从事慕课教学的教师不愿把整门课程上传到网络,而是上传课程的一部分内容。其三,慕课课程是具有知识产权的。如果开设慕课的老师离开学校,就涉及课程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其四,慕课课程涉及收费标准的问题。有些慕课开始是免费的,但运行一段时间后开始收费,这就涉及收费标准的问题。认真研究这些问题,有助于慕课的健康发展。

2.理性迎接

慕课对于传统教育来说是一种变革,对于我们现实生活来说则是一种客观存在。你喜欢也好,讨厌也罢,这是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因此,理性迎接是我们最佳的选择。而要做到理性迎接,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包括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慕课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可以通过筹集公益基金的办法解决。慕课的正常运行还需要政策保障。另外,慕课平台运行,“微课程”制作和传播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寻找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是至关重要的。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群体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在学习者的群体中,比较有影响的多为学习者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在学习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个网络群体中意见领袖发布的信息会对该网络群体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采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是促进慕课发展的重要举措。

3.利用优势

从目前所搜集的资料看,慕课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试图将传统高校课堂教学活动转移到互联网这个平台上。这样,更多的学习者就可以利用这个互联网平台进行学习。慕课的优势是明显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慕课的优势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廉价优质。慕课免费或低价向学习者提供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是慕课快速发展的动力。第二是时空便利性。传统的高校课堂教学是在既定的时间、地点和人数等条件限制下进行的,而慕课却可以不受这些条件的限制,学习者可以在任意的时间和地点学习最优质的教学内容。第三是慕课能够满足学习者在学习上的需求。慕课注重授课教师和学习者之间进行交互式练习,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及时反馈。这样,学习者能够体会到慕课课堂的真实和生动性,并在课堂上积极地参与和互动。这些优势使慕课深受学习者的欢迎,也要求我们务必充分利用慕课所提供的教学资源。

4.积极应变

慕课将会改变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式和教育技术。随着慕课的出现,不只是高等教育需要作出某些改变,中等教育、初等教育也要适当作出改变。其实,在慕课传入中国的同时,它的孪生兄弟“翻转课堂”正在掀起中国普教改革的一场风暴。翻转课堂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在美国日渐流行。翻转课堂是指教师自己制作课程讲解的视频,学生在课前的业余时间收看视频,然后在课堂上师生当面进行交流并完成作业。慕课和翻转课堂相继传入中国,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真理: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我们务必未雨绸缪,积极应变,适时调整,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结语

综上所述,慕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的出现必然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出现狂热、产生争议都在所难免。然而,抹杀和打压都不利于新生事物的成长。因此,认真研究,理性迎接,利用优势,积极应变,是我们对待慕课所应有的态度和积极的举措。

参考文献:

[1]陈江.慕课的建设与实施策略[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33-42.

[2]陈自鹏.面对慕课,我们怎么办[N].天津教育报,2013(11):20.

[3]邓宏钟等.“慕课”发展中的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9):212-215.

[4]贺斌.慕课:本质、现状及其展望[J].江苏教育研究,2014(1):3-7.

[5]焦建利.给慕课学习者的10个建议[J].信息技术教育,2013(12):22-23.

[6]李晓东.“慕课”对高校教师教學能力的挑战及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9-92.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高等学校慕课高等教育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