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军队院校任职教育实战化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7-04-25秦红燕张海静杨腾飞

继续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实战化任职教育教学改革

秦红燕+张海静+杨腾飞

摘 要:深化军队院校任职教育实战化教学改革,是培养符合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需要的高素质军事人才的迫切需要,是实现院校任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立足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的有机融合,加强实战化教学设计、建立联教联训联考机制、完善人才交流和资源共享机制等,为建设一支能打胜仗的强大军队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任职教育;实战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深化军队院校任职教育实战化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一)贯彻军委决策指示的根本要求

习主席强调,军队院校“要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使培养的学员符合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的需要”。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是提升军队岗位人才任职能力的主渠道,担负着向部队输送高素质军事专业化人才的任务,在部队能打胜仗能力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必须坚持向实战化靠拢,以战场需求、部队需求为牵引,把开展实战化教学真正摆上位、切实抓到位、扎实落到位,使院校教育训练与部队实际需求“接轨”,真正为战场打赢培养大批优秀军事人才。

(二)培养适应部队岗位任职需要人才的迫切要求

以战斗力为唯一标准加强部队实战化训练,已经成为新时期部队训练的新常态。军队任职教育直通部队、直指岗位,必須坚持“部队要什么,院校就教什么”、“岗位缺什么,院校就练什么”的方针,探索建立紧贴岗位、教训一体、为战教战的教学模式,促进院校教育与岗位任职的精准对接,彰显教战为战、学以致用的价值功能,并用创新的理论指导部队实战化训练,实现院校教育与岗位需求的有机融合。

(三)推动军队院校任职教育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

按照部队训练向实战化靠拢、院校教育向部队靠拢的教育训练精神,军队院校任职教育以实战化为牵引,探索推动教学理念与实战要求相适应、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对接、教学手段与战训模式相融合、教学环境与战场环境相贴近等教学改革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这是军队院校任职教育适应新形势要求不断创新发展的结果,也只有把实战化理念贯穿于教育训练的方方面面,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坚持求创新、不断促发展,才能保持任职教育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当前军队院校任职教育实战化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实战”分量不足

1.教学设计贯彻实战要求不够深彻

军队相关规定对作战类课程在教学总体设计中的内容、比例、培训模式等做出了明确要求,这对院校原有的教学内容与模式等提出了全面挑战,为满足实战化教学要求,各院校需要重新进行教学设计、优化师资队伍能力结构、加强教学训练环境建设等,这些改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有的院校急于求成,为了满足这些硬性规定,对课程的性质定位做模糊处理,将一些不是作战类的课程划入此类;或者课程名称体现作战味道,而实际教学内容设计与实战化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很难真正体现为战谋战、为战教战、为战练战的教学理念,使教学整体设计与实战化教学要求难以实现有机融合。

2.教学进程影响实战化深入展开

目前,很多院校采取单科独进的方式推进教学,专业课程一般放在学期后半部分,这有利于学员在学好军事、政治等基础类课程的基础上,加深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把握。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由于实践性教学有着严格的占比规定,使理论教学进程大幅压缩,这对于来自部队一线、岗位一线,实践经验丰富而缺乏系统的作战理论知识的学员来说,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系统深入地理解和吸收理论知识,容易出现理论匮乏且脱离实践的问题;二是想定作业、战(案) 例分析、现地教学、综合演练等真正贴近实战化的课程内容,往往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密度强、范围广、难度高、强度大,学员在对本阶段学习成果尚未完全消化吸收的情况下,将进入下一个阶段过程中,容易造成部分教学环节流于形式、走过场的现象。

3.教学内容岗位针对性有待加强

提高平时和战时岗位工作能力是战时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分专业教学越来越细致,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但是,既使在同一专业中,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个人综合素质差别、岗位任职经历差别和任职能力差别等,考虑到这些因素,有的院校在教学内容设置上采取普适性原则,以基础性、通用性内容为主开展教学,容易造成教学内容岗位针对性不强;同时,对于教学内容的岗位性设置,较多的注重平时岗位工作特点和规律,对战时岗位工作的研究较少,课程内容缺少相关模块,使实战化教学的岗位性呈现不足。

(二)教学模式与实战化组训模式难以有效契合

1.课堂讲授仍为任职教育的主要模式

为满足新一代人才培养方案关于实践性教学数的占比要求,各任职院校普遍加大了想定作业、案例教学、现地教学等内容。但是,除了现地教学外,想定作业、案例(战例)教学等多以室内授课为主,通过标图、计算机演练、研讨交流、共同作业等方式完成,难以真正深入到实践中和岗位一线开展教学。

2.实践性教学形式大于内容

现地教学是使学员深入一线,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教学模式。但是,目前,现地教学却成了各任职院校完成实践性教学比例要求的便利途径,各院校也只是成为了现地教学的组织者而不是教学者,使现地教学仅停留在参观的层面,没有真正与教学内容和学员岗位工作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想定作业和综合演练, 普遍以在课堂上或电脑前制定各种方案为主要形式,很难实现在实战背景下的实地、实装演练,与实战化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3.培训任务与部队训练相脱节

近年来,随着军事斗争准备工作日益严峻,部队实战化训练与演习活动逐步增多。然而,受保密、沟通协调、管理等方面的制约,院校很难参与到实装训练、战场演习等活动中,绝大多数院校教员缺乏实战经验,也使实战化理论的探索与研究脱离实践。虽然很多院校注重通过引进部队教官改进教学,但是,受院校教学模式、场地、设施、器材等的影响,很难使教官发挥出应有作用。

(三)教学环境设置与实战化环境相比差距较大

1.理论教学的战争氛围不浓

当前,理论类课程普遍存在研究外军情况多、研究历史情况多、研究平时情况多的“三多”现象, 对我军现实情况分析、战争动员与战时特点与规律的讲授较少,很难与实战挂钩,课堂授课也缺少战争氛围,战例、案例老旧,很难使理论成为实践的先导,也很难用创新的实战理论更新学员思维与视野,指导学员开展实战化学习与训练研究。

2.专业课程岗位指向性较弱

由于任职教育学员来自全军各个军兵种各个专业领域,岗位差异性较大、学员层次不统一,使院校根据不同岗位特点和要求分别设置相应教育训练环境的难度较高,因而,基于学员共有特性的基础性、趋同性的培训环境占比重较大,岗位指向性与针对性相对薄弱。而且任职教育的师资队伍普遍缺乏相应的任职经历,不了解学员平时岗位特点与任职需求,更谈不上对岗位工作实战化特点的把握和研究。

3.综合演练缺少战场环境设置

总体而言,院校并不具备战场环境下的演练条件,如指挥信息系统环境、设施设备条件、实装、模拟的战场环境等,导致部分专业科目只能用半实物模拟,或用老旧装备、仿真训练系统替代,情景化、对抗性的教学环境难以搭建。目前,各大院校普遍加强实验室建设,但是实验室的软件功能并不完善,普遍存在缺技术、缺模型、缺数据等问题。而且,综合演练缺少与部队的联动机制,仅凭院校封闭式演练而缺少部队的配合和指导,很难达到实战化演练的效果。

三、推进军队院校任职教育实战化的对策建议

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是提升军队岗位人才任职能力的主渠道。深化军队院校改革,必须按照新时期“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目标要求,遵循任职教育特点和规律,以“健全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为要求,深化院校与部队联教联训机制建设,将“教为战、学为战、训为战、练为战”的新时期军事人才培养思想贯彻到任职教育教学中,为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和强军梦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加强教学的实战化设计

任职教育应按照贴近作战任务、贴近部队实际、贴近岗位需要的总体原则,将“教为战、学为战、训为战、练为战”的新时期军事人才培养思想贯彻到任职教育教学中,分解细化人才培养目标,把岗位任职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作为课程的主线进行设计。突出抓好以下三个设计:

1.培训目标的设计

明确各级各类岗位人才的素质标准和不同层次人员的培养方向,充分论证各类岗位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模型,分类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教育教学提供依据。

2.课程体系与内容的设计

突出作战类课程体系设计,注重各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与互动;充分考虑各岗位任职的作战任务、作战对手、战场环境、训练条件等,认真研究和科学界定各专业实战化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案例、战例,合理设置想定;注重教学计划与部队训练计划相衔接,建立有效对接机制,使学员能够有机会参与到部队实装训练和战场演练活动中。

3.教学环节的设计

合理安排精讲、研讨、想定作业、案例教学、综合演练、联合考核等教学环节的衔接与配合,做好教学准备、教学答疑、教学反馈等工作;促进课堂与战场有效对接,加强各教学环节与部队训练的有机融合;注重利用学员资源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等经验交流活动等,通过教学环节的科学优化,提升任职教育教学的实战化水平。

(二)建立院校与部队联教联训联考机制

联教联训联考活动,是在院校与院校、院校与部队(科研院所、军工企业等)之间共同开展的联合教育、联合训练和联合考试形式。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院校的师资、教学和科研优势,发挥部队训练和武器装备优势、以及训练机构场地和训练条件优势,“捆绑”互动,优势互补,从而促进院校教育紧贴部队作战训练需要、紧贴部队建设需要、紧贴装备工作需要、紧贴学员岗位任职需要,达到教育训练水平整体跃升的目的。由于联教联训联考工作涉及教学场所、保密、交通、住宿、就餐接待等保障问题,需要多个单位之间进行协调解决,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制度作保障,必将挫伤各方的积极性,影响联教联训联考工作的顺利开展。

当前,应从总部机关的高度,加强对联教联训联考工作的政策指导和支持,建立起连接院校、基地、部队的专门组织或机构,健全联教联训联考的组织管理制度、联教联训基地遴选制度、院校参与部队重大装备活动的保障制度、院外专家评聘制度等相关制度,加强资源条件建设,为联教联训联考工作的科学开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证;同时,院校要与院外专家、联教联训基地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和政策制度,确保联教联训联考工作顺利实施。

(三)完善师资队伍和部队训练人才交流机制

通过制定教员资格认证制度和部队人才吸收制度,建立和完善教员和部队人才到相应岗位代职或任职的制度,逐步形成由院内专家、外聘专家、教官构成的联教联训联考的教员队伍新架构。正式聘请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做兼职教授,充分发挥兼职教授的专业特长及其在某一领域的前沿性、权威性作用,让他们担负一定的教学工作、研究任务,满足联合教育训练需求;建立常态机制,充分发挥教官在部队和院校之间的桥梁作用,选择部队教育训练能手、具有作战经验和专业对口的军官到院校指导工作,全面全程跟进课堂授课、实践研究、教材编写、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等教学活动,促进部队训练与院校教育有机融合;增加教员参与部队实战化演练和军事行动的机会,提高教员的实战化教学训练水平,实现教训一致、教战对接;同时,要充分发挥院校在教学科研上的特色优势,及时把最新理论成果向外输送,更好地服务于机关决策,应用于部队实践。

(四)加强教育训练资源共享机制

在总部机关的协调和指导下,完善基地遴选制度,整合教育训练资源,选择若干紧贴学员岗位实践特征的设施齐全、优势明显、管理规范的军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军工企业、试验基地和一线部队等,建立一批满足教学训练需要、合作关系相对稳定的联教聯训基地,明确开展联教联训的基本原则、主要形式、各方的义务责任、运行机制及保障方式等内容,搭建一个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稳定可靠、规模适度的联教联训联考基地网络。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部队对抗训练、集成训练、联合演练及重大集训等活动,实现基地化训练、模拟化训练、网络化、野战化训练等,使院校教育面向战场、面向部队,使学员参与到与部队同步思维、同步指挥、同步作业的具体实践中,着力解决毕业学员到部队后“水土不服”的问题;也可以根据学员工作领域和专业任职需要,选择有代表性、针对性的教育训练基地,对学员进行联合教学,拓展学员视野,夯实学员专业技能和战技水平;还可以通过与部队之间建立长效、常态的沟通机制,定期选派教员去联教基地学习锻炼,提高教员的实践水平和任职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胜利,耿艳栋,严子心.陆军任职教育模式设计[J].继续教育, 2016(10).

猜你喜欢

实战化任职教育教学改革
装备课程建设向实战贴近面临的挑战与解决之道
锻造适应院校任职教育发展的教员队伍
关于推进军事训练实战化方式的研究
士官职业技术教育装备维修保障专业实战化训练改革的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