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做到“以学为本”

2017-04-22金艳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金艳

摘 要:数学教育的起点和最终的归宿在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数学课堂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发掘学生的体验世界,打开学生的知识世界,在教学中做到“以学为本”。

关键词:小学数学;以学为本;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之下,我们需要的数学课堂应该是促进人发展的课堂,在传统填鸭式教学课堂中虽短期收获了知识,但却失去了持续发现的余地,以学为本的课堂则可以保持发展的活力。

一、如何找准学生认知的基点

在教学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点,小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能力较弱,因此数学教学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适当拔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而一旦超出了学生的认知,就成了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教学要找准基点,适当切入,才能让学生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

首先要从学生的情感出发,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已经形成的知识结构出发,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情景。教师应该多立足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从学生的感官视角组织教学,让数学课堂营造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氛围,便于学生进行自我探究,自我建构。比如在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喜欢的摸球游戏入手,激发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兴趣。教师将六个相同的球编号为“1,2,3,4,5,6”,随后提出问题:“如何能一定摸到‘3号球?”,让学生展开讨论探究,有学生提出将球全部换为“3”号球。在此过程中,教师没有急于公布答案,而是通过游戏的方法立足于学生的情感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其次,要立足基础知识,寻找教学原点。数学教学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历,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区域结合起来,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出发,寻找最有可能发展的方向,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教学支点。在人教版四年级《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中,学生除了“被除数”“除数”“商”等新近掌握的概念之外,还需要理解变化的数学思想。教师从学生已经接触过的三个概念出发,设计一个场景:两块蛋糕,一块由四个人分,另一块由二十个人分,于是将蛋糕看作“被除数”,将分蛋糕的人看作“除数”,将每个人分到的蛋糕看作“商”。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之上,很形象地理解了三个概念和其中的变化关系,这样就很好地找到了教学原点,完成了知识延伸。

二、如何了解知识点的生长方式

课本知识由各种知识点、知识板块、知识单元、知识群体等构成,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各自延伸、渗透,相互交叉。知识的不同构建方式体现了知识的生长性,特别是数学这门课程,知识的生长体现得尤为明显。了解数学知识的生长,顺着它的生长方式进行教学,就如同庖丁解牛一样,能层层剖析,指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理解知识之间的深层联系,在自我探究之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

首先,要明白知识生长的缘由。对于数学里面的各种概念,作为数学的不同组成部分,虽然有着自己的特點,但是它们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在数学单位中,时间单位“时”和空间单位“度”都是六十进制,都源于地球自转所涉及的角度与时间,这是一种横向联系。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其实最后的空间概念都是由最初的“点”生长而来的,这是一种纵向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教会学生把握知识点之间的横向或纵向的联系,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散思维。

在明白知识具有很强生长性之后,数学教学就要顺着知识的生长,正确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尊重客观规律,寻求最优方案。比如在学习《小数乘法》这一课的时候,教师用“一个作业本3.5元,那么买三个需要多少钱?”作为引入点,学生在计算时根据以前学过的单位换算将“3.5元”转化为“35角”再进行计算。这里体现了知识的生长方式是多样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掌握了小数乘法算法,在进行计算的时候能够把握知识的最佳生长方式。

三、如何变抽象为直观感知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抽象思维的训练,通过直观来推动抽象。比起抽象感知,直观感知更能启发认识,让学生一目了然、易于理解,通过具体事物间的联系发掘抽象概念,是数学教学的很重要也很基本的认识过程。

首先,可以通过直观感知抽象数量之间的关系。最古老的计数方法就是用石头或者木棍表示数量。同样,对于不同的数量,也可以通过直观的方法来呈现。比如在小学很经典的“鸡兔同笼”问题当中,如何让学生理解头和脚数量的对应关系?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板书,用一个圆形代表一个头,用一条竖线代表一只脚,那么一只鸡就可以用一个圆和两条竖线来表示,一只兔子也可以用一个圆和四条竖线来表示,整个题目一目了然,学生也就很好地掌握了头与脚的数量关系。在普通的数与数的关系里面,学生很容易在梳理过程中混淆头与脚的数量的对应关系,如果将头与脚的数量转化为图像,学生就能很直观且准确地将数量关系呈现出来,并通过图形进一步进行量上面的抽象思考。

其次,可以通过直观感知来体现数学的抽象美。在数学的逻辑性中,也蕴藏着独特的美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将这种抽象美体现出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探究思维。比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这一章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轴对称”的概念,教师展示了丰富的图形,并通过花纹、机理等来向学生说明轴对称的美,这一点可以体现在很经典的万花筒上,学生都被万花筒之神奇深深打动,仅仅是几个塑料颗粒,通过轴对称却能形成如此美丽的图形。通过这一课,学生理解了蕴藏在“轴对称”这个概念中的美,也理解了“轴对称”的变换特性,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是直接讲述抽象的概念所不能比拟的。同时也可看出,对于抽象教学,学生更易接受直观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讲授知识。抽象思维对于数学学习很重要,而直观教学也是为抽象思维服务的,两者相互促进,彼此影响。

四、如何进行教材的挖掘与整合

教材内容是一样的,但是教师对教材的不同解读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最终会转化为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在课堂上呈现出浓厚的个人色彩。教师对教材的挖掘与整合能体现一个教师教学素养的高低,也能反映一堂课质量的好坏,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对教材进行良好的挖掘整合,不仅能让知识系统化,呈现完整的知识结构,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首先,要在课堂上设计有效活动。这种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范围,易于操作,并且为学生喜闻乐见。教师从自身丰富的教学经历出发,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立足于学生已经积累的学习经验来设计课堂。比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学生在计算圆锥的体积时,很容易就会忘记乘。在教学设计中先让学生进行探究猜想,圆柱的体积是底面积和高的积,圆锥和它同底等高的圆柱之间有什么关系。在画图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对于一个已知圆柱,与它同底等高的圆锥只能有一个。利用同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容器模型灌水,测出它们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通过灌水实验,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这一知识,加强了学生对于数学公式的理解,有助于他们自助构建数学概念。

其次,要整合教材,发散思维。教材具有压缩性,用精简的语言来表述更多的知识,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对教材进行解压解读、整合知识,在学生的实际学习范围内做到从文本出发并超越文本,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知识积累,促进思维发展。例如在教学《2,3,5的倍数特征》的时候,分别讨论2和5,3和5,2和3这三组数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是3的倍数,是否就一定是9的倍数?那么9的倍数又有什么特点?接下来,教学内容从课本的三个数的倍数延伸到多个数的倍数,学生获得对数的倍数的一般体验。这样通过教材文本的整合与分析挖掘,形成了超文本的效果,构成了学生对于倍数的基本认识。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做到“以学为本”,在新的教学观念指导下,转变教学行为,使学生体会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获得完整的学习体验,感受知识的形成与发展,最终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目的。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