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17-04-21周松

科技资讯 2016年34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研究

周松

摘 要: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文化产业作为一种高端形态的产业力量已经成为新型经济增长点,并且在中国参与国际综合竞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匮乏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积极探索中国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路径,对于提升文化产业人才质量,助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中国高校 文化产业 人才培养 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2(a)-0202-02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中国现代文化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力量。然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还相对滞后,中国文化产业的世界影响力还相对较低。根本原因在于当前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文化产业日益增加的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高校对文化产业人才的产出速度已经滞后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加强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改革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制度,完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路径,提升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增强我国文化产业世界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1 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

中国社会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向的经济体制变革,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变革,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同时,也给高等教育面临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巨大挑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学科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的模式不完善,都使得高校在文化人才培养方面饱受诟病。近年来,高等学校加强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培养方式不断创新,取得了一定成绩。当前,高等学院对于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主要以实践教学为主。

第一,以提升动手能力为目标的实践引导教学。高校逐渐以文化产业项目为依托,打造学生实习实践教学平台,学生通过模擬实际的工作环境,实际参与到文化产业项目的策划和项目的实际工作流程中去,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巩固了专业理论知识,提升了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通过对工作流程的控制和管理,增强了学生管理能力,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第二,以提升合作竞争能力的高仿企业模拟教学。通过建立高仿文化企业模拟操作平台,学生可以身临其境感受现代文化企业的操作体验,学生通过模拟企业的运行,参与市场评估、企业发展规划,企业内部管理工作,提升学生竞争意识、管理能力和合作精神,实现学生从学习到实际参加工作的无缝连接。

第三,以迎合文化企业需求的订单式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共同签订培养协议的方式,开展文化产业人才的定制培养。由高校和文化产业的企业共同制定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高校负责学生理论知识的教育,企业安排就业实习机会和学生就业,共同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文化产业人才。

2 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路径

第一,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通识教育。

现代通识教育一般指高校学生在主修核心专业课程外的其他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一般分为选修和必修。主要涵盖人文、社会、自然知识领域的相关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政治观念、逻辑思辨能力和人际交往人际适应能力。

现代文化产业对文化人才的要求越来越来高,尤其需要培养跨界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因打破专业的藩篱,通过通识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独立的人格和坚韧的精神素质。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提升个人的人文精神,在学生品德、素养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对自然科学领域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思辨能力。由此看来,将通识教育贯穿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

第二,构建以文化艺术专业为核心的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机制。

文化产业融合跨界是一个普遍的特征,应用跨界思维,突破学校、学科之间的界限,建立跨国的学科交叉产业人才培养机制是未来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一大趋势。交叉学科是指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几门或多门学科融合在一起的综合理论。近年来,动漫产业、艺术设计产业以及视觉效果等产业都是以交叉学科人才为基础的新兴产业。这些文化产业所涉及的学科领域逐渐形成一种综合、开放的体系。

“追求科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关联和均衡,是人的创造力的本能。如何将青年学生的这种潜在的本能发掘出来,是现代大学的重要任务……实现科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是现代大学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培养能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之人才的希望所在。”[1]世界一流大学有很多都是在学科交叉和融合中发展起来的,例如:注明的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都是学科交叉融合发展非常好的高校,在校际学科交叉融合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总结世界一流高校典型事例的经验,交叉学科机制建立对于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交叉各学科经行明确定位。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中,应以文化、艺术管理等学科为支撑,把核心专业课程与经济学、文学等相关专业领域经行有机融合和交叉,培养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多个专业方向的产业人才。二是立多元化师资引进机制。一流的师资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因素。地方政府应给予高校更多引进师资的空间和政策,一方面实现国内高层次师资人才的有效流动;另一方竭力引进国际高素质教师资源。总体提升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水平。三是打造多学科组成的课程教学体系。整合各专业课程内容与形式,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建立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不断调整课程体系,逐渐形成动态学科调整系统,形成完善的多学科课程体系。

第三,校企合作打造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在文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文化产业企业与高校协同作用,充分利用各自优质资源,发挥各自的人才培养优势,把理论学习研究、文化产品开发以及生产销售整个过程嵌入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中来,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综合优势。产学研合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满足了文化产业对智力支持的需求,促进了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加快了高校文化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促进了产业经济的发展。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要把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等学校应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在“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2]产学研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被提上日程。校企合作营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是实现了文化产业与高校创新资源互补,完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高校、企业、政府形成协同主体,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打破人、财、物、信息、组织之间的各种壁垒和边界,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推动人才产出和企业价值实现的双丰收。

校企合作方式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是学校、企业、政府资源全方位、多层次的协作与融合的平台体系。企业通过合作充分利用高校文化创新成果,加快文化产品的研发和成果转化,提升企业经济效益;高校通过合作,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政府通过促进校企合作,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活力,加快社会文明进程。政府发挥政策引导和服务中介的作用,企业发挥资金支持、提供实践平台作用,高校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输送的作用。三方合作实现资源整合,协同创造经济价值。

3 结语

高端人才资源是支撑中国文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关系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因此,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人才输出的重要阵地,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增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深化高校文化产业人才教学课程改革,通过加强通识教育、促进交叉学科融合、建立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提升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有效解决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问题。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高校和企业的协同合作,需要不断研究探索,才能满足我国不断发展的文化产业需要。

参考文献

[1] 谢和平.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交叉融合与新跨越[J].中国大学教学,2004(9):4.

[2] 胡锦涛.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4.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研究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