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四步12法”设计《项脊轩志》情味更足

2017-04-17韩刚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项脊轩志情味感悟

摘 要:用“四步12法”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设计《项脊轩志》教学流程,在自主学习时,整体感知,通过引领探究,体悟感情,理解主旨,师生总结升华,理清写法和语言特色,以训练促达成,言文并重,感悟提升,情味更足。学生解读文尾结束句,极富个性,很有想法,实乃情之所至。

关键词:四步12法 达成 感悟 情味

《项脊轩志》是一篇古代散文名篇,作者归有光则被世人称为“今之欧阳修”。由此可见,蕴含在文本和文字背后的是饱含作者的深情厚意,这使得《项脊轩志》有淳朴而出色的抒情味道。品读《项脊轩志》,令人掩卷难眠,在沉思中与作者共泣。

作为久负盛名的佳作,《项脊轩志》被安排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自主赏析”部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古代散文中杂文、小品文的特征,尤其是不拘固定格式、灵活多样、新颖生动的特征,感受文章的生活气息和情趣,以提高鉴赏能力。

《项脊轩志》是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美散文。结合学校“四步12法”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按照自主学习、引领探究、总结升华、训练检测“四步”,在设计本课教学流程时,立足文本,突出学生主体,先学后导,以学为主,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展示、讨论评价,通过引领探究,引导学生,强化诵读,解读文本,品味细节,感受语言,体悟情感,使学生充分走近归有光,深刻感悟《项脊轩志》丰厚情感。

一、整体感知, 在诵读中了解文章大概内容(自主学习)

内容设计:

归纳文言知识点,走近归有光。

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自媒体等,结合平面媒体,主动发现、搜索和占有课文文言知识点、文本、作者及背景资源,搜寻有关网站,走近归有光。

分组归纳、展示文言知识点。

学生展示归有光专题网站及相关链接。

知人论世,师生走近归有光:

归有光自幼苦读,九岁能属文,但仕途不顺,35岁才中举人,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

归有光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归有光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黄宗羲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今之欧阳修”。

全文所写的都是日常生活小事,追念的人又分属三代(祖母、母亲和妻子),但读起来却没有一点散漫琐碎的感觉。这篇佳作,写于两个时期,前三段,写于作者18岁,后两段,写于作者“而立之年”。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情,使这篇文章不事雕饰,自然而动人。

指定学生及分组诵读课文,体会语句间动人的情。

二、品味细节,体悟感情,把握主旨(引领探究)

内容设计:

问题一:《项脊轩志》的线索是什么?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问题二:本文入选教材时,“殆有神护者”后删除了一段,删除的这段文字有哪些不足,有哪些可以借鉴。

设置问题一:引领学生合作讨论:通览全文,了解文章的线索和《项脊轩志》最核心的意蕴和情感和主旨。

默读、齐读文本,结合文后“相关链接”引用明人黄宗羲所说:“一往情深”,指导学生,分组讨论、逐段落实。学生展示并点评:

第一段语句间显露悲情,但最后却落脚在“喜”上,这是以悲写“喜”。

通过写项脊轩内外的景物,作者着眼于自己轩中读书的欢愉、自乐,能闲适、安静的读书,与贫寒的家境、动荡的乱世而言,这书斋(项脊轩)无疑是心灵的港湾和精神的寄托。因此,“偃仰高歌”,“冥然兀坐”,尽享个中乐趣,无不有诗情画意之妙。细节是琐细的朴素的,但却是真情流露,作者孤芳自赏中更多的是对书斋(项脊轩)的深深眷恋和热爱,以致终生难忘。而这种深深的眷恋之情,贯穿全文始终,成为文章的线索。

第二段起,字里行间流露“多可喜”,但后边却更是“多可悲”,可以看作是以喜写“悲”。

作者幼年丧母,文中“兒寒乎?欲食乎?”一句,语短意丰,支言片语,一位慈母对儿子的关心疼爱,跃然纸上。

感人至深的细节是祖母嘱咐改变“读书久不效”的境遇,持“象笏”,这是激励作者发奋而为,祖母的期待之情不言而喻。

但与此对比鲜明的是努力后无力改变家境现状,作者“瞻顾遗迹,如在昨日”,往事如烟,自是悲从中来,“令人长号不自禁”,回忆往事、追念亲人,隐含的还有韶华易逝,作者自己怀才不遇,面对亲人的关爱、期盼,苍凉无奈中有痛憾。这样,悲的内涵更丰厚了。

第四、五段借补叙一些琐事,怀念亡妻,写日常琐事,极富特点,很有情味。文中写妻子的“问古事”、“凭几学书”,归宁后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无不与“阁子”(项脊轩)有关,从中可以品味出夫妻间的挚爱深情。

纵观全文,悲喜交错,甚而悲中有痛,痛中有憾,憾中有深爱。文末枇杷树 “亭亭如盖”四字将痛和憾依托树而形象呈现,并强调“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似乎如这枇杷树,越长越茂盛、浓密,睹物思人,物在人亡,感伤、惆怅,感慨何其深!作者娓娓道来,层层推递,一往情深。这点睛之笔,使文章余韵无尽,“言有尽而意无穷”,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同时,托物融情;点到“庭”,照应题目“项脊轩志”。可谓言简意丰情深,掩卷而思,令人回味。

文章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一往情深,打动读者。

学生总结:

1.作者对项脊轩的深深眷恋是线索,字句间蕴含着作者对亲人的怀念。

2.主旨: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设置问题二:本文入选教材时,“殆有神护者”后删除了一段,原文如下: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區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讨论此段文字有哪些不足,有哪些可以借鉴。

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展示各组探究的不同结果,教师及时点拨:

有了这段文字,就还原了《项脊轩志》历史原貌,便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情由和表达的真实情感。这段文字是议论,以坎井之蛙自喻,也许是自嘲,议论中感叹,不足取。但,仔细解读,发现作者也流露了生不得志之感慨,文中怀才不遇正是作者的真实遭际和写照。对包括文言文在内的中国古代诗文应该知人论世,用批判性思维品鉴,合理汲取文句间蕴含的积极健康的精神品质和人格修养。

三、梳理写法(总结升华)

内容设计:

谈谈你对本文语言特色(写法)的理解。

学生总结,教师点拨:

1.在选材上的特点:

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语,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读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文中借项脊轩来写事,是琐事、琐谈,作者写祖母、写母亲、写妻子,都是一两件的小事、片言,但都与项脊轩有关,事情不多、不大,但人物活灵活现,形象生动,以“小”、“琐”事,感动、震撼读者。

项脊轩,这一间小屋,是全文布篇的线索,通过这“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历次变迁,和与项脊轩有密切关联系的一些往事,串文成章,以此反映家中三世的变故,表达了悲和喜两种情感, 悲喜交错,逐层传递,一往情深。

2.在表现手法上的特色: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多处用白描手法,不着任何色彩。这一点是和《阿房宫赋》最明显的区别。《阿房宫赋》多用排比、夸张、比喻,极尽铺叙,用词华艳;而本文作者对人、事、物朴素实写,自然而然,“不事雕饰”, 真实的细节和简短的话语,妻子、母亲、祖母的形象淋漓尽致,具体感人。

3.课文中用了不少叠字,具有形象性和音乐美作用。

全文六次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兼具形象性和音乐美。如用“寂寂”表明环境的清静,用“珊珊”生动表述:风吹后,月下之树的飘摇姿态,用“默默”准确写出作者刻苦读书的情态,以“亭亭”显示枇杷树高挺,文章摹声更真切,状物更细致,写景更生动,诵读时,我们更体会到音韵和谐,语感更美。

作者状物绘景时,兼写心情,融情于景。如“珊珊”一词,既写明月下,“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同时也流露了作者对项脊轩无比的深情,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的高大挺立,又使人想到人的亭亭玉立,加之“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更是寄寓了作者对妻子的挚情,表达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内心的情感外化为具体语句,言情合一,作者的情感进一步深化。

四、交流心得,积累名句,达成目标(训练检测)

内容设计:

1.课文“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收束全文,以景结情。你觉得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2.挑选课文经典语句,再次诵读。

引导学生具体领会以景结情的尾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深刻丰富的含义。

讨论探究后,各组同学各抒己见,可能有这样一些认知:

1.这是一个极富诗意的抒情镜头,睹物思人,写树亦写人,十分真切动人。

2.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也许穿越时空,展开想象,我们仿佛看到了归有光妻子当年植树时脸上的微笑。

3.我们也许看到了枇杷树送走了多少寒暑秋冬,经受了几番雪雨风霜,如今青枝绿叶、郁郁苍苍,俨然一突兀挺立的碑石。

4.面对长久地悼念着长眠于地下的亡妻,作者睹物思人,抒发内心中绵延不尽的思念之情。

作者简介

韩刚(1967-),男,陕西省西安市蓝田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曾荣获西安高新区优秀教师、区级师德先进个人、区级优秀班主任。西安市高中课改先进个人、骨干教师,陕西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大型征文优秀“园丁奖”,全国及陕西省青少年文明礼仪特长生评选活动先进教育工作者,中华圣陶杯作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全国创新名师。

猜你喜欢

项脊轩志情味感悟
押题作文
论《牡丹亭》的情味
——并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
现代笔法·古典情味·场上艺术——专访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教授、编剧颜全毅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反思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探索规律中感悟和认识“重复”的奥妙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枇杷树:一个不容忽视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