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使用与满足”理论在高校育人工程中的应用探究

2017-04-13段朝晖马存娟杨建龙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传播学媒介

段朝晖马存娟杨建龙

“使用与满足”理论在高校育人工程中的应用探究

段朝晖马存娟杨建龙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其基本要义是有效传播必须满足受众的某种社会与心理需求,必须注重传播过程的互动与交流。陕西警官职业学院“铸警魂”育人工程(以下简称“铸警魂”育人工程)通过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以下简称“双观教育”),重点解决学生理想信念、学习成才和立身做人问题。本文试图从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角度探究“铸警魂”育人工程,以期为该工程的有效推进提供借鉴。

“使用与满足”理论 “铸警魂”育人工程 互动交流

“使用与满足”理论——一种关注受众行为的传播理论

美国传播学家E·卡兹总结出“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1]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基本模式。经由传播实践的不断催化、演变,时至今日,“使用与满足”理论已成为分析受众选择、完善媒介活动开展方案、实现传播预期效果的重要工具,作为传播学较为完善的理论,是传播学史上的典范之一。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观点:一是受众存在着的特定的社会心理需求;二是实践中存在可供选择的,如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介源;三是受众基于以往媒介使用情况,对于这些媒介能否满足自身社会需求形成认知评判;四是受众基于自身的认知评判,选择特定的媒介源开始有效的媒介接触及使用行动;五是受众对于媒介的使用接触效果,即自身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进行评估;六是无论受众接触和使用媒介源的效果如何,需要是否得到满足,都将影响到未来的媒介接触和使用选择,进而产生对相应媒介新的主观认知态度。“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这一模式说明,一方面,在传播过程中,受众绝对不只是传播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毫无积极作用发挥,恰恰相反,受众具有满足自身需要而选择媒介的主动选择权,不仅对传播内容具有个体倾向性,对传播媒介也具有选择性;另一方面,传播者要想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就必须尽可能多地了解与满足受众的需求,不断完善传播方案。

“使用与满足”理论对于“铸警魂”育人工程具有重要的价值

1.“铸警魂”育人工程实质上是“双观教育”传播的过程

“铸警魂”育人工程所采用的方式都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符合传播学的一般原理,其本质就是一种传播,是实现“双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在“铸警魂”育人工程中完全可以遵循基本的传播规律,完善“铸警魂”育人工程推进方案,提升育人效果。因此,“铸警魂”育人工程的传播本质决定了“使用与满足”理论在“铸警魂”育人工程中的重要价值。

2.“铸警魂”育人工程这一媒介能够“满足”在校学生学习成才和立身做人的需求

从传播者的角度看,“铸警魂”育人工程力图使用系统化的方法、工程化的方式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解决思想政治工作碎片化的问题,增强有效性。通过各个部门形成缜密的传播体系,以理想信念、思想道德、人文底蕴、纪律作风、心理品质为素质要求,以素质教育、规划设计、综合集成、资源共享、常态长效为理念,适应时代发展,遵循在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开展“铸就警魂、立志成才”教育,探索育人工作新模式,实现规划设计科学化、内容构建体系化、教育资源集约化、活动组织精细化、监督管理常态化、提高实效性,具有高度的组织化特征。

3.“使用与满足”理论能够增强“铸警魂”育人工程的实效性

在“铸警魂”育人工程实施进程中,通过组织各类相关活动,在潜移默化之中,使“双观教育”理念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凝化为精神支柱与行动指南,这是“铸警魂”育人工程最终所要实现的目的。故而在“铸警魂”育人工程推进过程中,关注学生、认知学生,只有掌握他们的所思所想,满足在校学生学习成才、健康成长等方面的具体需求,并体现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使用与满足”理论在“铸警魂”育人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运用

1.注重媒介及传播信息的时代性和多样性,关注学生的动机与需求

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发展,新的媒介及信息传播方式层出不穷,如微信、微博、witter、Flickr等,更新速度明显加快,如信息传播不能适应发展的潮流,传播富有时代性的信息,及时采用新的传播载体,仅仅依靠报纸、电视、期刊等传统媒介,其传播效果是难以保证的,是不能适应“铸警魂”育人工程需要的。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仅需要发挥传统传播媒介的积极效用,而且要注重传播媒介的时代性和多样性,充分运用一切全新的媒介传播信息。而且从传递的信息来讲,一方面注重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导引作用,更要融入新时代正向观念的传递,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时代性和多样性的,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人民警察核心价值理念的信息,实现“铸警魂”育人工程的目标导向。

“铸警魂”育人工程的有效推进,必须建立在对学生个性充分认知的基础上,发挥学生辅导员——这一重要组织者对于所带学生的熟知优势,关注其动机与需求。同时,组织包括专任教师、行政人员等在内的各个传播组织者,建立与学生的固定联系机制,掌握学生个性的差异及思想动态。在主导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采取多样性的、差异性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具有不同个性的传播受众真正地把育人工程所传递的理念内化于心,展示于行。

2.及时解决在校学生的实际问题,回应他们关注度较高的的诉求

“铸警魂”育人工程的实施,不仅仅是“双观教育”及规范理念的传播过程,更存在着如何提升活动开展效果,把握学生受众需求的问题。要实现二者的内在统一,有机结合,就必须解决学生受众在参与“铸警魂”育人工程过程中以及日常学习、生活、交往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及时回应在校学生的诉求。通过展开相应的调查研究,准确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各方面需求,为“铸警魂”育人工程提供清晰的实施参照,并予以及时的回应解决。越是如此,就会越有助于“铸警魂”育人工程取得显著的成效,也会对学院的转型发展形成正向效应。这实际也是“铸警魂”育人工程的逻辑起点。因为,在育人工程信息传播中,学生受众也有着与其他社会成员同样的利益追求,“铸警魂”育人工程对于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引领,并不意味着忽视和否认他们作为普通社会成员正常的利益诉求,相反,对于他们学习、生活方面的合理诉求,必须予以正面的、负责的回应。因为实践中,人们不仅关注问题解决的结果,而且关注问题解决的态度与方式。对于“认可的给予肯定性评价,并伴随积极的情感予以接受,不认可的则给予否定性的评价,并排斥于主体接受意识之外,或虽存留于头脑中,但沉淀为消极的思想定式”[2]。在校学生利益诉求的解决方式如何,程度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铸警魂”育人工程的实际效果。因此,必须把学生的利益诉求放在首位,无论他们是否通过一定的渠道正常反映,只要是涉及学生受众的利益实现,就必须要迅速、有效的回应。不仅如此,还应定期地、主动地向学生征询意见、解释规定和回答问题,实现组织者与参与者的融合、统一,有效推进“铸警魂”育人工程的实施。

3.注重组织者与参与者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双向互动

在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师生之间并不是平等的关系,而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信息传递方式更多变为单向的灌输和说教,学生的主动权和能动性受到严重束缚,致使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在“铸警魂”育人工程实践中,“灌输”的方法固然不可或缺,但要使“铸警魂”育人工程取得良好效果,也必须吸收借鉴“合作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合理内核,倡导这种平等的、积极的合作交流理念,使组织者与参与者在平等的信息传递情境中,实现正向信息的传递和精神层面的价值交流,赋予师生关系以新的状态,代之以人格平等基础上的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互动交流,使“铸警魂”育人工程展示出全新的、充满活力的姿态。

综上所述,在开展“铸警魂”育人工程过程中,要遵循借鉴这一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完善“铸警魂”育人工程的目标引领、路线规划,注重教育双方的互动与交流,及时回应在校学生的诉求。这样,“铸警魂”育人工程才会形成内在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成为在校学生精神生命延伸与拓展的有力推手。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第168页。

[2]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第211页。

作者单位:陕西警官职业学院 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使用与满足传播学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从“使用与满足”看网络流行语的病毒式传播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受众的动漫媒介接触动机研究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