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的调控与培养探究

2017-04-13刘志华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歌唱者心理因素歌唱

刘志华

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的调控与培养探究

刘志华

声乐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声音概念,让其以正确的发声效果与歌唱状态来提高演唱的感染力与表现力。然而在歌唱过程中,个体会受到情绪、感受、心理适应与个性表达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声乐演唱效果的实现,除了需要关注技术与生理因素外,还需要考虑心理因素,要做好心理的调控与培养工作。基于此,本文从歌唱心理对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入手,分析心理因素对演唱效果的影响,从多个维度出发思考歌唱心理的调控与培养机制。

声乐教学 歌唱心理 调控 培养

歌唱艺术与心理学、生理学之间存在着紧密关联,歌唱艺术水平除了技术与生理因素外,还与歌唱者的心理因素相关。声乐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条件为个体的心理活动,如果歌唱者心理状态调控不当,会直接对歌唱效果带来影响。由此可以看出,歌唱心理状态调控与培养的现实意义与重要性。为此,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中,需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问题,做好歌唱心理调控与培养工作,以确保歌唱者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实现更好的演唱效果。

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认知

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声乐教学活动关注的重点是歌唱技巧与技能的培训,缺乏对歌唱心理因素的探究。而声乐在本质上属于一门综合性艺术,以歌唱者为主体,通过发挥各种技巧与技能,在作品演唱中抒发与表达自我情感。演唱者发出的声音效果与个体心理、个性、修养与气质等存在着紧密关联。研究表明,人们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表现为神经活动,与歌唱相关的神经系统活动及肌肉活动又属于歌唱心理的生理基础。由此可以看出,歌唱与发声行为属于生理与物理活动,同时也属于心理活动。歌唱者除了具备技术能力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因此,在歌唱艺术中心理因素十分关键,重视歌唱心理的调控与培养,属于声乐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

歌唱者心理因素对演唱效果的影响分析

声乐艺术的实现是歌唱者以个体身体器官为“乐器”,在歌唱过程中保持最佳状态,以表现出最佳的声音。然而从声乐教学实际来分析,无论是声乐汇报考试或演出,很多学生都无法发挥出自身的最佳水平,究其根本在于歌唱者的心理因素。人的心理表现形式较为丰富,多分为以下三个类型:其一,以知觉、记忆、思想与感觉为代表的心理过程;其二,以机敏、意志力等为代表的心理特征;其三,心理状态,即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人心理活动整体的表现。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如果感到恐惧与紧张,这些心理活动则会对歌唱者的肌肉造成压迫感,促使喉咙收紧,在发声过程中产生生理阻力,再伴随着过度用力现象,会出现发声缺陷,影响歌唱效果。实践表明,歌唱者在演唱中,只有具备充分且良好的心理状态,方可发挥出其正常水平。基于这种论断,在声乐教学活动中,除了培养学生声乐技巧外,还需要培养学生心理调控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因素调控与培养机制探究

歌唱知觉、个性、意识力与修养等属于歌唱者心理因素的重要内容,基于此,其培养机制构建可以具体表现为:

1.基于歌唱者知觉开展准确性训练

知觉,属于个体感觉在头脑中的整体反映。在声乐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准确认识演唱的目的,教师多从两个方面出发,其一,关注并提高学生发声与歌唱的分析能力;其二,培养学生对发声与歌唱整体的能力,即演唱知觉培养。学生在学习与掌握发声及歌唱技巧的过程中,综合调用了情绪、发声感觉、呼吸感觉等,这种综合性调用让学生对演唱活动有了更为准确的认知。歌唱知觉并非属于多种感觉的叠加,而是以歌唱活动为对象所形成的完整映像。歌唱知觉准确性训练属于对歌唱发声更高水平的锻炼,也是歌唱微妙的感性认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歌唱知觉准确性训练。以《乌苏里船歌》为例,其首句“阿朗赫赫尼娜”,在进行该句歌唱处理时,就十分体现歌唱者的知觉准确性,要求歌唱者从内心体验上表现出宽广感,而在后一句“阿朗赫赫尼娜”中,需要体现出山谷回声的感觉,表现出悠远缥缈的意境。

2.关注歌唱者的个性训练

面对同一首歌曲,不同艺术家表现出的构思存在较大区别,其表现并非拥有固定标准,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个体间存在着个性差异。在歌唱艺术中,提倡个性与自我表现,这是歌唱者对音乐作品创新与发展的体现。嗓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着歌唱者的个性,而个性则又属于个体心理特征的外在表现。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尚不具备自我个性发展与表现的基本条件,特别是缺乏歌唱技巧与相关能力的学生。因此,教师应在声乐教学中关注学生歌唱个性问题,发展与培养学生歌唱个性。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关注学生心理因素中的个性表现,培养学生对歌唱的兴趣,并让其学会享受自我表现。歌唱活动会受学生心理状态支配,当学生歌唱心理处于高兴或兴奋状态时,其嗓音功能表现将会达到最佳水平。以《乡音乡情》为例,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创新编排与构思,表现个性与情感。教师通过这种方式,深入分析歌唱心理与学生歌唱效果之间的关系,可提高教学质量。

3.培养歌唱者强大的心理状态

意志坚韧性,即在学习进程中,需要拥有百折不挠、坚定坚决的心态来克服所有困难。声乐学习与歌唱存在着较多困难,反映在个体主观上即会形成内在心理的困难,客观上多表现为外在环境所施加的阻碍。一个成功的歌唱家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依靠自身的坚韧意识来克服现实中的困难及问题。情绪因素可能会影响个体意识与行动,但从根本上来看,个体的意识行动却可以解决与克服现实中存在的客观困难。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引导与思想教育来帮助学生克服思想困难。对于外部困难,则需要鼓励学生理性认识与判断,分析问题存在与产生的现实原因,找出克服客观问题的具体策略,让心理变得强大起来,以更好的心态来面对歌唱中存在的问题。

4.重视学生音乐修养的培养

在调控与培养学生歌唱心理时,声乐教师要关注学生音乐修养发展问题,引导学生认知与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积累相关的文学知识,提高自我文化素养。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演唱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感触不同风格与文化背景的音乐作品,拓展其音乐视域。通过这种培养方式,能够让学生理解与把握歌唱作品的内涵与情感,并合理调整自我心理状态,随着音乐作品的节奏与安排表达情感。如音乐作品《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其歌词内容以写景为重点,然而却是借景抒情,表达着词曲作者对故乡与战士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音乐修养,还需要加强学生对歌曲的解释能力,即个体对歌曲作品的自我理解,并通过自身的音乐元素进行表达的能力。演唱者只有对歌曲作品有着心理共鸣,才能具备更好的歌唱动机,调动心理状态、生理技能进行情感表达。

此外,为提高声乐教学心理调控效果,还需要加强歌唱者对演唱作品的熟悉度,做到心中有“谱”,有助于消除其歌唱过程中的紧张心理与负面情绪。歌唱者也可通过了解演唱环境与布置情况,以降低陌生环境带来的负面心理情绪。同时,应该培养歌唱者的自信心理,自信是作好歌唱心理调控的关键。歌唱者要多参与艺术实践,通过实践来检验自我心理适应与调控能力。

结语

在声乐教学活动中,歌唱者的歌唱效果直接受心理因素影响。传统声乐教学多缺乏对歌唱者心理因素及相关问题的关注,不利于歌唱者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在认知心理因素在声乐教学中重要性的前提下,思考了心理因素对歌唱效果的影响,并立足于心理调控视角,从歌唱知觉、歌唱个性、歌唱意识与音乐修养等多个维度出发,重点思考了歌唱心理调控的具体机制。通过以上培养方法,能够切实培养歌唱者心理自信感,逐渐养成优良的心理状态,以实现更好的歌唱效果与自我表达。

[1]董雪蕾:《浅谈歌唱心理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现状》,《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9期,第182页。

[2]杨桂兰:《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歌唱心理途径分析》,《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5年第10期,第160页。

[3]范菲:《歌唱心理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东方教育》2014年第11期,第10页。

[4]吴蕾:《声乐演唱和教学中歌唱心理的影响与作用探析》,《黄河之声》2015年第24期,第21页。

[5]米志毅:《声乐教学中良好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第27卷第2期,第116-117页。

[6]蔡音颖:《声乐教学中的歌唱心理素质培养与训练》,《北方音乐》2016年第36卷第1期,第124页。

作者单位:商洛学院 陕西商洛

猜你喜欢

歌唱者心理因素歌唱
论歌唱者的文学修养与声乐修养
重读《昆虫记》4 竹笼中的“歌唱者”——蝈蝈儿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与心理调控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歌唱十月
试论声乐演唱中良好心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