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以榆林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

2017-04-13薛晓霞贺智利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榆林汉语言学院

薛晓霞贺智利

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以榆林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

薛晓霞贺智利

本文以榆林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革新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并创新教学技能培养模式、拓宽实践教学途径、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健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了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及成效。

汉语言文学专业 实践教学 改革措施 成效

随着教育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思想的提出,培养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人才,逐渐被各地方本科院校所重视,而如何提高和改革实践教学也就成为各个高校、各个专业关注的焦点。榆林学院地处陕北黄土高原,是一所以师范、农牧、能源化工、管理为主的地方高校,现有师范专业13个,是榆林市以及周边各县区地方师资输送的生力军。近年来,随着榆林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对教师职业能力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随着师范类专业资格认定模式的改变,“作为传统师范专业的汉语言文学该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如何冲破招生就业方面的‘失语’地位,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呢?”[1]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校——榆林学院为例,深入探讨了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原则以及途径。

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原则

随着陕西省、榆林市以及各县区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改革并构建与当前中小学语文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已迫在眉睫,这不仅是提升中小学师资队伍整体素养的必然选择,也是师范类专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榆林学院确定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为:面向基础教育、面向榆林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建设第一线,制订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创新与实践能力、教学能力为主的五大实践教学层次;以整合公益劳动、社会实践、课内实验、实(见)习、教育技能训练、毕业论文、大学生创新项目等实践项目为抓手,形成课内、课外、社会三者有机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形成卓有成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具体原则如下。

1.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应遵循一体化原则

即改革应关注并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形式的组织、成绩的考核以及学习效果的评价与监控等多个维度,形成既整一又开放的全方位立体教学模式。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初步构成了“三模块——五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即以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手段、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为框架,以通识实践、认识实践、应用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为核心,分类实施、分层推进各类实践教学环节,形成四年“不断线”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2.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应遵循专业性原则

汉语言文学是师范类专业,其学生的教学能力是彰显师范生能力素养的核心因素,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将过硬的教学能力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要的标尺来考虑。

3.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应遵循“不断线”原则

即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将通识实践、认识实践、应用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等项目,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断线地进行培养。

4.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应遵循开放性原则

就实践教学方式来说,应始终保持一种开放包容的管理意识,实现在内容、时间、空间开放包容的教学机制。不仅要充分夯实实(见)习、课内实验、微格教学、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还需积极组织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多种类语言文化活动的第二课堂活动,构建开放的、立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

基于以上思路和原则,榆林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经过几年实践教学改革的尝试,形成了适合自身的实践教学模式,并逐步体系化、完善化。

1.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师范类专业,学院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榆林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具备专业现代教育实践能力,能在中、小学进行语文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教师、教育工作者。并按照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对各类课程进行了优化组合,构建了“能力为本,学用一体”、突出“师范性”“实践性”的课程体系。在不断夯实语言基本功教学的同时,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还丰富和完善了实验课程体系,形成了多层次实验课程体系,如基础实验、专业实验、自主设计实验、创新实验等。在课程分配上,增加了实践性课程的数量、学时、学分比例,使得本专业实践教学的开设出勤率达到整个专业教学的35%左右。

2.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化专业基本能力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首先要促进教育思想从知识传承性教育向人才创新性教育转变,专业课程从中心地位向载体地位转变[2]。学校乃至学院鼓励任课教师不断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将合作式、探究式、讨论式、启发式、翻转课堂等有效的教学方式引进教学课堂,努力将基础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融为一体。这些教学方式的改革,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将被动课堂变为主动课堂,增加了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的机会。与此同时,学院还积极开展各类演讲、征文、辩论、话剧表演、读书报告会、“百部经典”读书活动,使课内、课外相互促进。

3.创新教学技能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教学能力训练

针对学生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榆林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加强并创新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实现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培养的全程化。学院不仅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中,将师范技能训练课程群(如:《中学语文教学论》《中学作文教学研究》《演讲与辩论》等)作为该专业的方向基础课,系统进行了教学理论的讲解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同时还将教学技能训练渗透到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将教育类课程按照先后顺序逐年编排,并贯穿于学生大学4年的全程学习中,使得学生的职业意识不断被强化;并要求各专业教师将最新的教育理念、授课方法等职业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能够不断吸取养分,缩短与职后就业技能要求的距离。第二,加强教育实习的综合性训练。学院规定在教育实习前,每个师范生必须经过严格的诸如教育实习试讲、微格教学等技能训练,将各个教学环节技能从导入、讲解、提问、强化、复习,以及语言、板书、演示、组织等环节逐一进行训练,很好地培训了学生掌控课堂的能力;并夯实四年不间断的各类实(见)习,从实见(习)准备、过程、结束、总结、反馈、经验交流、PPT汇报等方面稳扎稳打,逐步提高。第三,实现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培养路径的开放性。学院安排了各类认识实践课程,包括“中小学语文教学调查”“教师教育系列讲座”等活动,每学期安排学生去当地中小学开展各类调研、见习活动,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同时学院还不定期地将一些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教学名师、教学能手请进校园,参与学生微格教学、教育实习试讲等活动,介绍交流教育教学经验,逐步形成了校内校外、课内课外教育技能训练的有效结合。此外,学院还积极开展各类教学设计、说课、教学技能方面的竞赛,不仅丰富了学生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够使学生在各类实际的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

4.拓宽实践教学途径,提高实践教学成效

学院积极开展了各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立项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指定具体指导教师。同时加强了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不仅将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纳入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中,还加强了毕业论文写作的实践训练,指导教师必须从论文题目的选定,资料的查询和收集,提纲、初稿、定稿的形成以及答辩等方面进行全面监督,要在论文的指导过程中注重训练学生论文形成的过程和其规范性,使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过论文写作的完成,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更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同时,随着学院“产教合作”教育项目《汉语言文学专业与教育部门产教合作平台建设》的展开,有效地拓宽了学生实践教学的渠道和领域,保证了实践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5.进一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保证其顺利进行

学院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基地建设、实践设备建设等方面不断加强投入与管理,有效地保证了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学院加强了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工作,一方面为这些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另一方面,学院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不定期地深入中小学兼课、听课,鼓励教师深入实践教学基地调研。此外学院不断加强与实践教学基地的沟通,积极推进具有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到学院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学生实践教学指导工作。事实证明,培养并造就一批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实践教学的主要承载体便是实践教学基地,近年来学院对此工作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强化专业实验室等校内实践场所、设备的建设工作的同时,切实加强了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协调、巩固工作,有效地保证了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6.健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夯实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任何教学管理都应有明确的质量意识和配套的质量标准与评价,学院根据实践教学目标的要求,首先,完善了实践教学主要环节制度建设工作,先后制订并修订了《文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文学院教育实习实施细则》《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纲要》等文件,为进一步夯实实践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其次,借助学校项目推动的方式,根据实践教学目标,分别加强了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案的建设工作,制订了明确的质量标准,并使之管理制度化、运行规范化;再次,加强了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工作。通过多年的尝试与努力,逐步建立了适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学校、二级学院以及实践教学责任制、导师制和督导制的质量监控评估体系。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改革的突破口。榆林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多层次、全方位、开放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正在不断修改并逐步完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要根据学生、学校、社会的变革而不断进行完善与创新。

[1]黄志刚、刘丽娟、高建青:《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宜春学院学报》2015年第8期,第117-120页。

[2]薛小荣:《质量工程背景下的管理类专业学生多层次实践教学培养体系构建》,《中国市场》2008年第39期,第122-123页。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 陕西榆林

本文系2014年陕西本科高校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5年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15BZ60)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榆林汉语言学院
榆林感怀
初等教育学院
走榆林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榆林力量
——为榆林抗洪救灾而作
学院掠影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榆林出台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