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数学改革探索

2017-04-01林娇

科教导刊 2016年35期
关键词:大学数学教育创新教学改革

林娇

摘 要 大学数学对提高大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作者从数学教育的意义、教育中的主体与客体、对学生的培养等方面言简意赅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在教学过程中的探索,希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学以致用的目的。

关键词 大学数学 教学改革 教育创新

Abstract College Mathematic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in thinking about problems and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and making study could serve the practical, we simply elaborate own views and exploration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from the meaning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subject and object of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and so on.

Keywords college mathematics; teaching reform; educational innovation

数学是一种科学文化,一种理性文化,而教育则是文化传递的重要手段以及文化的高级载体,如何通过教育手段实践理性思维在代际之间的传递,是作为数学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

数学活动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的文化活动,兼有“科学”和“素养”的双重基因,但是传统的大学数学课程往往偏重于数学活动结论的传授,忽视甚至忽略了数学活动的全过程,逻辑思維与方法论的偏重而忽视了教育中教育原理的相关思想,造成了教育过程中知识传递产生的缺失。如何统合教育中对于能力素养的培育方式以及结合数学科学的知识性更好的为广大的大学生所接受,大学数学课程的教育改革有着改变的必要性。从传授知识的主体与客体的视角看,作为知识传授的主体即教师或者学校肩负着传递文化的重要使命,如何能够使得接受文化的客体最大化的吸收这些知识思想,是目前课程改革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1 教育中的主体与客体——传授者与接受者

从学生对于数学教育接受的角度看,国内外学者做出了许多的尝试。有的学者从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方式等问题调研了香港大学的《数学:文化遗产》、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的《数学实践》、美国Maharishi管理大学的《自然法则》等课程,发现一些启发性的特点:首先,它们从不同角度将课程目标集中于“理解和欣赏数学”,体现出数学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其次,这些课程实施形式多样,强调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后,这些课程评价方式灵活丰富,弘扬课堂民主。①从国内的教育背景看,目前的数学教育有如下几个问题:“一是数学教育思想滞后;二教育者忽视数学在创新教育方面的功能;三是未能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四是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方式单一,传统的教学手段是粉笔加黑板;五是数学的文化功能发挥不够;最后是课程的重要性与课时减少之间存在矛盾。”②

从上述的观点看,研究视角始终是集中在课程论和教育方法上,这个视角要求从教育者本身出发来反思教育中的问题,但是通过实践和教育活动中的进行,课程教学不仅仅要求教育工作者从自身出发,不断完善自我的个人修养,同时要求每一位教育者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因材施教进行教育,在上述问题中,比较集中的问题是实际代沟的问题,所谓代沟指的是教程教材与目前的社会实际情况有所脱节。

数学这个学科己经更深入、更广泛地参与到世界经济诸如金融、贸易、合作等多个领域中。 很多数学知识,如集合、映射、加法原理、乘法原理等,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学习中经常被用到,成本、利润、收入、需求、价格等经济量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必须考虑的要素,解决这些问题常常要借助于数学知识。甚至从高等数学的角度看,跨学科的介入更加日益繁复,比如社会学利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建构模型,应用数学在处理日常问题,如社会关系网络以及疾病传播等问题的研究,涉猎的不仅仅是数学模型,更加深刻的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如果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够培养学生的正确意识,那么在面对更加深刻或者更加实际的问题的时候,学生们在对数学的课程理解方面会有偏差造成他们的学习落后。 这种问题的集中反映是作为教育工作的传授者没有能够在教育方面及时的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教育的接受者,即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单边的接受而没有提出自己的主观思想,课堂教育未能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模式,最后造成了老师仅仅参照课本讲课,学生一味的思考,缺乏创新意识,最后是数学教育无法培育更多优秀的数学人才。

明确这些,需要看到一个良好的教育互动模式,是教育者能够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进行教育,学生作为受益者,能够自觉的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参与到课程的互动中,成为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这样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研究人员。 从这种关系中,我们不难发现,作为教育者,虽然承担的角色任务是一个施教者,但是更多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如何能够在课堂中形成一个互动,需要依靠的是教育的参与双方,从皮埃尔布迪厄的观点看,教育者具备所谓的教育权威,有着教育的合法性地位,因此受到了学生们的信赖,教育成为了一方主导的局面,显然,这种情况在目前的教育活动中是不合实际的,因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需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一方面不能够滥用自己的“合法”地位,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们的参与,允许学生们对现有的一些内容产生合理的质疑和怀疑,并积极参与课程讨论,以教师的身份进行引导和梳理。

2 学生的培养

什么是数学?学生们眼中的数学应该是什么?“数学观”有的学者强调“有静态的、形而上学的、机械反映论的数学观转移到动态的、辩证的、模式的数学观”,③有的学者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得出关于教师数学观的结论:教师倾向于把数学看成是一个与逻辑有关的、有严谨体系的、关于图形和数量的精确运算的一门学科,④也有些学者针对“数学观”、“数学文化和数学教育”等问题进行了争论。这样看,数学观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动态过程,所以数学的课程观也应该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在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数学课程的理论和相关的模式。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根据美国课程专家多尔⑤提出的后现代的观点看,我们正无可避免的步入一个新的时代,一个所谓后现代的时代,这要求我们将科学的理性与逻辑、故事的想象力与文化,以及精神感觉与创造性结合起来,这就是“3S”。有的学者指出,“数学创造是一个以‘时间为自变量的性质极其复杂的函数,任何已经在某个时刻形成共识的‘确定性命题和结论都有可能成为另一个时刻被修正和批判的‘不确定性对象。”⑥如果将目前的时代视作一个后现代或者晚期现代性的时代,那么不可避免的可以看到所谓的散列的状态,教育作为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数学课程的教育模式自然涉及到了所谓的后现代与现代的影响,即人们对传统知识和未来的某种认知或者文化的断裂。如何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发展数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興趣爱好,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困境。

在培养方面,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出观点,从研究型的教育理念看,一些主张提出数学思想,在不同的课程方面突出不同的特色,如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在“微积分”课程教学中重点传授“极限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等,在“概率统计”课程教学中重点传授“建模思想”、“归纳推理思想”等。也有学者认为,应从备课的方法和形式上面改正,比如整合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改革的有效形式,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将讲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依照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组成一个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团队的功能,互相帮助和辅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经验交流来实现课程的发展和改进。还有一些观点认为,传统的教育手段是与目前的社会发展脱节,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吸引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数学教育本身具备了学科的抽象性,通过多样的教育手段,可以促进学生们的理解和应用,了解相关知识。

通过加强数学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然而,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数学的学科知识正在与不同的学科交汇,可以说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和理性科学,数学教育的思想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理性思维与逻辑能力,这是学科的宝贵价值和重要体现。如何贯彻和培养绝不是单单形而上学的形式就能够解决,对于热爱的学生自然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对于没有兴趣的同学则可能大打折扣。

教育心理学中所谓的“皮格马利恩”效应指的是通过鼓励学生,使学生能够关注某一特性而不断的成长,通过鼓励学生关注学生来促进他们的成长。榜样效应或者攀比效应也是教育中一个有效促进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一面是不断鼓励热爱数学科学的学生努力学习,另一面是告诉竞争者,在特定群体内激发他们的竞争心理,让他们不断刻苦努力的学习,力争上游,加上老师的合理引导不至于使他们走向不合理的竞争道路,双管齐下,激发与引导并存的方式,可以促进课堂教育中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力,提高他们的热情。

注释

① 金华成.试论大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素养[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4).

② 张玉芬.高红亚大学数学教学改革探讨[J].保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3(3):124-127.

③ 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264.

④ 黄毅英.数学观研究综述[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8.

⑤ [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⑥ 彭文松.大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素养的培养[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1(2):49-50.

猜你喜欢

大学数学教育创新教学改革
基于专业需求与案例驱动相结合的大学数学教学改革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浅析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教育理念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职业教育中大学数学案例式教学模式探究
以学习能力培养为核心谈大学数学的教与学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