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原因的多维探析

2017-03-31何文新刘伟

青春岁月 2017年3期

何文新+刘伟

【摘要】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少大学生在闲暇时间里,通常会把上网作为自己的主要娱乐阵地。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往往会用大量的时间通过QQ、贴吧、论坛等方式与在线网友进行聊天,并最终发展为成瘾。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对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原因的单一分析,必然显得片面肤浅。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视角对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的原因进行多维探析,以便为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问题的防治研究提供更加全面的参考。

【关键词】网络关系;成瘾;原因;多维探析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网民的行列之中。他们中有不少人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网络上,甚至发展成网瘾。其中,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會问题,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一、网络关系成瘾理论综述

所谓网络关系成瘾,即网络聊天成瘾,指的是通过互联网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人际关系),并产生对这种关系痴迷的行为。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网络关系,可以看成是人际关系在虚拟世界的延伸。网络由于具有匿名性、平等性、开放性等特征,可以使每个人的角色得以重新定位。在现实社会,任何人的姓名、年龄、性别等特征,都可以由身份证号码来确定。而在虚拟世界中,人与人并不是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直接交流,而是通过“人—网络—人”的方式进行间接对话。一个网民既可以使用曾经一直使用的账号来上网聊天,又可以重新申请一个新的账号来上网聊天。即便是同一个人,当他用一个陌生的新账号登录时,他的网络好友也不太可能认出他。也就是说,由于无法确认对方的真实身份,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是固定的。正是由于网络聊天具备这样的优势,使得大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并促进了大学生对网络聊天的依赖。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成瘾。

网络聊天主要分为两个类型:一个是网络文字聊天,主要是通过在百度贴吧、网络论坛等网络聊天社区输入文字的方式进行交流;另一个是网络视频聊天,主要是通过QQ视频或进入网络房间号等方式进行聊天。大学生长期在贴吧、论坛等网络交流阵地大量发帖或回帖,会导致网络文字聊天成瘾;而大学生长期通过QQ视频或进入网络房间号的方式进行聊天,会导致网络视频聊天成瘾。网络文字聊天成瘾和网络视频聊天成瘾,是网络关系成瘾的两个主要类型。

网络聊天是一把双刃剑。适当的网络聊天能拓宽大学生的交际圈,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相反,过度的网络聊天甚至成瘾则会损害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影响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导致原本内向的大学生更加自闭。

二、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原因的多维探析

以往对网络关系成瘾原因的分析,多半比较单一,很少从教育学维度、传播学维度等更深层因素上进行探索,这必然显得片面肤浅。因此,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视角,对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的原因进行多方面的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视角。首先,网络本身的特性是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的根本因素。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及时性等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的舞台,因此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会把网络聊天当作发展人际关系的平台,甚至沉迷于其中,而疏远了现实的人际交往。其次,对网络人际交往缺乏自控意识是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的长期助推力。成瘾大学生长期沉迷在虚拟交际圈里不能自拔,与该大学生缺乏自控意识有着重要联系。此外,部分成瘾大学生虽然已经意识到沉迷虚拟交际圈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然而由于缺乏自控意识,并没有严格控制网络聊天时间的信心,只是得过且过,甚至破罐子破摔。他们虽然会由于外力而变得有所收敛,但是只要没有外力的干扰,他们又会变得和以前一样。再次,思想追求偏离正确轨道是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的内部因素。网络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一个新鲜事物。不少大学生在没上大学之前,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基本与网络世界没多大接触。等到这些学生步入大学的殿堂之后,由于脱离了父母的管束,变得相对自由,这也使得大学生沉迷网络交际成为可能。在各种各样的虚拟交流社区,比如论坛、贴吧等,往往充斥一些“俗气”、“毁三观”的言论和恶搞图片,这势必会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不少大学生由于长期压抑在心中的情绪不能在现实中得以释放,他们往往会把网络交际社区当成发泄场所,甚至认为只有在网络世界里才能畅所欲言,做真正的自我。最后,各种电子设备的发展是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的外部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式各样的电子设备如苹果手机、iPad等层出不穷,为大学生们的上网聊天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拥有一部无线通信设备的他们,只要通过WiFi,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轻松上网。这虽然为大学生的上网聊天提供了方便,但同时也为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埋下了隐患。正因为他们能随时上网,所以在缺乏外在约束的情况下,他们当中有部分人必定会把大量时间用在网络聊天上,以至最终成瘾。

2、教育学的学科视角。首先,现实交往能力不足是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的内部因素。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说到底还是缺乏现实交往能力的表现。性格内向的大学生,通常比性格开朗的大学生更容易沉迷于虚拟交际圈。他们往往不善言谈,再加上面对面交谈的各种束缚,使得他们甚至变得沉默寡言。而在网络虚拟世界里,他们不用考虑面对面交流时所存在的各种外在束缚,也不必担心在熟人面前“说错话”而觉得丢脸,而是可以畅所欲言。由于既不知道对方是“谁”,又不会被对方知道是“谁”,他们往往会有勇气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会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虚拟聊天之中,以至成瘾。其次,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是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的外在因素。一个大学生沉迷在虚拟交际圈之中,往往与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有关。长期处在缺乏关怀、人际关系紧张的环境的大学生,往往会对网络虚拟世界产生依附感。正是由于现实环境的各种不如意,一旦他们在网络世界找到合适的“心灵窗口”,他们就可能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网络交际上面,以逃避现实。

3、心理学的学科视角。首先,对网络关系的认知偏颇是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的前提。大学生对网络关系的认知偏颇实际上就是大学生对网络关系的判别产生失误,对网络关系成瘾的危害认识不够,对自身上网行为缺乏自控力的反映。网络虚拟社区的匿名性、及时性,为大学生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提供了方便途径,而在虚拟世界之中的体验会对他们的社会认知有着直接的影响。他们甚至会认为,现实世界的交流是枯燥乏味的,而虚拟交际社区是丰富多彩的,是值得花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的。因此,对网络关系的认识偏颇成为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的前提条件。第二,寻找归属感和认同感是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的动机。在现实交往中,部分大学生为了变得合群而不得不加入他们或许并不感兴趣的社团。在虚拟世界中,他们完全没有这样的顾虑,他们甚至认为可以完全率性而为。他们往往会加入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聊天社区,以寻找归属感和认同感。正是由于能在自己的兴趣领域畅所欲言并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也成了他们网络关系成瘾的动机。第三,在虚拟聊天社区中发泄不良情绪是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的持续推力。不少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后,往往找不到发泄的渠道,而虚拟聊天社区则为他们的发泄提供了场所。大学生发泄心理情绪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也成为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的持续推动力。第四,从众心理的负面影响是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的外界因素。从众心理,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从众心理的积极面,就是它可以使每个个体变得“合群”。但是,当多数人所持的观点并不正确时,从众心理就会对个体起误导作用,这也就是从众心理的消极面。部分大学生由于自尊心比较强,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在他们看来,不懂某个网络流行词汇或者某个网络表情的含义,可能会受到同班同学的嘲笑。因此,他们往往会随波逐流,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加入到网民的队伍中来,并且越陷越深,以至成瘾。

4、传播学的学科视角。第一,网络传播的双向性是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的主要因素。网络可以说是继报利、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是一种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体。由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性的,信息的接收者往往只能被动的接收传播者的信息,而无法进行反馈。对比之下,网络传播则具有双向性的特点,信息的接收者不仅能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还能对信息进行反馈甚至多面立体式传播。大学生既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权威”或者网络管理员所传播的信息,又能对信息进行评论和筛选。正因为如此,大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的上网热情。部分大学生会因此而发大量时间上网,最终导致成瘾。第二,网络互动的异化是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的直接原因。哲学中异化是指体現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即主体产物发展变化为对立的力量,反过来控制主体。所谓网络互动的异化,是指由人类发明的网络,在一定条件下失去了其内在性质,演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来支配和控制人。大学生沉迷于网上聊天,其实质就是网络互动的异化。第三,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不力是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的反向推力。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力度显然还不够,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内容充斥着网络。特别是一些黄色图片和粗俗词语在论坛和贴吧等虚拟社区的泛滥,势必会对好奇心较强且自制力不够的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使他们沉迷于其中。

三、结语

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对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的原因所进行的多学科探析,弥补了从单一学科角度对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问题进行分析的缺陷和不足,可以为矫治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并丰富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的研究内容。此外,还可以对这一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进行前瞻。

【参考文献】

[1] 李超民. 大学生网瘾成因及防治方法体系研究[D]. 中南大学博士论文, 2012.

[2] 孔 芳.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网络成瘤倾向的关系研究[D]. 曲阜师范大学, 2010.

[3] 殷亚林, 刘延申. 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新思路——电子游戏与校本课程的整合[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5.

[4] 闫宏微.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3.

[5] 陈 侠, 黄希庭. 中国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研究[J]. 心理科学, 2007.

[6] 陈建文, 徐菲菲. 艾里斯认知技术在心理情绪调整中的运用[J]. 中国临床康复, 2006.

[7] 沙莲香. 社会心理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2.

[8] 陈成文, 潘泽泉. 论社会支持的社会学意义[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

[9] 匡文波. 网络传播学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作者简介】

何文新,男,湖南永州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刘伟,男,湖南衡阳人,博士学位,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