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小学低段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017-03-31李业勇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快乐学习教学效果小学数学

李业勇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低段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亲身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提升数学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效果 快乐学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A-0095-01

很多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就不喜欢学习数学,认为数学不如语文有趣,觉得数学比语文难学。这种认知态度对学生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教师应利用小学低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突破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兴趣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驱力,寓教于乐,寓学于乐,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体验中学好数学。

一、利用课前预习,增强学生快乐学习的感受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开端,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低段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地进行课前预习,影响了小学数学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精心为学生设计预习任务,避免让数学预习流于形式,使学生在预习时就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自主探究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愉悦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人民币》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有效地开展预习,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教师设计了一项课前预习任务:同学们,你们认识人民币吗?(回家找出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深刻认识它)你自己花钱买过什么东西?填空:“我用(钱数)人民币买了(物品价格)的(物品名称),找回(钱数)。”这种新型的预习任务让学生觉得很新鲜,预习的积极性很高,回家后就开始搜集人民币并学会认识,然后,通过到商店购买物品的实践,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这样的课前预习形式灵活,学生们非常乐意自主参与,并且积极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预习任务,通过自学的方式学习了人民币的知识。

二、创新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快乐学习的行为

只有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小学低段学生大部分都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喜欢模仿,热衷于表现自己。教师在组织小学低段的数学学习时,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采取适合的学习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享受学习数学的过程。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对称图形》一课时,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可能不理解“对称”和“对称轴”这两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师组织开展了“火眼金睛”的学习活动,采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对称图形”的特点,找出不同图形的对称轴。首先,为学生提供了圆、长方形、正方形、等边三角形、五角星等图形,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对折,自己去发现“对称”与“不对称”的区别,并且通过对折来判断图形的对称性,找出图形的对称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兴趣盎然,表现出很高的热情。教师再通过一些简单的小提示,让学生去发现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这个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无尽的快乐。

三、借助课后延伸,强化学生快乐学习的体验

课后及时的复习巩固、拓展延伸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当前的小学低段数学课后复习时,教师往往只注重数学知识的复习,缺乏有益的延伸拓展。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后复习环节,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精心设计复习任务,为学生创造学以致用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应用数学的快乐。

在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后,教师为了课后及时地开展复习巩固、拓展延伸,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历,设计了复习任务:你的家人分别比你大(或小)几岁?(至少写2个)要求学生向家长问清楚家庭成员的实际年龄,再求出结果。这类任务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父母、祖父母的年龄与自己的年龄差距大,不会计算结果。因此,为了完成任务,很多学生就让家长指导自己计算。这种形式的课后延伸,把学生的被動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体验。

总之,教师应抓住小学低段的数学学习,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内在学习动机,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积极创新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好之者、乐之者”。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快乐学习教学效果小学数学
怎样进行汉语拼音的教学
让学生在高效课堂中快乐学习
小学音乐快乐学习的三种方法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