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充满数学

2017-03-31靳志强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36期
关键词:生活实践小学数学

靳志强

【摘 要】 数学不仅仅是学校教室中的活动,还应该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小学数学具有生活性,即数学来自于生活并高于生活,需要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的特点。小学数学不仅要在课堂中体现生活性:计算题教学和应用题教学都要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要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做个“有心人”,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存在。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实践;数学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1

数学不仅仅是学校教室中的活动,还应该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小学数学具有现实性,即数学来自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的特点。即数学的“生活性”。新课标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随着“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的深入人心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的不断实践,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的必要性和必须性。“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让学生学会适应和创造“生活”,数学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和总结。那么如何让数学回到生活中去,又如何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呢?个人觉得在数学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堂教学要体现“生活性”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小学生的思维是直观的,这就决定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是对现实生活经验的逻辑归纳和引申。因此课堂教学要由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讲室”转变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的场所和空间。长期以来,造成学生不愿意学习数学的原因不应该是数学本身,而是我们教师常常扮演一个传递着的角色,高高在上,让学生觉的不可亲近,高不可攀。教师要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只有这样,孩子才更愿意接近你,接近数学。

1、计算题教学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计算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基本的题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较大的比例。我们要善于发现计算题中所凝练的生活特点。在学习中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加减乘除,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会到为什么学,学来干什么?

例如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例题是这样的

“113+59=113+60-1=172”

“276-98=276-100+2”

因为把59看作60,加60就多加了1,所以要减1,把98看作100,减100就多减了2,所以要加2,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我拿了一盒粉笔,标上“1元9角”,并且让学生知道我和他们手中都有5元7角钱,然后让他们拿手中的钱来买这盒粉笔。同时特别注意自己手中钱数的变化。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来付钱,总的来说有两种情况: ①学生直接拿1元9角来买,这是学生手中的钱数变化为:57-19=38角,老师手中钱数的变化为:57+19=76角。②学生付给我2元钱,再找回1角,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钱数的变化是这样的:老师手中“57+20-1=76角”,孩子手中“57-20+1=38角”和第一种付钱方法联系起来就是

“57+19=57+20-1=76”

“57-19=57-20+1=38”

由此发现:第二种付钱方法和第一种结果是一样的,通过比较不难看出,第二种计算方法比较简便。

进而类推到接近整十整百的加减法的简便计算中,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作用及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任何形式的数学活动都应该体现数学相应的实践性、活动性和总结性。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发现每道题中间所蕴含的生活成份。

2、应用题教学应注重生活實际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新教材要考虑地域性。也就是说教材要反映学生的生活实际,数学是抽象的,但数学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应用题有相当一部分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划船、逛公园、纺纱等,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虽谈不上“天方夜谭”,也是不知所以。因此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死抠课本,要灵活掌握教材,在例题的选择上,我们不必针对课本,照搬例题,我们也可以有自己的例题。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题,他们会更容易接受,而且能够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孩子意识到:原来我们学习的数学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的。

以上谈到的是数学学习的生活性,即数学反映了生活,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相互推动的”。我们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的生活性,更要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数学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意识,让数学回到生活中去

孩子之所以觉得数学学习枯燥无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认为数学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和他们的生活完全没有联系。而没有意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

1、做个“有心人”,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实际上,每个学生都不是上学后才接触数学的,也不仅仅是在学校才学习数学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认识,这些数学知识虽然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但毕竟是孩子们自己的数学啊!我们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孩子正确的数学观,还要使孩子原有的数学意识得到保护和发展。例如,在学完“24时计时法”时,为了加强它同普通计时法的比较,增强孩子的时间意识,我让孩子们留心自己认为重要的时间,并用不同的计时方法表示出来,于是就出现了不同的答案:“早上6:00起床”“12:00开始吃饭,老师说这时候时针正好走一圈“下午6:08,是18:08大风车节目开始了”“21:00,也就是晚上9:00,我睡觉了”……孩子们是多么细心啊!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们的时间意识,更让他们体会到,原来自己每天都生活在数学中,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现在不是有很多老师都提倡让孩子写数学日记吗?这就是为了让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不再遥遥相望。

三年级学生康梦航的数学日记中就记下了这样一段话:今天,我和爸爸一起去买菜,爸爸买了2斤西红柿,3斤黄瓜,爸爸好像要考考我:航航,我买西红柿花了三块五毛钱,买黄瓜花四元,你说是西红柿贵还是黄瓜贵啊?我想了想:西红柿2斤三块五,一斤就一块七还要多了,3斤黄瓜四块钱,一斤不到一块五。就说西红柿贵!爸爸哈哈大笑起来,不置可否。哼,想难倒我,没门儿!爸爸说还要去双汇肉店买肉,吃炸酱面,我便跟着他走进来肉店。爸爸买了一斤三两肉,一斤肉九块钱。爸爸挑衅的问我:“航航,你能算出一斤三两肉花多少钱吗?我给你买雪糕吃”我不假思索的说:“十一块七!”爸爸和肉店的老板都惊讶的看着我这个小不点,爸爸好奇的问:“你怎么知道的?”我告诉他们:“因为一斤是九元,一两就是九角啊,三两就是两块七,一斤三两就是九元加两块七,是十一元七角咯!”肉店老板夸奖:“这孩子真聪明,收你们十一块五吧”。吃着甜甜的雪糕,我心里暗自高兴:我数学可不是白学的!

我们并没有专门的元角分计算学习,但这丝毫不影响孩子对生活中实例的思考。我欣喜地看到,孩子可以把我们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了。真应了那句话:“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2、善于发现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

每个孩子的头脑中都有自己的数学,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数学意识,给他们的数学思维以充分的展示空间。有这样一道经典的数学题“一条公路长8000米,要栽2000棵树,求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大多数人或许会不加思索的列出算式“8000÷2000=4(米)”但孩子们的小脑袋里会有很多的疑问:是一边栽树还是两边都栽呢?两端栽不栽?……这就是孩子们的生活意识。我因势利导:如两边都栽,怎么計算呢?如果一边栽,怎么解决?如果两端都要栽,怎么解决?如果两端都不栽,你准备怎么办?看着孩子们开始忙忙碌碌地写写画画,我心中一阵窃喜……

由此可见,小学生有着强烈的生活意识和数学意识,学生认识数学的起点不是逻辑公理,计算公式,而是生活中的一些实例。

数学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是对生活中某些方面的高度概括和抽象,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没有生活就没有数学,离开了生活,数学就会越走越空虚,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小学数学要特别体现数学学科的这一特点——“生活性”: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充满数学。

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商务印书馆,2011版。

《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猜你喜欢

生活实践小学数学
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重视生活实践的 “五个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