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重视生活实践的 “五个结合”

2016-08-15沈建基

考试周刊 2016年63期
关键词:五个结合生活实践语文教学

沈建基

摘 要: 语文教学只有走生活化道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充满活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实践能力和个性品质,使语文学习过程既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又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本文从书本学习与生活、教材内容与教学“生活化”、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中的课内外结合五方面阐述重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的结合。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生活实践 “五个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发现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同时要求教师“重视创设语文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我们要重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的“五个结合”。

一、促进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

“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特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将教材内容的理解及情感体验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联系起来,促进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品味出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陶冶。例如,教完《蟋蟀的住宅》一课,引导学生围绕“人与昆虫”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观察蝴蝶或其他昆虫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与人类关系,利用图书、网络等资源,了解蝴蝶的生长与繁殖,蝴蝶的进化与变异;我国珍稀蝴蝶种类等。这样综合学习,不但在内容上与书本知识有紧密联系,而且以语文学习为生长点,让学生探究知识的触角延伸到历史、未来,延伸到自然科学、现实生活中,让学生懂得学习语文的场所到处都有;图书馆、电影院、田野里、大街上……学习语文的“老师”处处都是:书籍、网络、电视……而不必拘泥于一个老师、两本作业、三尺讲台。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在生活这个“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

二、促进教材内容与教学“生活化”结合

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就是强调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与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能力训练,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并强调作为学生这一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知识经验,处处能受到教育启迪”,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教材内容的同时学习生活,磨砺人生。强化学生主体的情感、能力、个性与人格品质。实现这一联系,教师必须善于使语文课堂教学紧扣教学内容本身的教育因素,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例如人教版第二册教材《看电视》第一课时,上课了,老师微笑地站在前面,把手背过去。让学生听一听,猜一猜,是什么声音,学生说:“听到了电视娃娃的声音。”老师把电视娃娃拿出来,说:“你们猜对了,那么你们是从那里认识电视娃娃的?”学生回答:“看电视知道的。”老师再问:“你们平时喜欢看电视吗?都喜欢电视里什么节目?”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回答。老师又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喜爱看什么电视节目呀?”学生回答后,老师拿出一个大挂图,指着图问:“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学生一下子就能看出来,是“我”、爸爸、奶奶在看电视。老师问:“他们在看什么节目呀?你们猜一猜?”学生各自猜说。“你们可真能猜,看你们猜得对吗?”老师说完,把课题——《看电视》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上面的教学环节,教师是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导入课题。一年级学生对“电视娃娃”非常熟悉和喜欢,由此引出看电视的话题,学生很感兴趣,发言很积极。老师自制的挂图很精彩,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图中内容的描述,学生开始说得比较简单,在老师引导之后,学生逐步具体地说出人物的表情及动作,猜测人物心理。这个过程,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更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生活经验更加丰富,然后引导学生认字,读文,学生兴趣很浓,主动性与积极性不断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体现了“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语文”的观念,使学生养成事事、时时、处处从生活中吸收与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

三、促进阅读过程的课内外结合

不少课文寓知识性、趣味性和哲理性于一体,如《比金钱更重要》、《闪光的小球》、《找骆驼》等。这类课文语言通俗,条理清楚,但都蕴含深刻的生活哲理。必须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领悟。为此,阅读过程要发挥课前预习课后延伸的功能,促进课内外紧密结合。

例如《比金钱更重要》一课记叙了“我”主动留下纸条承担责任这件事,通过两个人的对话,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本课语言流畅通俗,但所揭示的道理“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是难点。为此在教学前,教师可让学生作充分预习,请他们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查找资料,以及能证明课文观点的故事、谚语、名人名言等,帮助他们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理解。教学时,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课内质疑、小组讨论,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当读到最后一段时,请学生结合课前查找到的资料谈体会和感想,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打开了,大家畅所欲言,充分地理解了课文的内涵,课文教学的难点就轻松地解决了。又如教学《观潮》一课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课外先收集自己家乡的资料。通过多种途径,如上网、进图书馆、采访父母朋友、实地考察等,或欣赏家乡迷人的自然风光,或了解家乡令人向往的名胜古迹,或考察家乡与众不同的民俗民风,或收集家乡引人入胜的民间传说……同学们在课外实践活动中,锻炼了能力,丰富了知识,收集了许多富有家乡特色的资料,如漳州水仙、南山寺、云洞岩、孔子庙、林语堂纪念馆,等等。由于学生课前做了充分准备,因此课上介绍得头头是道,引人入胜,大大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的自豪感。还有许多课文的学习活动既可向课前延伸,又可向课后拓展,如五、六年级课文《将相和》、《少年闰土》、《我的战友邱少云》、《景阳冈》等。教学这些课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学习:或排演课本剧,或查找相关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或收集有关自然知识、科学道理、背景材料,或开展相应的班队活动,等等。通过课外学习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能力。

四、促进习作过程的课内外结合

《标准》关于作文的“课程目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由此,作文教学应注重生活实践和资料的收集,如作文《写板报稿》、《记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我的课余生活》等都以积累资料、整理成文为主。教学这类作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前加强课外阅读,开展各种竞赛、进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勤于收集写作材料,以丰富写作素材、减轻写作时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学时再指导学生认真组织作文语言,一篇篇内容充实、语言生动的作文也就水到渠成、一挥而就。

如教学中年段作文《写一种动物》前,教师可先让学生双休日去动物园参观或观看录像,或观察自己家中饲养的小动物,再请他们通过课外阅读或者上网查找,收集有关动物的其他相关资料。作文时,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已有写作知识把观察所得和相关资料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所写的文章就会充满生活气息,做到言之有物、有情。

五、口语交际中的课内外结合

课标指出要“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这给我们指出了多样化开展口语交际活动的途径。根据这一精神,我们应该把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渗透到生活中,让生活处处有语文。“实践出真知”。口语交际能力只有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通过真实体验与锻炼才能不断习得和提高,并从中感受到学会交际的乐趣。学生日常生活存在大量交际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活动开展学习和锻炼,因此,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的课后延伸活动中,创设交际主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到日常生活实践中去锻炼和体验,让学生把口语交际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或在家长的配合下训练口语交际能力。例如,学生学习交际课《打电话》,初步掌握打电话交际的一些基本礼貌用语与常规后,要求学生回家打电话给亲戚朋友,说说自己最近的学习或生活情况等。又如教学《买文具》,课前要求学生到商场文明柜观看,从中发现售货员怎样和顾客交谈,上课时师生、生生现场表演“买卖”情景,活跃课堂气氛。通过情景表演,学生知道了买东西要会讨价还价、会辨别质量,要有礼貌。在游戏环境中训练口语,学生的积极性高,他们争先恐后地举手要求参加对话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借助生活,引发话题,循序渐进,点拨引导,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互动,不仅培养口语交际的行为和习惯,而且提高他们的实际交际能力。

此外,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有价值的口语交际实践活动,走出校园,走向社区宣传、调查、采访、献爱心等,让他们自己设计、联系,与别人打交道、请求帮助、解决问题,或表示感谢,在这些实践过程中既提高交际能力,又提高口语交际水平,更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组织新闻交流,将课外“视听”与课内“说写”结合,每两周安排一节“新闻交流”课。引导学生在平时对生活观察感受的基础上口述两周学校、家庭、社会的见闻,并加以评论。整个交流分两步进行,先在自己组合的小组中交流,谈感受,作评论,然后各个小组论派一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同时全班同学对小组讲述的新闻故事进行评论。使学生的“视、听、说”能力得到训练,同时培养关心集体、关心社会的品德,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走生活化道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实践能力和个性品质,使语文学习过程既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又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真正把学生当做社会的人才来教育和培养。

猜你喜欢

五个结合生活实践语文教学
期待并善待学生学习中的“不安分”
数学课堂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探究
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学生作文评价教学改革初探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应注重“五个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