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撑作用

2017-03-29夏红莉

关键词:市民城镇化传统

夏红莉

(中共宿州市委党校,宿州 234000)

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撑作用

夏红莉

(中共宿州市委党校,宿州 234000)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其实质就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传统文化的支撑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它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以此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健康发展。

新型城镇化;传统文化;支撑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1]。而所谓“人的城镇化”,其实质就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即借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使现有的传统农民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全面向城市市民转化,以实现城市文明的社会变迁过程[2]。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市民尤其是新市民文化素养的提升和文化理念的融入无疑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其中,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又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所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必须把文化传承与创新贯穿其始终,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一、新型城镇化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

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来看,它并不仅仅意味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尤其是要求新市民要能够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建立起与城市文明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为了促进这种融入,近年来,各地都加大了社会治理创新的进程,对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制度进行了改革,全方位地为农民落户城市和新市民有效融入城市生活创造条件。而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传统文化对新型城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支撑作用。

首先,传统文化有助于农业转移人口适应城市生活,进而促使他们在城市扎根落户,从而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农业转移人口虽然由农村转到城镇生活,但他们长期在农村生活所养成的传统农业的劳动方式和生活习惯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的,导致他们对于城市生活的快节奏、现代化、多元化一时还很不习惯或很不适应。比如,农民在进城之前,他们生活在由亲戚、邻里关系等构成的熟人社会中。在熟人社会里,熟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一直是他们生存的重要基础。而落户城市以后,加入到一个陌生的社会,原来的情感维系不存在了,要适应新的城市生活方式,往往还是靠老乡、亲戚、朋友的传帮带,否则,会由于缺乏归属感而产生“打道回府”的想法。如果在城镇化建设和发展中,我们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内涵的打造,让人们还能够留得住记忆、感受到乡情和亲情,就能够增强城镇对农业转移人口扎根落户的吸引力,从而大大减少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的阻力。

其次,传统文化有助于消弭新、老市民的冲突,增强新市民对城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长期的二元社会结构条件下,由于城镇居民在享有的各项权利上普遍优于农村居民,致使一部分城镇老市民先天就带有心理上的优越感,进而产生了对进城落户新市民的社会排斥。而对于进城落户的新市民而言,由农村转向城镇生活,乡土文化的教化作用越来越弱化,再加上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不断刺激着他们的物质需求,难免在精神上、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失落感,往往会逐渐迷失精神家园,被卷入聚众赌博、酗酒闹事等社会问题之中。这更加剧了老市民的排斥心理,进而导致新、老市民之间关系的紧张。我们的传统文化倡导以礼相待、包容宽厚、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睦邻友好等,不仅可以帮助新、老市民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道德观,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风尚,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消弭新、老市民的冲突,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提供强大动力。

再次,传统道德观念有助于化解城镇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急剧向城市集中,贫富分化也会有所加剧,城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分化也在加大;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原则又往往会驱使人们唯利是图、贪婪无度,从而导致道德滑坡和价值取向的扭曲;新市民进城后生存压力骤然加大,极易让他们陷入精神的困惑和迷失,甚至是道德迷失;城镇化还带来了养老新命题,特别是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更是突出。因此,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亟需提供精神关怀和道德支撑,这对于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以及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在义利观上强调“舍‘小我’而成‘大我’”,在处理与别人的关系时强调“不为人先”的礼让精神,对待别人要坚持“泛爱众”、“仁爱相处”等仁德思想,对待父母等长辈强调“百善孝为先”的孝文化观念,在社会上立足强调“人无信不立”等等,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可以为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对于个人的安身立命、人际关系的调适仍有积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由城镇化所引起的人际的疏离与紧张,对于有效化解城镇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传统文化的支撑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都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3]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正处于加快发展阶段,伴随着各种要素尤其是人口由乡村向城市集中以及由孤立、分散走向密集的转移过程,传统文化则面临着遭受重创的境地,其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撑作用并未得到有效发挥。

首先,文化保护意识缺失,造成了有形文化的破坏,致使人们失去了历史归属感。各地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大多采用拆旧城建新城的办法实现城市的大幅度扩张,在此过程中,不少文物古迹和具有标志性的街道、楼宇被无情地拆除,永远地消失了。拿笔者所在的宿州市来说,宿州市地处黄淮腹地、古汴河之滨,古城区在历史上曾是商业繁华之地,笔者在小时候就知道“大河南街”、“小河南街”是商贾云集之地,在皖北地区可谓是久负盛名。现在这两条街尚在,但老市民记忆中的文化符号却再难寻见,放眼望去到处是千篇一律的混凝土高楼,失去了老城镇的历史感、厚重感,文化气息也不复存在。这无形中削弱了城市对记忆、乡情和亲情承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对农业转移人口扎根落户的吸引力。

其次,传统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传播,传统文化的整合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要发挥传统文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对不同群体的整合作用,前提是传统文化能够得到广泛传播,从而取得各个群体的认同。但是,从目前城市人群的文化消费实际来看,电视、互联网、手机已经成为城市各群体文化消费的平台,而充斥着这些平台的是各种流行文化、都市文化,传统文化并没有占据一席之地,导致传统文化的受众越来越少。比如笔者所在的宿州市,是久负盛名的孝文化之乡、孔子弟子闵子骞故里,“鞭打芦花”的故事在老一辈之中曾经广为流传。孝文化对于消除城镇化带来的亲情疏离以及养老问题无疑具有重要价值。但由于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广泛传播,在新生代进城务工农民工中,其影响微乎其微。笔者曾到市开发区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过调研,在18—30岁的青年务工者中,知道“鞭打芦花”这个故事的,不到三分之一;知道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宿州的,更是寥寥。

再次,城镇化进程中民俗文化教育的缺失使传统习俗失去了对人们的教化功能。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流传在各地的民俗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优秀民间习俗承载着巨大的正能量,对人们的日常行为有着巨大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比如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之一,就具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统习俗流露出敬祖意识、亲情情结、精忠爱国等思想,这些观念最容易唤起人们对亲人、家庭、故乡、祖国的情感,唤起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人们同宗同源的民族情及对文化同根性的认同。但在城镇化大潮的冲击下,随着外国特别是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流行,青年人热衷过情人节、圣诞节,中国传统节日的教化作用则被严重淡化。比如,众所周知,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过去在端午节里是有祭祀活动的,在祭祀中激起人们的爱国情操,而现在则演变为粽子节,过端午节也仅仅是放一天假吃吃粽子;再比如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过春节,就意味着团圆,它像一根无形的绳索把人们的亲情紧紧连接在一起,但在今天,象征着亲情的团聚的团年饭也变得可有可无了,有的到外地旅游,有的在酒店订一桌了事,更有的则干脆不回家过年。

三、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撑作用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4]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们更要注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它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以此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健康发展。

首先,要把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融入城镇规划之中。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5]《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也指出,新型城镇化要坚持“文化传承,彰显特色”的原则,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6]。因此,各地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应当把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融入城镇规划之中,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各地在城镇规划中应科学厘清当地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本地人文精神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用以引领城镇规划设计,最终物化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另一方面,在城镇规划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把拥有悠久历史的老城、老街区、古城墙、古建筑保存下来,使之成为城镇建设中的重要景点和标志建筑,以此留住我们的记忆,留住城市的魂。

其次,挖掘各地传统文化资源,积极打造具有各地特色的文化产业,让文化产业承载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产业化是传统文化的价值最有效的实现路径。早在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就提出了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的任务[7]。如果传统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其整合和教化作用也往往难以充分发挥。而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则是其价值得以有效实现的现实途径。比如,我们宿州市就可以把“鞭打芦花”的故事加工成戏曲、话剧,让地方剧团排演出来,然后由宣传部门牵头,由地方财政补贴,让各中小学有组织地走进剧院,这样,剧团的经济效益有了,而对于广大中小学生来说,则等于上了一堂生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拓展本地旅游产业,让市民在旅游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鞭打芦花”故事的主人翁闵子骞,在宿州长期生活,留下了“闵子墓”、“闵祠”、“鞭打芦花车牛返”等历史遗迹。近年来宿州市在规划“宿(州)徐(州)观光大道”旅游项目,这些遗迹正处于这条大道上,把闵子相关的元素加进去,可以使这个旅游项目更富有人文旅游的色彩,让旅游者尤其是青少年旅游者在享受旅游的快乐的同时,于无形中上了一堂孝道课。

再次,开展传统文化进社区活动,发挥传统文化对不同群体的凝聚作用。比如,过春节时,我们可以组织书法家进社区写春联,既可以让新市民感受到在故乡过节的氛围,也有助于融合新老市民的感情,促使新市民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再比如,我们可以开展孝心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组织社区干部,在社区发放《弟子规》、《道德经》、《孝经》等书籍,对本社区典型人物的敬老事迹进行宣传、表彰,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孝心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在节假日开展送戏进社区活动,既可以丰富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培育文明新风,也可以让传统文化在人民群众中生根开花,为城镇化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第四,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展示,把传统文化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地要在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中大力展示传统文化,加大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力度,并组织中小学、大学学生前去观看,以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已经深深渗透到民众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民众重要的精神支撑。比如戏曲艺术,百年来,中国民众已培养起对传统戏曲文化不可替代的情感依赖和原乡情节,城里乡间,搭台唱戏,是中国亘古不变的民俗;礼义廉耻、忠孝节义,戏台上最生动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鉴于此,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有戏曲的一席之地。应将民族传统艺术,与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一样,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范围,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依托,建立起覆盖城乡基层的常设性戏曲演出展示机制,让广大城乡居民在戏曲观赏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使灵魂受到净化和升华。

第五,大力推进传统文化志愿服务,提升传统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动员组织专家学者、艺术家等社会知名人士及大学生、社会各界传统文化爱好者参加志愿服务,建立“结对子、种传统文化”工作机制,深入到基层教、学、帮、带,建立起传统文化志愿服务下基层制度。比如,大学生志愿者可以深入到社区,在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开设儿童服务场所,利用周末或晚上,与儿童一起朗诵“三字经”等古代典籍,以古代典籍提升少年儿童的修养;再比如,艺术家志愿者也可以利用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场所,吸引社区居民学习传统乐器、民间曲艺等,推动社区成为新老市民相互交流的平台。通过志愿者的服务,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N].人民日报,2014-03-17(002).

[2] 陈映芳.征地农民的市民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88-89.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57.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01.

[5] 新京报.习近平:治雾霾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OL].(2014-02-27)[2016-12-12].http://bj.people.com.cn/n/2014/0227/c82837-20657983.html.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OL].(2014-03-17)[2016-12-12].http://www.aqzyzx.com/system/2014/03/17/010070440_03.shtml.

[7] 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OL].(2009-09-26)[2016-12-1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9/26/content_12114302.htm.

To fully play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support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XIA Hong-li

(SuzhouMunicipalPartySchool,Suzhou234000,China)

The core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is the urbanization of people,and the essence of which is the citizeniz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transferred population.The traditional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supporting role to a certain extent.However,due to the restriction of various factors,in the process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the suppor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not been fully played.Therefore,in the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the inherit and car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a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socialistic core values of conservation so as to promote rapi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new urbanization;traditional culture;support

10.3969/j.issn.1009-8976.2017.01.011

2016-11-28

2016—2017年度安徽省社会主义学院系统科研课题立项“宿州孝贤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项目编号:KY2016013)阶段性成果

夏红莉(1964—),女(汉),安徽宿州,教授 主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G03

A

1009-8976(2017)01-0045-04

猜你喜欢

市民城镇化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家乡的城镇化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意义”的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