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内外典型经验与启示

2017-03-29翁萍萍

关键词:福建省文明生态

丁 刚,翁萍萍

(福州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州 350100)

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内外典型经验与启示

丁 刚,翁萍萍

(福州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州 350100)

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经验基础之上,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指导,提出可以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不断健全与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体系;积极进行各种形式的生态文明观念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和能力等五个层面入手,推进我国区域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循环经济;环境教育;典型经验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内典型经验

(一)福建

1.倡导前瞻性探索

早在2000年,时任福建省长习近平便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主张,认为应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力度,以控制环境污染和阻止生态破坏加剧,积极改善资源环境质量,力争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促。2002年3月,习近平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将福建省建设为生态省的战略目标。2002年7月,福建省政府成立了以习近平同志为组长的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2002年8月,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福建成为第四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2004年11月印发的《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则对福建省2020年前的生态省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在对福建省现有的生态条件和经济环境进行综合考量后,从生态效益、资源保障、城镇人居环境、农村生态、生态安全保障、科教支持和管理六个方面着手构建了六大体系,并根据生态功能区划的技术规范要求,明确了全省的生态区、生态亚区,对县域生态功能区进行了细化,从而完成了对全省生态功能的区域划分,交由各级政府对其进行发布和实施,以进一步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任务。

2.强化规划引领

2006年4月,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推进生态省建设的相关任务措施及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标志着福建生态省建设从规划阶段真正落实至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实际工作之中。为深入推进“十一五”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福建省以生态省建设为抓手实施了一批重大生态示范工程,并结合各市县的实际情况,按照部门职能制定了相应的生态建设配套实施方案,按年度对具体目标和任务进行了分解细化。在生态省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的基础上,2010年1月,福建省政府印发实施了《福建生态功能区划》,进一步明确了省内各地区在全省生态安全保障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了各地区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2010年5月颁布的《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再次强化了全省人民建设生态文明的共同意志。2011年9月,《福建生态省建设“十二五”规划》对“十二五”时期福建生态省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进行了明确规定,对加强生态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2012年12月,福建省政府印发《福建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将福建省建设成为一个综合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文明祥和、生态优美的地区。福建省一直扎实推进生态省建设目标与任务的落实工作,且成效明显,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水、大气等生态环境状况全优的省份。

3.注重示范带动

2014年3月,支持将福建省建设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文件《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获颁,从国家战略层面确立了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福建省注重以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4年5月,福建省环保厅印发《福建省环保厅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续市场环保监管实施办法(试行)》,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化,加快对政府职能转变的推动,对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续环保审批事项监管措施进行完善。2014年7月,福建省政府通过《福建省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对排污许可行为进行了规范,以更严格地监督管理污染源、降低排污总量。2014年10月,《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出台,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注意事项及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等系列措施,将福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推进至更深的制度层面。2014年11月,习近平在福建省考察时对福建发展提出了新定位——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指明了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方向。

(二)海南

1.确立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近年来,海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与其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成功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并严格实施密切相关,海南将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视为制定各项政策的根本,并据此对具体的经济政策进行了有效的调控与管理。其具体做法如下:一是确立了以“生态立省”为战略目标。1999年,海南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战略。2012年,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生态战略,并计划于2020年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二是以建设“文明生态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载体。2000年,海南省开始以“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创建“文明生态村”。截止2013年,海南省已累计投入50多亿元,创建了13 029个文明生态村,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55.89%。文明生态村的建设不仅改变了海南乡村落后的村容村貌并且极大地提高了公众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度。

2.完善科技支撑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进步有着密切关系。海南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利用已有科技成果发展绿色经济。以海南矿产行业为例,将已有的环保技术与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相结合,保证了矿产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目前东方天然气化肥化工、洋浦油气炼化油品化工电力、老城凝析油精细化工与石英浮法玻璃、昌江铁钴铜炼制与水泥建材等四大绿色矿业集群,已基本实现达标排放甚至零排放。另一方面,不断提升相关的环保创新科学技术水平,支撑循环经济的发展。如作为海南省生态节能循环利用的示范厂——白沙门污水处理厂工程,就是采用高负荷活性污泥处理法处理污水,沼气的能源化利用也是其循环利用的一个主要成果。

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截至2015年,海南省投入生态补偿资金已超过6亿元。针对海南岛内生态保护面积大而经济发展能力差的区域,海南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了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一是完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点向欠发达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倾斜。二是增强政策倾斜力度,大力扶持绿色产业发展。三是建立起地方、民间、企业和个人等多种渠道的融资体制。2015年,海南省制订了《海南省中部生态核心区保护管理条例》、《海南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考核办法》相关管理法规,明确了生态补偿资金的来源,以及生态补偿的范围、对象、用途和标准,实施多元生态补偿。

4.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从宏观层面看,农业方面,海南鼓励农民发展以沼气为核心的“作物—沼气—牲畜”循环农业模式,利用作物秸秆和牲畜排泄物进行沼气发酵,沼气渣滓再循环成为作物肥料的农业循环模式不仅循环利用了农村的废弃物资源,而且还给农民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收益。工业方面,海南在大部分支柱产业中都推出了新的循环发展模式,如石油化工产业新推行的海南炼化循环模式,造纸行业推行的林浆纸一体化循环模式,矿产资源也进入了深加工阶段。旅游业方面,将循环经济的“3R”基本原则贯穿其中,建设了亚龙湾热带森林公园等一批生态旅游区。

从微观视角看,海南有很多大型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如金海浆纸的废液回收利用系统、昌江华盛水泥的余热余气发电技术、华能东方电厂的废气无污染排放设备等。以华能东方电厂为例,该电厂产生的废气全部都要经过无害化处理之后再排放,不会造成大气污染;废水经过处理以后用于冲洗和浇灌,实现零排放;发电剩余的煤灰作为水泥厂的生产原料,实现了煤灰的循环再利用。

5.完善环保政策法规

近年来,海南省逐步完善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规,制定和修编了《海南省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07年修正)》、《海南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2008年修编)》、《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办法(2008年修正)》、《海南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2009年修正)》、《海南经济特区水条例(2010年修正)》、《海南省林地管理条例》、《海南省沿海防护林保护管理办法》、《海南经济特区农药管理若干规定》等政策法规。海南省还先后颁布了《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关于重点公益林保护管理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意见》等行政规章。海南省不断加强环境保护政策研究,不断完善资源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为海南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

二、国外典型经验

(一)日本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其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能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然而近几十年来,其环境质量已大为改善,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这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普遍养成的公民环保意识。日本环保产业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努力,逐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产业体系,这是政府主导下产业转型的产物,企业成为发展环保产业的主角。很多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希望将自身转型为生态创新型企业,在土壤的修复、三废的处理等方面开发了大量环保新技术,打造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中心的环保产业链,把发展环保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点。主要做法如下: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作为发达国家,日本的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资源匮乏的现实决定了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是循环利用废弃物。日本摒弃焚烧和填埋废弃物的传统做法,选择大力发展废弃物循环利用,不仅不会破换环境、浪费资源、占用土地,解决了废弃物处理的难题,而且作为资源小国,此种变废为宝的先进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本资源利用的紧张局面。除了循环利用废弃物,日本企业非常注重生产链条上下游环节的减量化和再循环,从根本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将“产业垃圾零排放”作为发展目标。

2.科学制定政策法规

为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日本政府实施了生态产业倾斜政策。例如,在预算方面,政府对技术开发费用率的补助最高可达50%,以此来支持中小企业环保技术开发;在融资方面,提供低利率的融通资金给引进最新循环经济环保技术的企业;在纳税方面,提供税收优惠政策给引进再循环设备的企业;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方面,除了制定《环境基本法》等基本法律外,还制定《大气污染防止法》等专业性法律。健全完善的政策体系,保障了日本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日本的环保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发挥政府表率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国民的消费意识逐步转变为绿色适度消费,这需要政府正确的引导。根据《绿色采购法》的规定,日本政府的各级机关必须购买环境友好型产品作为政府采购的商品,从而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减轻环境的负担。早在2002年,日本政府便不再使用原生纸浆,凡是办公用纸一律使用再生纸,不仅循环利用了废弃纸张,而且大大降低了对森林的破坏,使用环保文具和低碳汽车也大大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政府的绿色采购是最好的环保实际行动,起着重要的示范带头作用,这也对国民消费观念的更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协调各相关部门合作

生态文明建设既要求政府宏观层面的统筹协调,也要求相关部门在实际操作层面的通力合作。日本政府采用举行内阁会议等方式努力促进经济产业省、环境省、农林水产省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过制定相互补充的生态环境政策,齐心协力构建循环经济社会。例如,经济产业省制定了支持和振兴环境保护企业的政策,环境省颁布了促进资源循环再利用的相关环保政策,农林水产省制定了鼓励和支持环保农业发展的农业政策等。日本政府内与循环经济建设紧密相关的各部门互相之间配合默契,以确保日本循环经济的顺利发展。

5.开展多领域环境教育

除了发挥政府和企业在环保建设方面的主导作用之外,还应该要发动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运用教育手段与宣传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是日本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有效途径。日本政府、企业、民间团体共同推进不同年龄层的民众在学校、社区、家庭、单位等多个地方进行环境教育和学习。时常关注环境政策的动向,保证各个环境组织的行政负责人员具有环保资质,并在其中推行环境研修。除此之外,日本不断丰富其环境保护宣传方式:利用各种媒体进行环保宣传活动,包括制作和分发宣传环保知识的宣传单,开设绿色购物网(GPN)提供商品的环保信息等。

(二)德国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德国社会普遍认为,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带来经济利益,循环经济理念能够帮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正是这一认识促使企业广泛在发展中实践循环经济。如德国的垃圾处理公司蓬勃发展,已经成长为德国的一个重要产业,它们向企业提供垃圾回收处理的相关技术咨询业务,以此获取公司生存发展的资金。例如,德国BIOJerm公司实行的运用垃圾发酵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以及剩余底物形成有机肥等举措,实现了在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方面的效益统一。

2.拉动社会绿色消费需求

在满足自身温饱需求的情况下,人们便会自觉追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德国作为老牌发达国家,其消费理念已经过渡为倡导环境友好和绿色消费,绿色、无污染或低污染用品已成为消费主导。资源循环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深入到其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餐厅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厕所不使用一次性拭手纸等。需求决定供给,这种对环保商品的偏好势必会影响企业的生产导向,这无疑对绿色环保产品的生产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拉动绿色消费需求,除了在个人的消费行为中有所体现,还体现在组织创新方面。如,德国建立了有效的包装废物二元回收体系,将产品厂家、包装物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回收企业网罗进来,形成一个循环利用体系,专门回收处理包装废物——这是由社会绿色需求激发出的组织创新。

3.推动环保技术进步

生态文明建设能否有效推进,技术水平是其重要支撑。德国注重推动环保技术进步。如,创新性地利用回收垃圾进行发电来补充传统形式的发电,从垃圾中选出适合发电的种类产生沼气,再利用垃圾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回收利用垃圾发电的整个过程都建立在拥有先进环保技术的基础上。在冶金生产中剩余的废料和矿渣也被德国循环利用在很多地方,有的用于充当建筑材料,甚至还有用于化肥和水泥生产的,德国的循环利用思想无处不在。

4.发挥政府支持作用

德国政府除了为循环经济的创新和落地创造了良好的市场前景外,还颁布了一系列的激励政策,充分发挥了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这些政策主要包括设立环保专项基金专门进行环保建设,政府以身作则实现政府绿色采购,为环保企业提供更加完善的融资服务,为环保企业设立绿色财政补贴,对环保企业实施税费减免等。如,1990年颁布的《电力输送法》规定德国政府要对运营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电网运营商强化支持力度,在财政上给予其一定补贴。于2000年颁布的《可再生能源优先法》,进一步表明了政府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支持态度。

三、对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启示

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上述国内外典型经验,可以发现其共同点集中于以下方面:一是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二是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三是实行与倡导循环经济模式、强调与重视资源与废弃物的高效利用,已成为工业化进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四是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需不断强化公民的生态文明观念教育、充分发挥环保组织等社会团体的作用。为此,当前须着力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推进我国区域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长期以来,资源供求约束和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矛盾与主要瓶颈。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科技、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彻底转变为低消耗、低排放、高科技、高效率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致力于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进而以此达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环境污染的源头防控。为此,须建构具有区域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以此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以较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三是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推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高效利用必须建立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之上。要从本源上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必须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逐步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缩小资源依赖性产业的比重。为此,须加大污染治理的科技含量,注重运用高新技术发展环保产品,推动我国区域节能环保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四是不断健全与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体系。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石,只有加快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形成条款详尽、结构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体系,才能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五是积极进行各种形式的生态文明观念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和能力。须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传媒工具,广泛宣传与普及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形成爱护生态、崇尚自然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使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内化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与自觉行动。

[1] 王立和.当前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实践模式比较及政府主要推动对策研究[J].理论月刊,2016(01):116-121.

[2] 陈劭锋.建设区域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9-26(002).

[3] 孙新章,王兰英,姜艺,等.以全球视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7):9-12.

[4] 刘思明,侯鹏.生态文明建设国际比较研究:2008—2012[J].经济问题探索,2016(3):43-50.

[5] 邬晓燕.德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经验与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4):92-96.

[6] 方世南.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J].学习论坛,2013,29(1):47-50.

[7] 周宏春.生态文明建设的路线图与制度保障[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2):157-162.

[8] 夏光.再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J].环境保护,2012(23):19-22.

[9] 沈满洪.生态文明制度的构建和优化选择[J].生态经济,2012(12):18-22.

[10] 刘登娟,黄勤.环境经济政策系统性与我国生态文明制度构建:基于瑞典的经验与启示[J].国外社会科学,2013(3):8-14.

[11] 卓越,赵雷.加强生态文明意识建设的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3):106-111.

[12] 王燕珺.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和机遇[J].改革与战略,2016(4):33-37.

[13] 肖鹏程.日本北九州生态城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启示[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1):29-34.

[14] 葛敬豪,王顺吉,张晓霞.论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和美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特点[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42-53.

The domestic and abroad typical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DING Gang,et al.

(SchoolofEconomics&Management,FuzhouUniversity,Fuzhou350100,China)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 the typical experience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t home and abroad,with the guid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ideas on five aspects such as developing circular economy by speeding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s;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y relying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innovation;improving and perfecting the legal system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onstantly;conducting various form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cept of education actively;improving the social public participation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so a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circular economy;environmental education;typical experience

10.3969/j.issn.1009-8976.2017.01.009

2016-09-25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2014年科技思想库重大专项“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项目编号:FJKX-ZD1401)

丁刚(1974—),男(汉),河南开封,博士,副教授 主要研究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F124.5

A

1009-8976(2017)01-0036-05

猜你喜欢

福建省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对不文明说“不”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