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修未密,后出转精”
——王华宝教授《段玉裁年谱长编》序

2017-03-28鲁国尧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华宝长编段玉裁

鲁国尧

(南京大学,南京 210093)

“前修未密,后出转精”
——王华宝教授《段玉裁年谱长编》序

鲁国尧

(南京大学,南京 210093)

以人的自然属性为标杆,按时间顺序逐项记录人处于社会的言、行、思及其历程与效应,这就形成“年谱”的著作形式,可以说,年谱是处于社会中的个体人的编年史。王华宝教授的《段玉裁年谱长编》是一本具有显著特色的高品质的作品,体现了《孟子》“知人论世”的学说。这本煌煌六十余万言的大书,以充分的史料“知”段玉裁其人其事,进而“论”乾嘉之世、乾嘉学术;“论”乾嘉之世、乾嘉学术则是为了“知”段玉裁。此《段玉裁年谱长编》将段学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有功于学术多矣。

年谱长编;段玉裁;《段玉裁年谱长编》;知人论世;王华宝

按照中国传统目录学的体系,年谱是“史部”下的一种体裁。年谱,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结合,在时间推移中逐项记录的清单。人,具自然属性,年齿逐年增长,生老病死,每年每月每日每时都会有生理或病理的变化。人,更是社会的动物,人与人构成社会,社会哺育人、成就人,也制约人、困厄人。以人的自然属性为标杆,按时间顺序逐项记录人的言与行,以及言与行所体现的思想,它们的历程,它们的后果,等等,这就形成“年谱”的著作形式,可以说,年谱是处于社会中的个体人的编年史。

据年谱专家的研究,在中国,年谱这种著作形式起源于宋代,至今已有约千年的历史,各色年谱其总数当达一万之多。随着时代的前进,文化的发展,年谱愈来愈发达,成品愈来愈丰富。

史无前例的“文革”结束,拨乱反正,中国近三十多年进入一个相对承平的时期,年谱的撰作与出版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发展态势。

年谱这种体裁本身也经历了由短到长,由简单到繁复,由“年谱”到“年谱长编”的衍变过程。年谱的“生”与“长”,是社会文化的行为。试看民国以前的年谱,大多数篇幅不长,以叙述谱主的行实为主,例如钱大昕手编自题的《竹汀居士年谱》(其曾孙钱庆曾续编十二年,并作校注)较短,段玉裁的《戴东原先生年谱》就稍详细些,其中有些“纪事”比较长,如乾隆三十九年关于《水经注》的一条。今人撰作的年谱篇幅就长多了,如来新夏的《林则徐年谱新编》、汤志钧的《章太炎年谱长编》,洋洋数十万言,甚至有逾百万者。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年谱长编”,其名早已有之,但近年似呈“泉涌”之势,如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晚清人物年谱长编系列》,后勒口胪列盛宣怀、张之洞、郑观应、张元济、林则徐、崇厚、袁世凯等七人的年谱长编之名。其他出版社也出版过若干“年谱长编”,这从侧面反映了近年中国出版业的繁荣。我曾登某985大学的图书馆网,该馆就收藏有六十多种《×××年谱长编》。

我认为,“年谱长编”,不应等同于“长年谱”,恕我妄言,个别《×××年谱长编》即近乎“长年谱”。作为“年谱”类书籍的一个下位类别,“年谱长编”不仅要有数量上的优势,即纪事多,篇幅长,而且更应该具有较高质量,方当之而无愧。东南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王华宝教授的《段玉裁年谱长编》就是一本具有显著特色的高品质的年谱长编。

如今,评论一个课题、一篇文章、一本专著的高下,往往首先考虑的是选题。华宝教授的这本年谱长编就是一个高难度的选题。我以为决定年谱质量的要素很多,刘知几《史通》所说的才、学、识于年谱的编撰都大有关系,这是就撰作者一方面而言。但另有一个因素不能不予以重视,即谱主这方面。谱主的经历,一生的行事、交游、著述,等等,如果很丰富,对于著作者来说,英雄有用武之地矣;否则,巧妇难为少米之炊。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生生不息,累计当有几百亿之众,但是能够作为“谱主”的并不多,在中国,充其量,几千年来大概万人而已。需要有所树立(不论正面的或负面的),或者说是有相当重要事迹的人,才有可能为之作年谱(包括“自撰年谱”)。而海量的芸芸众生则“不够资格”,社会约定俗成如此。王侯将相、达官大贾,可在年谱中记述的行、言特别丰富,非常人所能比拟。其中生涯起伏跌宕者比一帆风顺者更能吸引激发年谱作者的撰作欲望,传奇式的人物如林则徐、孙中山尤其如此,他们的年谱必然纪事多而篇幅长;多产的诗文作家亦然,因为可将其诗文系入各年各月之下。学者的年谱却难以写长,因其经历既不丰富,亦缺乏吸引力。一九八八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长、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来南京参加金陵大学百年庆典,吕先生时年八十四岁,我谒见求教时建议他写回忆录。因为其时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白尘先生出版了好几本回忆录,如《寂寞的童年》《少年行》《云梦断忆》《牛棚日记》,都曾送给我这个年轻教师,我拜读后,十分感兴趣,所以对吕先生提出这个建议。记得当时吕先生立即回答我:“他的经历多丰富!我们是书生。”斩钉截铁的回答!此后三十年,我读过若干年谱、传记,从中悟到不仅政官、军官的年谱好编,即使学官、作家的年谱也好编,只要经历丰富,可记可评者即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近年推出的七本年谱长编,袁世凯、盛宣怀、崇厚等五位谱主都是一代名宦,郑观应、张元济则是实业家兼著作甚丰的思想家、学者。最难为其编写年谱的是纯学者,因为书生穷穷兀兀,可记述者能有几多?

犹有进者,学者也有区别。如章学诚,这位史学理论家,他经常著文,议论学坛,诋斥人物,丰富的“语录”可摘编、系进其年谱中。相反,做具体研究的,即“形而下”的研究的,其成品几年方成一件,最多写个“某年,某某书成”。

华宝这本大作的对象段玉裁基本上是位从事“形而下”研究的纯学者,只在中年时做过几任知县,其中两任是“署”(现代语言叫作“代理”)。做县官时,心仍在学问上,子夜小楼,“一灯荧然”,著书立说。中年时即退出官场,此后一直从事学术研究与活动直至老死。我读《经韵楼集》卷八《八十自序》,为其感染,心情颇为压抑。段玉裁撰此短文时,已是垂暮之年(次年即辞世),且听他的哀辞:“回首平生,学业何在也?政绩何在也?……余之八十年不付诸逝水中乎?”段玉裁做的学问与章学诚的纵横议论很不相同,此乃众所周知。学术研究纵有艰难曲折,岂能与官场的跌宕起伏比拟?这些都注定了《段玉裁年谱长编》不能以“纪事”丰赡高于其他同类著作。

华宝教授别具眼光。他撰写这部著作,立意高远,超越简略纪事型的年谱,将谱主段玉裁置于他的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学术背景之下,而展开“记事”“记言”“记思”,目的不在记录一人一生的言行,而在于通过展现段玉裁一生的行实以觇一个时代及其学术的历史,这是我十分赞成的。只载行事,读者犹如看一本流水账。读者也需要的,或者说更需要的是研读古代学者的年谱需要了解他的时代及其学术的方方面面。在此不妨拈出源于《孟子》的成语“知人论世”,我以为这对理解华宝教授的《段玉裁年谱长编》很有作用。鄙见,“知人”应进而“论世”,“论世”则为了“知人”。具体到华宝这本煌煌五十余万言的大书,“知”段玉裁其人其事,进而“论”乾嘉之世、乾嘉学术;“论”乾嘉之世、乾嘉学术则是为了“知”段玉裁。

段玉裁八十一年生涯,有六十四年是在乾隆帝统治的时期度过的,最后十六年则处于嘉庆时期。①启功《启功口述历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8页:“乾隆六十一年时,乾隆果然对外宣佈逊政给嘉庆,朝野就改称嘉庆元年,但在宫中仍然继续用乾隆年号纪年。”第20页:“乾隆六十四年,乾隆死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一百多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所谓“盛世”之一,乾隆是位有争议的君主,功过参半,其晚年不如其前期,嘉庆则又逊于乾隆。华宝教授的《段玉裁年谱长编》逐年系事,首先列“国家大事”,乾隆的诏谕(主要是关于意识形态方面的),使人了解当时的文化生态、学术环境。其后的“纪事”则显示乾嘉学术的背景,重大的学术活动,学者的交游、往返书信,等等。最后列谱主的行、言。

我以为,“年谱长编”既然名曰“长编”,就应该利用其“长”以“论世”,以扎实的文献资料展现时代背景、谱主活动的生态环境,否则有愧于“长编”之名,而流为“长年谱”。《段玉裁年谱长编》甚合我心,我认为这是此书的又一大特色。

段玉裁恩师戴震被公认为皖派祖师,以“求是”为宗,吴派则以“求古”为主。王鸣盛主张“舍古无是”,钱大昕则认为“以古为师,师其是而已矣”,于此亦可见当时学术界“百家争鸣”之一斑。段玉裁乃皖学钜子,在校勘理念上以“求是”为宗,主张通小学以明经学,训诂当先有义理观念在,并主张理校,定“底本之是非”,进而究“立说之是非”。以前论著对段玉裁与王鸣盛的交往记载不多。华宝教授据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清段濬源纂修《段氏家乘》卷首所载,乾隆六十年,时年七十有四的王鸣盛所撰《段氏重修家乘序》称“乙卯之春,若膺以族谱示予请序”,并说:“始予与段君若膺游,叹其古音训诂之学,直追汉人,既乃知其得于庭训者深也。前三年若膺自金坛乔居苏州,予乃拜识封翁莘得先生,年八十余矣,而神明不衰,熟精《周官经》《左氏传》,孝友文章皆可师法,家声日大,固其所也。”此序表明段玉裁与王鸣盛等吴派学人多有交游,相知颇笃。自乾隆五十七年起,段玉裁寓居苏州,受益于当地藏书之富,获睹大量珍本秘籍,与当地学人交游,相互启发,可知段玉裁这位个性十分鲜明的学者,尽管重学术理念,而待人则无门户之见,一视同仁,心胸不为不宽。

年谱以提供翔实的材料为主,贵实事求是,必须遵循史学方法;材料需经考据辨证,重视文献调查方法;然历史的“碎片”,尤待“识”以判断、整合,以趋近历史的真相。华宝主张宜以贯通的视角来审视乾嘉时期学术发展的脉络、走向及主流之所在。汉学、宋学有对立,也有融合,思想主流仍是理学,戴震在四库馆受到责难,就是典型事件。考据学似不分汉、宋,段玉裁本人对朱子学、对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所表现出的理学观念都是赞许的,到晚年仍非常重视老师尹会一所赠《朱子小学》。华宝的这本《段玉裁年谱长编》超越前此的两种年谱即刘盼遂《段玉裁先生年谱》和罗继祖《段懋堂先生年谱》之处尚在于,他利用了新发现的《段氏家乘》及其他资料,辑录了《经韵楼集》与《补编》未收之书信、序跋、传记等大量材料,此皆大有助于考察谱主一生行实以至乾嘉时代之学术。诚如章太炎先生所云“前修未密,后出转精”,此《段玉裁年谱长编》将段学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有功于学术多矣。

我与华宝的交谊甚久。他是徐复先生、钱玄先生、吴金华先生诸名家的入室弟子,年轻时即以读书勤勉、善思著称。跨世纪之际,我在南大讲授音韵学课,听众除本校硕博士生外,校外渴于学习者匪尠,所以移在晚上授课。华宝其时任古籍出版社副编审,白昼编务繁忙,但他牺牲晚间休息与娱乐时间,无论寒暑风雨,皆奔来南大听课,整个学期从未缺一次课,其刻苦如斯,能不令我叹赞?近十载,时相过从,论学较频。华宝经始段玉裁著作的整理与汇编之事,他邀我撰写《六书音均表》叙录,并采纳鄙见,《段玉裁全书》同时收录《诗经小学》三十卷本和四卷本。二〇一四年春,《段玉裁年谱长编》初稿四十万字成,华宝携稿光临寒舍讨论并征序于我,交谈甚久,我十分钦佩他的见识、功力,对学术的拳拳之忱。二〇一五年八月,《段玉裁全书》隆重推出,华宝大有功焉,然原定同时出版之《段玉裁年谱长编》因故推迟。今兹又获睹华宝所示《长编》增补稿,已达六十余万字,可见他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可钦可敬。我与华宝多年交往论学,欣见其耽于古学不疲,成果累累,新作《段玉裁年谱长编》即将付梓,书此序为华宝贺。

尚赘言几句。

我实应感谢华宝学棣!华宝邀我为《段玉裁全书》之《六书音均表》写叙录,我当时婉言辞谢,因业师周祖谟先生为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的《六书音均表》写过“前言”,非常全面,且校勘数十条。业师王力先生《清代古音学》一书对段玉裁评价极高:“清代古韵之学到段玉裁已经登峰造极,……段玉裁在古韵学上,应该功居第一。”二师文章彪炳日月,愚陋如我岂敢赞一辞?但是华宝一再要求,我只得勉为其难。虽然从大学本科三年级我初读《六书音均表》始,五十多年来拜读多次,实未悟道。此次埋首研思,乃从语言学思想史视阈考察《六书音均表》的三十八“说”,寻绎其脉络,刔发其义理,拙文尊段玉裁为中国语言学思想家,此于中国语言学,应为第一篇,拙文为中外语言学界一直罔顾的“中国语言学思想史”这一分支学科填补了空白。

若非华宝,我岂能撰作《〈六书音均表〉叙录》,于中提出如许“思想”?

华宝继而要求我为他的《段玉裁年谱长编》作序,再次推辞未果。只得到图书馆研读或浏览了几十部《年谱》,拜读了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的《年谱及其做法》和来新夏《中国的年谱和家谱》,在研读与写作过程中忽然涌出“灵感”爆出“火花”:人有“年谱”,书何尝无“年谱”?人之生、老、病、死的编年纪事谓之“年谱”,书之孕、生、长、荣的编年纪事则可命名为“书谱”。《六书音均表》撰作过程历时九年,堪称千锤百炼,仅得五万二千三百二十五字。为更好地了解一代大师的不朽名著的酝酿、撰写、刻印、接受的过程,我发愤着成《〈六书音均表〉书谱》,得八千字。观此“书谱”可了解、体味先贤用心之专、历时之长、治学之勤、思想之邃、体系之密、文字之吝。此《〈六书音均表〉书谱》当为中国学术史上的第一部书谱。

若非华宝,世间焉得有第一部“书谱”的“创作”?

《〈六书音均表〉叙录》成文后,我意犹未已,仍殚精竭虑,继续畅发己见,撰作《新知:语言学思想家段玉裁及〈六书音均表〉书谱》(发表于《汉语学报》2015年第4期),文末云:“现郑重提出一个观点:以全球史观考察《六书音均表》与《论语言的起源》(按,J.G.赫尔德着,获普鲁士皇家科学院奖,出版于1772年)两部名著诞生的十八世纪,中国语言学在理论思维、思想建设,形成体系等方面处于世界的前列。”

若非华宝,焉能发此“振大汉之天声”(出自班固《封燕然山铭》)的“创见”?

孰谓作序“为人”?实亦“为己”也。

二〇一六年五月修改于金陵南秀村

An Outstanding Academic Book:The Preface to The Long Chronicle of Duan Yucai by Professor Wang Huabao

LU Guoyao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China)

The compilation of chronicles is conducted by taking people’s natural attributes as a benchmark, and by recording their words, their behavior, their thought, their process and their effect in their society in chronological order.In other words, the chronology is a chronicle of the individual in society.The Long Chronicle of Duan Yucai by Professor Wang Huabao is a high-quality work with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reflecting the theory of “evaluating the world 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author” in Mencius.This great book of over 600, 000 words evaluates Duan Yucai with su fficient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order to comment on the society and academy in the Qianlong and Jiaqing Reigns of the Qing Dynasty.And the comment on the society and academy contributes to a better evaluation of Duan Yucai.The Long Chronicle of Duan Yucai helps to push forward the study of Duan Yucai and it is also conducive to the academic circle.

long chronicle; Duan Yucai; The Long Chronicle of Duan Yucai; evaluating the world 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author; Wang Huabao

K825.5

A

1008-2794(2017)06-0068-04

2017-06-15

鲁国尧(1937—),男,江苏泰州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史。

猜你喜欢

华宝长编段玉裁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校订《古今韵会举要》探略
林华宝:踏破荆棘为“返回”
赵振铎先生学术年表长编
读《郭沫若年谱长编》的几点思考
略谈《郭沫若年谱长编》的价值及有待完善的地方
华宝山庄赏月橘
評述清代段玉裁古音學研究
华宝添益:4年为客户赚取91亿利润
《段玉裁传》阅读训练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一曰”训诂内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