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质量》同课异构中反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7-03-28梁丽

新课程·中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同课异构有效课堂反思

梁丽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黄陵街道初级中学校)

摘 要:以我区“名师培养对象汇报展示课”活动中的同课异构课堂为实例,对四位教师《质量》的教学进行阐释探讨,以期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同课异构;反思;有效课堂

“同课异构”是指同一课程,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经验、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不同的设計,在不同教学班级进行的教学系列活动。它体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给人以更多的思考和感悟。本人有幸参加了我区举行的“名师培养对象汇报展示课”同课异构活动,所有名师培养对象分别给大家展示了人教版第六章第一节《质量》这一节的真实课堂。在此,本人从欣赏的角度出发,反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把握好课堂主轨迹

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关注学生学习情况的动态变化,以保证引导分析的思路尽可能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保持高度一致,灵活地驾驭课堂,使我们的教学行为有效。

镜头1:S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在估测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时,由于缺乏生活经验,生活经历单调,生活积累薄弱,出现了没有预料到的小插曲:有个学生估测一颗鸡蛋的质量为2斤且不少同学表示很认同(不过物理考试时更多的是考查一颗鸡蛋的质量为50g)。S老师马上在黑板上板书给予引导纠正:先是问学生千克和公斤的转换关系,然后是公斤和斤的转换关系,最后问买1斤鸡蛋有几颗。三个问题就把这个预料之外的认知误区解决了,而且能从课堂生成过渡到考试内容。

镜头2:Y老师的课堂上,本来预设的是要把质量的单位除了国际单位千克,常用单位吨、克、毫克要让学生掌握外,还计划把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斤,也让学生了解一下。前面都顺顺利利,当Y老师问到一斤等于多少两时,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道:“半斤等于八两。”且解释生活中不是有个成语半斤八两嘛。这个老师又重复了一下:“半斤等于八两?”眼神环顾四周没有发现期待中的声音,稍作停留后学生在下面吵吵嚷嚷地讨论半斤与八两的关系,最终Y老师只能是勉强把前面说过的单位无目的地重复了一下,最终给出学生一斤等于十两的结论。

思考:当学生认知有误时,不管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教师都应该给予纠正。Y老师这样的处理不是不可以,但是太浪费时间且无效。考虑到这个知识不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全可以通过将这个内容布置成课下作业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或者是向家长求助等多种途径解决。这样就不用在课堂上纠缠,浪费了时间,导致其他教学任务完不成。

同样出现了没有预料到的认知冲突,S老师通这三个问题不到一分钟就解决了,而Y老师和学生纠缠了五分钟不止,而且这个知识不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以,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表情,倾听学生的声音,从中寻求出学生的疑惑点,对症下药,把握好课堂的进行方向,而不是让学生带着自己偏离了课堂的主轨迹。当然,这种随机应变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拥有的,需要我们平时下功夫积累,做个有心人。

二、教学内容要与生活紧密结合,体现社会性

镜头3:课堂从平时吃的普通蛋糕和生日蛋糕配料表开始,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质量。然后是质量这一物理量的符号及单位符号一一亮明。出示电子秤,分别称了一瓶水和相同的冻了冰的一瓶水,面包揉捏形状变化后,电子秤称量后前后示数不变,而且面包出厂(河北的)时铭牌标的质量和测的结果相同得出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随状态、形状、位置的改变而改变。从生活转向实验室,物理实验室使用托盘天平称质量,图片对照实物找到各个结构并说说其作用。紧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怎么调平衡、怎么使用、如何读数。粗略知道怎么使用后先称一颗鸡蛋、一次性纸杯的质量,通过这一步感知身边物体的质量。然后进入本节课的高潮,依据配料表称取合适的配料,自己做蛋糕。学生动手能力被激发,个个动手称白糖、面粉、牛奶、食用油等。课后教师还专门给学生烤好蛋糕。学生在做中学,在吃中回味今天的内容,回味天平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思考:平常的一节常规实验课,变成了一节动手实践课——为蛋糕准备配料,最后品尝到自己亲手做出的蛋糕。整节课都是生活情景的再现,从这些生活场景中提炼出本节课的知识点——质量和质量的属性。最后通过多次称配料中不同的原材料,使学生对天平的使用由生疏到熟练,有的学生甚至想到了测量密度时才考虑的误差问题。这样的课堂怎么会让学生厌倦?这样的课堂怎么会不高效?

三、优化教学手段,营造创新氛围

镜头4:F老师的这节课大致有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从两千五百年前中国和埃及分别制造的两张图片入手,让学生观察两张图片结构有什么特点,猜猜它的用途:两边分别放上一杯水和一桶水、一个铁钉和一捆钢材,得出该装置的用途,并比轻重、比重量(看装置是否偏转),接着提问为什么重量有差异,从而引出质量这一物理量,水到渠成地解决了质量的含义、符号等。通过观察图片,突破了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把铁钉、弯曲的铁钉放上去,发现不偏转,学生得出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没有变)、状态(两边分别放一瓶水和装着等量冰的一瓶水,不偏转,说明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没变)无关。一个陀螺从地球被带到月球质量不变,还补充了月球上失重但质量不变。第二环节,还是这两个装置随历史的长河发展了一千年,在以前的基础上中国制造加了些铜环,埃及制造是加了石器,在以前的基础上能将测量数量化,但是中国和埃及的标准不一样,为了方便统一标准,解决了质量的单位。为了方便携带,将这些铜环、石器放入盒子,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砝码盒子,而且砝码的配备和人民币一样。紧接着用铁架台和木棒制作了简易天平构造,为了能调平衡引入平衡螺母,器材变为铁架台和杠杆。让学生上前来调平衡,在大家认为几乎平衡时,提问:怎么精确判断是否平衡?先是在尺子上竖直立根笔(指针),判断笔是否竖直,再引入分度盘(解决了怎么判断平衡)。称量时物体放一边,一般右手灵活方便,所以左边放物体右边放砝码(解决了左物右码的问题)。当放入后砝码重了,去掉小的砝码后物体重了,这时该引入标尺和游码,天平制作基本完成。学生对天平的名称及其作用和使用方法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第三环节,应用天平称量固体(鸡蛋),思考一斤鸡蛋有几个和液体的质量(杯中水的质量)。最后介绍了天平的发展历程:等臂——不等臂——弹簧——电子。从天平的发展过程说明创新无止境,努力无止境。

思考:这节课带给我的震撼很大。一节普通的实验课居然能从两千五百年前的图片入手,而且两张图片把整节课串起来。利用这两张图片的过渡竟然可以一步一步衍变成实验室的托盘天平,把天平的构造和使用通过设置一个一个障碍,让学生通过思维碰撞、动手尝试等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面对新课程,不少教师不是缺少先进的理念,而是缺少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和机智。如何理解新课标、把握新教材、实施新教法,仅靠个人是不行的。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博采众长,显著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使每一位教师可以在本学科组内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为新课程改革下的物理高效课堂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孙传永.同课异构促使教师高效发展[J].基础教育研究,2012(23).

[2]李梅.“同课异构”课例研修活动管窥[J].教育导刊,2013(12).

编辑 郑晓燕

猜你喜欢

同课异构有效课堂反思
高校英语教学中有效课堂评价策略的建构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