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诵诗文·品诗意·悟诗情
——浅谈小学诗歌教学

2017-03-24郭家华

教育家 2017年7期
关键词:诗境诗情诗文

文|郭家华

诵诗文·品诗意·悟诗情
——浅谈小学诗歌教学

文|郭家华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的经典华章是汉语言文字和文学的典范,蕴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更重要的是还能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孩子幼小的心田,让孩子生命成长的根深植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

熟读吟诵,走进诗境

熟读吟诵是将学生引领进诗歌大门的关键一步。读诗是需要感情投入的,读的过程就是“品”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再现作者心理活动的过程,是接近作者主观世界的过程。用心去读,才能走进诗境。由于诗歌具有音乐美、韵律美,讲究节奏和韵律,因此读诗比读一般的文章要求更高,在学生刚开始学诗的时候就要作好正确的引导。

用范读调动学生情绪,把握作者感情基调教师应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可以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使他们感到学习诗歌是一种美的享受。有感情地范读能把学生带入诗的境界,使学生感受到诗词带来的美感,是准确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引领学生在诵读中进入意境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朱熹告诉我们诵读的要领是“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诗歌是讲究节奏和韵律的,如喜悦之情表现为明快轻松之节奏,昂扬之情表现为急促有力之节奏,悲凉之情表现为低沉缓慢之节奏。教师按照这些方法指导学生诵读,就能帮助他们走进诗境,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口眼并用,把握诗文

优秀的诗文意境深邃,语言精美,声韵和谐,只要按照诗文偃仰起伏,做到口眼并用,心到口到,把握诗文基调,就不仅能学到知识,掌握作品的艺术技巧,还能融作品的精神于自己眼前和心中,让人进入到一种可闻、可见、可感的意境里去。

如诵读时引导学生把心放进诗句中去,让诗歌中的字字句句仿佛出自于自己之口,让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仿佛出自于自己的心,这样,学生就和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就能身临其境地去体会陆游的爱国之心,去感受曹操的豪情壮志,去领会李清照的绵绵相思……

品味开掘,感悟诗情

有了兴趣,才能喜欢诗,学会了读诗才能真正地品诗。诗歌教学的更高一层要求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品味开掘,感悟诗情。

引导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反复品味,体验情感品味就是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进入作品的特定情境、特定角色之中,去感受生活,体验情感。如同品茗、品酒一样,亲口品尝,亲身感受,设身处地,推己及人,举一反三,挖掘、把握作品形象的深刻意蕴。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几句诗仿佛把读者带入了夏天的晚上,一片清辉洒在地上,伴随着凉爽的清风,正让人觉得惬意之时,突然,喜鹊的扑枝声打破了夜的宁静,却又惹得惊醒的蝉鸣叫起来,当然,青蛙更不甘落后,也一展歌喉,叫声连成一片。眼前的这一幅图景,加上作者丰富的想象,实在令人沉醉。

引导学生开掘领悟,创造新境诵读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意境,开掘领悟则是品读过程的进一步提升。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时,诗人这种别具一格的写冬天雪景的方法,让学生一下子想到了春天时节百花盛开,阳光明媚,洁白的梨花压满枝头的景象,自然理解就容易多了。同样,读“草色遥看近却无”时,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自然勾起了自己生活的经历与体验,意境自然就呈现在自己的脑海中。其实,品的过程就是体验美的过程,也是提高审美情趣的过程。

春夜喜雨,润物无声。教师要引导孩子们漫步于经典诗歌长廊,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并于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文学品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章源小学)

猜你喜欢

诗境诗情诗文
佘景峰
诗境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那些诗情,那些画意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冬至一阳生 塞上畅诗情
诗情
以学定教,让诗歌教学“得言、得意、得法”
例谈诗歌美的三个方面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