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美教育”:培养学生明礼善仁的美德

2017-03-24文|沫

教育家 2017年7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品德教育人格

文|沫 林

“最美教育”:培养学生明礼善仁的美德

文|沫 林

学以明德,“最美教育”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高尚的人格、美好的操守、坚定的信念、渊博的知识,都不是天生的,任何一种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产生、形成都有其历史、经济、思想基础,都是以相应的理论为基石的,是一种过程的积累,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果。学能使人明理,学能使人识道,学能使人高尚,通过深入的学习明事理,辨是非,知得失,识廉耻。有了某种道德认识,还需要炽热的道德情感,需要有一种对善的执着追求,在实践中形成稳固的道德情感。

“最美教育”要教会学生讲究“诚信”。诚信一直是支撑华夏民族的道德脊梁。孟子说过:“诚者,天之道也。”而“信”也同样被古代作为为人处事最基本的准则。“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是孔子为我们留下的名言。而社会文明进步的今天,“诚信”更应该成为每个公民所认同的道德规范。“最美教育”还要教会学生“自省自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与别人发生矛盾时,首先是寻找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坚持“过而改之,不为过也”的态度,培养改过自新的积极心态。“最美教育”还要教会学生自强不息,就是勇于进取,自强不息,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态度。要想有所作为,一定要忍常人不能忍的艰难困苦,磨炼战胜困难的意志品德,这是实现理想的保证。

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德育渗透要从教材实际出发,紧扣教材,把握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将品德教育自然而然地渗透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思想品德课、班会、周会、综合实践课等课程都是向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和人的道德行为的学习,受到优秀道德品质的熏陶,使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逐渐统一起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语文课富于形象性,具有感染力,在进行听说读写等基本训练的同时,还可以结合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日常行为教育等。体育课通过课堂教学、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比赛等进行集体主义、团结协作教育。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需不断渗透。

学生品德教育要抓“小”,并要抓“实”。“小”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格素质应从娃娃抓起,从小处着手。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德育要从学生的日常一点一滴、一言一行抓起,“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逐步培养学生懂礼貌、讲团结、乐于助人、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全学生的人格。“实”首先要明确教与做的一致,把健康人格的培养落实在行动上。从学生能接触到的,易于理解的事物入手,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其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能用正确的思想判断真、善、美,假、丑、恶,形成初步的道德评价能力,并能在行动中体现出来。

身教重于言教,为人师表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特征。在教学中,为建立好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学识教人,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人格教人;不仅通过语言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培养人格。教师的语言是有声的行动,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前者使学生信服,后者使学生佩服。教师要以文明高尚的言谈举止,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和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等为学生做出表率,树立仿效的榜样。教师处处都能以身作则,时刻都能注意自身形象和表率作用,学生一定能受到感染,进而达到品德教育目的。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这种“无声的教育”就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最美教育”愿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用一生去诠释、践行,修身自省,立德自持,带领学生走向更远。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附属学校)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品德教育人格
通过家园共育提升幼儿品德教育有效性的探索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远和近
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分类指导探究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