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上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2017-03-21周瑞琴

关键词:语文味诵读品味

周瑞琴

【摘要】语文课要有语文味。王崧舟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靜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写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作为语文教师想上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首先要能正确深刻地解读文本,在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的基础上,再通过成功的朗读和美读指导,对文本语言的赏析品味、反复咀嚼,才能创造出真正有“语文味”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语文味 诵读 品味 文本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170-01

朱光潜先生曾说在美学方面要“慢慢走,欣赏啊!”语文教学,是否也应该如此?是的,品读文本时就应该怀着从容的心态,美美地读,慢慢地品,细细地咀嚼,以达到王尚文先生所说的境界——“倾听到文本发出的细微的声音”。为了倾听到这细微的声音,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必须有深厚的品读功力,要花时间、动脑筋去读,要把理解、分析、品评、鉴赏的眼光深入课文的深处,细细地咀嚼,深入地钻研每一篇课文,把词语读厚、读实、读活,从而读出词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发现其深刻奇美之处,能品得细、品得深、品得美、品得奇。做到这些,语文教学才能深入浅出,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一、深入解读文本,挖掘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要遵循语文学习规律,体现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文本是语文教学之本,语文学习就是借助一篇篇课文来增长知识、培养语感、发展智力的。因此,能否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融入文本、与语言亲密接触、与作者心心相印,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

语文教师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吃透文本,“把教材读薄,把文本读厚”。细微之处,精妙之处,学生可能觉察不出,这就需要借助教师的学识慧眼引领学生赏析探究。为此,教师必须有深厚的品读功力,要花时间、动脑筋去研读文本,把思维深入到文本的深处,把握作者的思路脉络,揣摩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力求抓住文本的本质、精髓。如教学《再别康桥》一文,不深入了解徐志摩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不深入研读文本的语言、意象,就不能与作者的复杂情感产生共鸣,不能深入体会诗人那淡淡的离别之恋之愁之哀。再如,教学《老王》一课,如果不了解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背景,不了解杨绛、钱钟书夫妇的悲惨遭遇,是不可能准确理解作者对老王的愧疚之情的。由此可见,教师能否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是语文课堂能否散发语文味的关键。

二、重视并有效地指导、训练诵读,营造语文味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书声!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仰慕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久而久之就能形成对美的言语的鉴赏能力。因此,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就特别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和训练。这篇童话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人物的语言及心理活动。人物的心理和语言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课堂上,我重点对描写皇帝心理与语言的语段进行了朗读指导。例如,“我倒很想知道,他们衣料究竟织怎样了”皇帝想,不过当他想起凡是愚蠢的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料的时候,他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他相信他自己是无须害怕的,虽然如此,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这一节,我先让学生讨论:这一段写出了皇帝怎样的心理?在讨论中学生明白了:皇帝想要去看新装,但想到凡是不称职或愚蠢的不可救药的人就看不见新装时,又有些犹豫。这是一种一波三折,复杂矛盾的心理。怎样才能够读出皇帝一波三折的心里变化呢?通过讨论,把几个表现矛盾心理的词句重读(“的确不大自然”、“他相信”、“无须害怕”、“仍然觉得”),整段语速稍缓,声音放低(因为皇帝不想让别人知道他的想法)。让学生反复诵读,我也不厌其烦的地指导、范读,学生被我的投入深深地感染了,朗读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于是,课堂上洋溢着琅琅的读书声,皇帝复杂矛盾的心理被学生演绎得淋漓尽致。

三、咬文嚼字品语言,享受语文味

“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品味语言、咬文嚼字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语文课就是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反复咀嚼、深入品味,从而感悟语言丰富的表现力,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能自如地驾驭语言文字,有效地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文本特点,对文本中的重点字、词、句、段,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比一比等“咬文嚼字”的方法,让学生在品味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把握文本的思想感情。在教学《台阶》一课时,我让学生采用对比的的手法品读了两个句子中的关键词。一句是“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着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另一句是“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前句中的“挑”字和后句中的“埋”字,用的特别好,一定要品出深意。“挑“字写出了父亲造台阶时,有目标、有奔头,浑身充满了激情和力量,连头发也充满了动感与活力,连头发也在与父亲并肩作战。“埋”字写出了台阶造好后,父亲怅然若失,将头深深地埋在膝盖里。由此可看出,父亲的目标实现之后,他的生活一下子失去了方向感,整个人处在无所适从,精神颓废的状态。头发是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挑”是希望,“埋”是失落。经过这番深入细致的品味,文章主旨就更容易理解了。再如在教学《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时,运用“咬文嚼字”的品析方法也取得了较高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一句中“天河”为什么是“浅浅的”,而不是“深深的”?联系“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两句诗,通过品读,比较“浅浅的”、“深深的”两个词语,学生明白了“浅浅的”是为“牛郎骑着牛儿去会织女”做铺垫,这是作者的一种想象,充分体现了诗歌的浪漫主义手法。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去读,去悉心品味,通过细嚼慢品,走入文本的深处,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从而创造出真正有“语文味”的有效课堂,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品味出语言的情感,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猜你喜欢

语文味诵读品味
品味桂峰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品味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