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探究课堂中图像教学策略

2017-03-18卢勇刘庆功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图像教学课堂改革自主探究

卢勇++++++刘庆功

【摘 要】图像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前提下,教师要同时完成地理图像教学成为一大难题。文章从学案引导、实验疏导介绍地理探究课堂中的图像教学。

【关键词】课堂改革;自主探究;图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6-0069-02

地表事物纷繁复杂,若只用文字来描述不能准确、直观地表述,而图像则可让人一目了然,并且通过不同地域事物对照,可以找出其中的异同和规律。另一方面,七、八年级《地理》教材中有地图172幅,示意图130幅,景观图166幅,统计图55幅,共523幅。可见图像教学在初中地理中的重要性。在以生为主、以师为辅的地理探究课堂中,地理图像的教学成为一大难题。

一、学案引导,抓关键层层引导

地理学案是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其实质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方法的一种重要媒介与抓手,它是教师站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的角度对教学内容思考的文字表现,具有导阅读、导任务、导学法、导思维的作用。在利用学案进行图像教学时,我们应该抓住图像的关键层层递进引导,破解难题。

例如“经线和经度”的探究学习中,教材设计了两幅图:“经线和经度”“东西半球的划分”。新课程标准对此节内容的要求表述很简单,“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经度的划分”。但在教学中我们知道本节有三大重难点:经线的基本特征;经度的变化规律及东西经的辨别;东西半球的划分。为了突破这些难题,我们可以借助学案“内容上基础性和拓展性相结合、方式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与学法指导相结合”的特点,层层推进,化难为易。为此设计如下的学案内容,并在课堂上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阅读教材第7页“经线和经度”及“图1.9经线和经度”探讨并完成下列问题:

1. 经线的定义:______。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经线的形状是______;经线指示的方向______;在地球表面可以画出______条经线。

2. 在“图1.9经线和经度”中用红笔描出0°和180°经线,并仔细观察:在0°经线东面是______经,并向东逐渐 ______;西面是______经,并向西逐渐______。180°经线东面是______经,并向东逐渐______ ;西面是______经,并向西逐渐______。并请总结如何判读东、西经。

3. 观察“图1.9经线和经度”中标注可知:经度的度数范围是______;东经的书写是___+___,西经的书写是___+___。

4. 完成教材第8页“活动2”,后观察“1.11东西半球的划分”可知:20°W的东部是___半球,西部是___半球;160°E的东部是___半球,西部是___半球。请选择东半球的范围是( ),西半球的范围是( )。

A、20°W 向东至160°E

B、20°W 向西至160°E

C、0°经线向东至180°经线

D、0°经线向西至180°经线

5. 在“图1.9经线和经度”中用红笔描出20°W经线与160°E经线,并说出图中各条经线所处的半球位置。总结判别东西半球的方法。

在学案引导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读图:一描二读三分析,由浅入深逐步发展读图的各项技巧。描,要根据图的标题,先在图中描出关键的信息,可以迅速把握主次,抓住问题的关键。读,利用学案,让学生知道在图中找出“在哪里”“是什么”“怎么样”。这样有步骤地看图,学生就能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和发展读图技巧。分析,能通过学案引导加上教师的点拨,归纳出所需的地理规律,如上面的“经度变化规律”“东西半球判别方法”等。

学案引导的图像教学,是把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运用实际的一种体现。但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握图片所要的地理现象和规律,再结合读图的方法,最后利用学案逐步引导探索地理规律。

二、实验疏导,重体验化难为易

地球上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分布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征,还有一些实际存在且很抽象,难以用语言进行描述的地理事物、现象,教材为凸显这些地理事物和现象,就以圖像加上简要的文字来说明。这些地理事物和现象,学生难以进行广泛的观察和亲身体验,而这些抽象的地理现象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就形成了学生学习上的难点。地理实验教学,以其独特的手段和方法展示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形成、分布、发展与变化,变静态的地理事物为动态的,变抽象的地理规律为形象的,不仅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障碍,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等高线地形图”,教材中出现了两幅图:“图1.35等高线示意”,“图1.36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两幅图占了教材篇幅的一半,且出现了彩色的山体图、等高线图、山体不同部位的分解图。教材是想尽可能地把直观的实物图和抽象的等高线图结合起来,易于学生理解。可实际是大部分学生缺乏体验,很难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对等高线的判读成为学习的一个难点。此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小实验——橡皮泥制作四方山的模型。不仅破解了这一学习难点,同时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发展了学生的学科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可谓一举多得。

实验目的:

(1)认识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征。

(2)学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实验材料:橡皮泥、白纸、直尺、小刀、铅笔、水彩笔、竹签

实验步骤:

(1)将橡皮泥做成类似于四棱锥状的山体。(四方山,根据不同的倾斜度可以展示出山峰、山脊、陡崖、陡坡、缓坡等部位,并且制作简单,节约时间)

(2)用两竹签从山峰的顶部穿孔至底部。

(3)将山体模型放于桌面上,用尺量出山体的“海拔”,选取合适的等高距,按照等高距在山体模型上,用水彩笔描绘出等高线,再沿等高线用小刀对山体进行水平切割。

(4)将切割好的模型,从最底层开始,分层放到白纸上,用铅笔沿橡皮泥轮廓绘制出等高线,标注相应的高度,绘制完成后,将其取走,对上一层进行绘制。每次绘等高线时,孔要对齐,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等高线绘制完成。

实验完成后,学生根据自己实验所得再来学习教材的图片,彩色图、等高线图、山体部位分解图都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能很快地理解各山体部位等高线的特征,对于实验中没有出现的山谷也能推导出其特征。

利用实验课来进行图像教学,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做中学”理论的实际运用。实验课的类型多种多样,有制作类、演示类、观测类、考察类等,不同的实验类型适合不同的图像教学,如:制作类——地球仪、地图等,演示类——地球自转、公转等,观测类——气温和降水等,考察类——水资源、土地资源等。但并不是所有的图像教学都可以利用实验教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考虑哪些图像教学需要实验来辅助学习,并且该用何种实验类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探究各种地理现象,否则会得不偿失。

图像教学是地理教学重中之重,对于探究课堂中的图像教学,还有待于大家去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 蔡广征.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地理图像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5.

[2] 谷昕茂.高中地理教学实验教学实施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5.

[3] 吴雪.导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4.

(编辑:赵 悦)

猜你喜欢

图像教学课堂改革自主探究
浅析高中地理课程的图像教学
浅议培养小学生在语文课堂的想象力
浅析图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图像教学探析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
高中物理图像教学的困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