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研课程化促进“循环—差异”教学

2017-03-10成瓦标陈汝风

江苏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课堂质量教研活动教师发展

成瓦标+陈汝风

【摘 要】为了促进课程改革,建设高效课堂,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实验中学推行“循环—差异”教学模式规范教研活动流程。由探究主题确定目标、根据设计方案组织实施,进而评价操作过程,使教研活动课程化。这种模式能有效提升课堂质量,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研活动;课堂质量;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2-0053-02

【作者简介】1.成瓦标,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实验中学(江苏淮安,223001)校长,高级教师;2.陈汝风,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实验中学(江苏淮安,223001)校长助理兼教务主任,高级教师。

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广“循环—差异”教学模式,全区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淮安市楚州实验中学作为“循环—差异”教学模式试点学校之一,扎实开展教研活动课程化,让“循环—差异”教学落地生根,破茧成蝶,引领全校课程改革和高效课堂建设向纵深推进。

一、规范教研活动流程,促进教研活动课程化

1.调查研究,事先探究出教研活动主题,充分提高教师对“循环—差异”教学模式的认识和理解。

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要被教师理解、接纳和运用,离不开对教师的培训。教研活动课程化首先要设计好对教师的培训问题,全面客观地了解教师实际需求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問题,并在分析和综合这些需求或问题的基础上,提炼整理,形成有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教研活动主题。依据“循环—差异”教学的要求,我们在汇总师生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好教研活动主题:如何整体把握“循环—差异”教学模式的内涵、目标定向环节的有效操作、个体自学环节的有效行为、同伴互导环节的有效引导、练习检测环节的有效评价、教师解难环节的有效设计、补充学习环节的有效要求等。通过有主题的研讨活动,促进了广大教师对“循环—差异”教学模式的认识和理解。

2.完成设计,针对主题确立可行目标,充分体现教研活动课程化的特点和要求。

课程的特点就是依据目标而实施教学过程,当目标确定之后,再进行研修活动设计,也就是课程设计。我们把研修活动的主题根据其内容分成课案研讨性模块,课堂反思性模块等。课案研讨性模块的目标主要是指通过对每个课案的研讨,统一学习目标的内容、表述和达成方案,统一教学案的设计内容和结构安排,统一检测题的设计和分层要求,统一教学方法及意外应急处理预案等;课堂反思模块的目标主要是指通过对每节课教学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反思失误,相互取长补短,研讨补救方案和完善教学案内容等。

3.组织实施,依据可行目标设计方案,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尤其是教材资源。

依据主题和目标,设计出具体的教研活动方案,即教研活动的课程化不仅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还要有清晰的操作思路和过程。操作方案思考得越充分、设计得越清晰,教研活动课程化的效果就越显著。我校制定了备课组每周半日研讨,每月教研组集中研讨的活动制度。学校制定了二次备课制度,要求各备课组、教研组对全区统一的循环差异教学案依据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进行增删修改和完善创新。此外,学校还要求各备课组、教研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夯实基础,以教材为主体,适当拓展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

4.发现实践,进行评价梳理操作过程,充分推动“循环—差异”教学模式不断完善。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及实施完毕后,还应有课程评价的跟进。评价是为了促进和完善,我校非常重视评价体系的构建和作用。我们建立了四级评价体系即学校评价、学科组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体系。学校成立教学工作督导组,对各学科组执行研讨活动制度、二次备课制度等进行督查评价,及时通报并提出整改建议。

通过对教研活动课程化的规范,我校广大教师教研活动的热情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教师们喜欢课程化教研活动,认为培训目的性强,培训内容有系统,研究探讨有突破,让他们受益匪浅。

二、实施教研活动课程化,谋求“循环—差异”教学新作为

1.实施教研活动课程化,使教师深刻理解和掌握“循环—差异”教学的理念和内容。

教研活动的课程化,规范和强化了我们的教研活动,约束了教师们的教研行为,使得我们在推行新的教学模式中有了制度一样的保证。如果没有明确的活动主题规范教师的上课评课,没有清楚的教研目标引导教师的教研方向,没有系统的问题提出、问题研讨、问题解决引导教师的教研前进,“循环—差异”教学模式的实施就会像以前我们学过用过的教学模式一样,学一学,用一用,丢一丢。通过教研活动的课程化,“循环—差异”教学模式运用中出现的一个个难题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我们通过不同规模的培训切实掌握了模式的基本理论,通过目标清楚、主题明确、过程完整、问题蝉联、连续不断、循序渐进的教研活动熟练掌握了模式的课堂运用。严格的课程化教研活动,使得我们广大教师较快地掌握了“循环—差异”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并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比较熟练地运用。

2.实施教研活动课程化,解决了“循环—差异”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各种疑难问题。

通过课程化的教研活动,我们在“循环—差异”教学模式运用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尤其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个环节学生通过互助活动把握学习内容,并为下面接受教师解难做好必要的准备,把握不好就直接导致课堂的低效甚至无效。为此,我们要求各教研组会同各备课组制订分年级、分阶段教研目标,并围绕目标明确若干活动主题。如语文教研组制订了七、八、九三个年级的教研目标:建立合作小组,制定行为规则,组织学习讨论,落实合作成果,准备小组展示等。三个年级根据各自特点又明确了不同的活动主题。在各备课组的努力下,这些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研目标和活动主题都得到较好地实现,而这个实现都经过了个人思考、组内研讨、课堂实践、改进提高等完整有序的过程。语文教研组正是经过教研活动这种课程化的过程,较好地把握了“循环—差异”教学模式中这个十分重要又比较难以实施的环节,为整个“循环—差异”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3.实施教研活动课程化,激发了广大教师教学研究的潜力,促进了自身专业发展。

以教研活动课程化为抓手,通过不断学习、持续活动、充分研讨、反复磨课,教师们不仅能够熟练运用“循环—差异”教学模式,而且还有部分不少教师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理解。学校号召教师将自己的思考和收获在实践的基础上升华为理论,广大教师认真撰写论文或教学心得,很多青年教师纷纷走出校园,积极参加省市区级各类赛课活动,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教研活动课程化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教研品质提升的需要。教研活动课程化让“循环—差异”教学破茧成蝶,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和投身教研教学活动的热情,让我们开展教研活动有了新的抓手,对“循环—差异”教学模式有了深刻的认识,并有效指导我们进行实践研究和课堂教学,为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Ysc01\d\江苏教育\2017年\2017管理\01\KT1.TIF>

猜你喜欢

课堂质量教研活动教师发展
教师发展自律动力问题探讨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专题研究:为教研活动打开另一扇窗
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中职数学教学课堂质量
论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