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地合作策略探析

2017-03-09丁波袁永久郗婷婷李立春

北方经贸 2017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供给侧改革

丁波 袁永久 郗婷婷 李立春

摘要:校地合作办学模式是应用型科院校面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对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校地合作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经济新常态下,要依靠“校地合作”办学模式,走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之路,改革专业建设,提高校地合作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大校地合作力度。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校地合作;应用型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1-0141-02

一、引言

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这里蕴含着深刻的内涵,不但极大地丰富了校地合作工作的内容,而且为校地合作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教育本身就是供给侧,教育是人才的供给,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环境的打造,以及能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也同样是供给侧的问题。在过去,校地合作模式培养人才过多地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却忽视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偏离了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阵营的重要宗旨。虽然校地合作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对地方经济的建设起到推动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地方对人才需求量的限制和大学生培养质量认同度的影响,难免会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会出现部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由此可见,地方对人才需求的保有量、认同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地合作的进程。下面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校地合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针对校地合作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应用型本科院开展校地合作的背景

校地合作主要是相同地理位置、相关区域范围内的学校与地方政府等部门的合作。校地合作不仅是新的办学模式,也是新的教育理念,通过协调学校、地方政府、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为自身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校地合作模式衍生背景主要來源于高校服务社会这一理念。高校服务社会的理念,最初在美国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高校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是伴随着地方高校的面世而萌芽的。美国的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在20世纪初,提出了大学教育应当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这一全新理念,创建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随着全球经济下滑,用人单位需求人才锐减,就业压力逐年增大,高校的毕业生重理论,轻实践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新的办学模式一校地合作孕育而生。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地合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应用型本科教育通过校地合作模式进行工学结合方式教育,即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从校地合作在我国发展的实践状况来看,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很多方面依然存在问题,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校地合作机制。

(一)校地合作参与和支持力度不足

不少应用型院校受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不能接受新的校地合作办学模式。传统的培养模式,注重校内管理,缺乏校外合作,不能积极与地方用人单位建立合作,不能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与未来发展方向,不能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导向。传统办学理念制约着学校与社会需求建立合作关系,增加了学科建设的盲目性。在办学理念中,常把对社会、对市场的需求服务等同于为社会培养人才。缺乏细分需求培养,不能准确的引导学校在服务社会和市场的过程中把握社会的发展需求,阻碍了学校的办学步伐。用人单位对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还不够认可,对校地合作的态度比较冷漠。政府的主动协调参与程度有待提高,不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不能建立校地合作的激励机制。

(二)传统专业建设阻碍校地合作的发展

目前,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不能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导向,仍旧保留传统的专业建设模式。即,“大而全”、缺乏优势,缺少个性。常常出现专业建设结构不够合理、培养模式单一,专业重复建设,培养方案脱离实际需求等问题。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不顾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不顾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专业建设上出现“大而全”的跟风现象,在人才培养方向及学科建设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这些无形中都成为校地合作顺利开展的阻碍因素。

(三)校地合作成果转化能力薄弱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整体实力与研究型大学相比缺乏竞争力,存在科研活动参与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尽管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有充足的师资实力、足够的设施条件提供社会服务,但用人单位往往缺乏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学生的认同度而舍近求远,把自己的需求指向了区域外的重点高校。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校地合作的进程。

四、供给侧背景下校地合作的策略

2016年“两会”上“供给侧”一词成为热点。“教育供给侧改革”是从教育需求的源头出发,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主要在供给侧。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地合作也是学校供给与地方需求的链式合作,在提升培养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减少招生量,对地方减少无效和低端的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的供给,达到良性的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结合供给侧教育体系改革实施校地合作策略。

(一)积极改革专业建设,提高大学生质量

校地合作的供给侧改革,要在市场需求的框架下,从“需求端”和“供给侧”两端深化专业建设改革,把专业建设和结构优化作为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改革基础和重点,关键是要将人才供给与专业建设紧密绑定,真正实现以社会需求为宗旨,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紧跟时代步伐,做好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地合作工作,努力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有效解决就业难、招工难的两难问题。

目前,学生专业和社会需求脱节也是校地合作的瓶颈问题。学校为了顺应校地合作发展需求,要积极进行专业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做到学校的专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方向从源头对接。适当控制招生数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优化结构,迎合社会经济的需求。

(二)加强校地合作参与和支持力度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服务越来越得到重视,与地方经济的相互融合、相互链接、相互促进达到空前的程度。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与经济的高度融合互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地合作改革,首先要转变轻视校地合作的思想观念,确立教育服务经济发展需求的观念,树立服务地方用人单位需求的理念,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主动服务机制、树立全方位服务的意识,积极参与到地区经济建设中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做好人才需求预测,尽力让专业建设符合社会用人需求,引人多方面的社会资金充实人才培养资金的投入。加强与地方的联系,搞好学校与地方企业合作,进行合作科研、合作办学。学校与地方企业合作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在合作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困难,仅靠高校或地方企业还远远不能完全解决,还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需要地方政府从全局、整体的角度,建立相应制度,保障校地合作的顺利开展。

(三)提高校地合作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地合作应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所需的科技创新力量,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在政府的支持参与下,学校与地方企业共同建立合作研究平台,积极参与科技攻关和项目研发等各类科研课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地方企业与地方经济共同发展。在校地合作工作实践中,地方政府应通过政策倾斜、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形式促进校地合作的开展。并主动带头参与到多种形式的校地合作中去,为校地合作的顺利开展建立鼓励机制和出台相应政策。在科研成果转化上,参与重大的决策问题的解决。地方科研部门和高校应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向与企业需求建立研发课题,以“引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开展双边合作,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五、结语

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高校的办学模式能否真正融入社会并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衡量办学是否取得成功的显著标志。应用型本科院校全面深化供给侧教育体制改革,注重培养人才的质量,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用人单位的认同度,积极组织实施校地合作,推进自身的办学定位,明确自身培养人才的方向,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校地合作应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平台上,理论结合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整合校内外优势,踊跃的进行校地合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地合作的優势,不断提升地方高校教育水平和质量,办让人民满意的应用型本科大学,为地方人才需求提供保障,走出一条工学结合、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新型校地合作办学之路。

[责任编辑:高治平]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院校供给侧改革
微课和慕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浅析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