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学校教育如何传承发展民族文化

2017-02-23杨道珍

西部论丛 2017年10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民族文化途径

杨道珍

摘 要:教育人类学家认为,“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机制,正是在教育的作用下,文化才得以产生、保存和积淀,得以弘扬、创新和发展。”[1]学校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最主要途径,那么,学校教育如何传承发展民族文化,值得我们去探讨。

关键词:民族文化 学校教育 途径

乌拉嘎鄂伦春民族学校坚持民族文化传承和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六哨乡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可以作为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典范,并可作为我们接下来探讨传承的蓝本。当然,民族文化只关注传承是不够的,学校教育应将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并重。

一、学校教育是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纽带

“民族文化是一个抽象概念,是人们对一定时期一定群体的生活进行总结认识和总体概括的结果。”[2]民族文化传承在“多元文化教育理论”[3]的基础上,它不仅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学校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4]。学校教育通过教育的形成将民族文化传承下去,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下,对民族文化进一步发展,再通过学校教育的辐射作用,带动整个社区与家庭民族文化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纽带作用。

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六哨乡中心学校,将彝族的舞蹈放到学校的教学环节。在不改变彝族舞蹈原有韵味的前提下,进行理论创新,通过学校开展“三下乡”、“深入社区”等活动,把改编后更具表演性的舞蹈带到千家万户。这样不仅满足了广大群众的视觉需求,而且更有利于彝族舞蹈在学校的教学进行和社会上的传承。

二、将民族文化的内容以书本或课程的形式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民族舞蹈课程、民族语言课程、民族文化课程等一系列有关民族文化的课程整合到学校教育体系将更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系统的、有章可循的正规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传承与民族发展民族文化过程中,遇到了无法正确的对待和处理民族文化传承与常规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只有系统的教育,才能在学校中取得成效。

乌拉嘎鄂伦春和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六哨乡,开展民族校本课程和民族舞蹈、语言等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开设总的说来较稳零散,忽略了教育所拥有的系统性,使得学校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已发展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轴线。结果,学校教育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成效提不上来。

相关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学校中出现的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模式或思路,结合学校教育的特点,将其整合为一条新的教育理念,下发到各个学校去,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理论。

三、学校教育都有必要抓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从目前的学术动态来看,对学校教育如何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重心完全倾向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学校教育。可偌大的中国,仅靠55个少数民族的力量如何将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下去呢?既然是统一的中国,56个民族都应该齐心协力的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所以,中国的各个学校不分民族都有责任、有必要就如何通过学校教育来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做出探索。

加强少数民族学校与非少数民族学校合作力度。一般来说,非少数民族学校因地理、环境等原因,导致某些如教学硬件设施、教学体系、师资力量较少数民族地区学校要优越。而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就会在民族文化氛围和内容较丰富。少数民族学校与非少数民族学校还可以在学术教育研究会上加强联系,共同探讨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之路。如今,学校与学校间完全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为各校加强联系提供了前提条件。互相借鉴、调剂余缺已成为少数民族与非少数民族联系的桥梁。做到这一点,它要求学校领导高瞻远瞩,切不可因循守旧;它要求学校教师发散思维,以向学生传授民族文化为教学目的。这样,就需要各自在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要进行合作,起到互相补充,共同进步发展的目的。

四、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

1、运用全球化浪潮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和动力。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它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的结晶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全球化浪潮中的我国民族文化既充满了不可多得机遇,又面临不可回避的挑战。[5]这里所说的机遇是指全球化浪潮将有利于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将其推向世界;挑战则是指,民族文化可能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来自其他强势文化或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在这股浪潮中销声匿迹。即在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今天,中华民族文化面临文化同质化的挑战。所以,我们站在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角度,要转危为安,要把挑战转变为机遇。这就要求我们:主动出击,积极应变;适当准入,保持特色;兼收并著,综合创新。无可厚非,这项任务也必须由学校教育来承担。

学校教育对全球化这个大浪潮来说只是凤毛麟角。那么,学校教育如何将民族文化融入到全球化中呢?这就必须要发挥学校教育的“基层作用”。相信,只要民族文化在学校大好了根基,它就能够走出去并能够在全球化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學校教育的对象是广大的学生,而学生无疑将成为将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载体。因此,学校教育首先要在学生身上下功夫,打好基础。即努力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不难理解,只要一个人对本民族的文化产生了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感觉就会在任何方面都得到体现,这就是最好的传承方式。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在亿万同胞对华夏民族产生了认同感的积淀上诞生的。其次,在有了拥有共同认同感的人作为载体的前提下,学校教育应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加深其认同感,强化意识。如通过大中小型的文艺汇演、逢年过节的庆祝活动等,都可作为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契机。

如果说,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只可能得以传承,那么民族文化在全球化中就必须得以发展。因为,在全球化中入不得任何一个不发展、不进步的事物存在。这也体现了学校教育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紧迫感。

2、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

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普遍表现出对民族文化的疏离,缺乏民族文化认同感。首先,当代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知识的欠缺。河北省一课题组对某重点大学的86名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只有四人完整的读过四大名著,其他人没有完整的读过。[6]知识的缺乏必然导致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不了解,从而使大学生缺乏认同感,缺乏自信心。其次,当代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在看待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地位和作用以及传统文化教育意义等问题的上,大多数大学生持肯定态度,也有不少学生的传统文化观模糊不清,对民族传统文化不予珍惜,轻易否定,认同感明显淡化。最后,当代大学生盲目推崇西方文化的结果。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下,不少大学生崇洋媚外,对民族文化淡漠鄙薄的现象严重。

高等学校教育需要正确引导和规范大学校园“洋节热”现象。目前,大学生热忠过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却冷漠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节日。这一现象反映了大学生尚缺乏清醒的文化自觉和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自我认同。对大学校园中的“洋热节”,我们既不能横加禁止,也不应放任自流,而应加以正确引导与规范,以社会主义交流为主体加之以整合,使之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教育有机结合,成为一种新颖的校园文化形成。”[7]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如民族手工艺品展、民族服装秀等活动;如暑期“三下鄉”,可以选择少数民族乡,能让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氛围,领略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体验经久不衰的民族文化魅力。

弘扬民族文化的热潮并没有退去,学校教育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担子就不能卸下。以学校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促进社会发展,将是永恒的话题。

参考文献

[1] 孙亚娟,曹能秀.学校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J].学术理论与探索,2007年第六期.

[2] 张正芳.浅析我国民族文化的现状及其发展[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3]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多元文化教育理论认为,当主流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亚文化想接触时,各种文化都应有权保留他们自己的文化特质,作为各种不同文化的成员,他们有权保留自我文化的认同、自我价值观、信仰和生活方式。

[4] 王景.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9年1期.

[5] 荆忠岭.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民族文化面临的形势和对策[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6] 王会.大学生缺少了什么——来自高等院校的调查报告[N].光明日报,2005-04-06.

[7] 覃萍,林宁.激活优秀民族文化:高等德育回归生活的重要切入点[J].江苏高教2006(5).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民族文化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