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线起跑,最不能输的是什么

2017-02-19石家庄市谈固小学梁智博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起跑线德性学科知识

石家庄市谈固小学 梁智博

时下,家长圈流行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此,家长们使尽浑身解数。比如,孩子幼儿园中班以后,不让孩子接着上大班,而是送进了一些培训机构开设的“幼小衔接班”。在这种班里,开始学小学一年级的有些课程。据有些家长反映,上过这种“衔接班”后,再上小学时学习会很轻松。此“抢跑”力度不可谓不大。照此态势,可以预测,更“高级”的“幼小衔接班”不久就会冒出来。

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大学,直至走向社会,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多次“衔接”,在“衔接”过程中,个体在同类伙伴中的某种排序(如学习表现)常会发生较大波动。这也导致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之说的产生。

升入小学是个体成长中的一个“里程碑”,因为所受的规束明显有了跨越。那么,估且把人生的“起跑线”划在小学初始——家长们常说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也大多指的是小学初始这条“线”。从这条线同时“起跑”,最不能输的是什么?

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能否随年龄增长而健康发展——是德性的成长,而非学习成绩不掉队。假如,德性在良性成长,通常学习成绩也不用担心。退一步讲,即便学习成绩暂时不太理想,也不影响人生大局。相反,利用“抢跑”的手段暂时获得了学习成绩的优势,而置德性成长与不顾,甚至不惜压缩德性正常成长所需要的时间、环境和实践机会,那就得不偿失。

杭州钱塘实验小学今秋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整个9月份都没上“正课”。在干什么?“军训”,读《三字经》,听《弟子规》故事,唱《上学歌》《上课歌》,参加入泮礼……待开课以后,学生懂规矩,老师不累心。校长说,幼小衔接的过渡期,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接受更多的学科知识,而是让他们认同和喜欢学校、老师、同伴。当孩子的情感得到发展的时候再传授学科知识,就水到渠成了。

两相比较,我们在起跑前该准备什么,家长朋友们心里该有个数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什么是真本领?怎么练就真本领?这是摆在党员干部面前的必答题。一句话,不仅要明确“干与不干”的态度问题,更要解决“干好干坏”的能力问题。

(《人民日报》)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最新调查统计出的数据表明,72.7%的受访者表示需要相关部门指定参考标准,以达到为儿童选书的便利。如果个人的精神生活需要一个标准化的阅读书目,那将使个性的儿童阅读读物变成又一个教辅。每个孩子都是独特而鲜活的,他们的阅读一定是为他们精心挑选的。唯有父母最了解孩子。

(《光明日报》)

●其实,无论是“选家委会”还是“教孩子做蕃茄炒鸡蛋”,每件事单拿出来都是孩子、父母、学校之间很平常、普通的事件,但是当把这些事还原到真实情景中后我们发现了一个事实,在当前中国教育中由学校、老师、家长、学生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并不平衡,家长是所有环节中最自卑的那一环。而他们又常常因自卑而用力过猛。

(《中国青年报》)

●每月的第一个周五,所有老师不得生气,还得陪孩子们一起玩游戏——近日,武汉市武昌区新河街小学作出如此规定。教育应该让学生感到快乐,而不是背上沉重的包袱。“老师不生气”的思维应当贯彻在每一天、每一个教学的环节。唯有老师不生气,孩子得到正面的引导,才有教育的勃勃生机。

(《楚天都市报》)

猜你喜欢

起跑线德性学科知识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通向学科育人的学科知识观
品读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宁征:“起跑线”到底是什么?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基于本体的学科知识门户语义服务机制研究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起跑线
帮孩子建立正确的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