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贴敷配合刮痧治疗肩周炎的护理体会

2017-02-01张慧敏秦誉华

大医生 2017年7期
关键词:肩周刮痧肩周炎

张慧敏 秦誉华

(1.定州市中医医院,河北定州 073000;2.定州市人民医院,河北定州 0730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定州市中医医院门诊收治的102例肩周炎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按照患者病历号分为单数病历号的优质组,与双数号的常规组。常规组51例,患者性别:男25例,女26例;年龄:35~77岁;平均(64.23±10.53)岁;病程:5~16年,平均(12.35±4.37)年;左肩发病16例,右肩发病15例,两侧发病20例。优质组51例,患者性别:男27例,女24例;年龄:34~75岁;平均(63.38±10.63)岁;病程:4~17年,平均(12.73±4.38)年;左肩发病20例,右肩发病11例,两侧发病20例。患者均主述具有肩部明显疼痛,且近期疼痛感加剧,通过X线检查后排除骨质病变疾病,排除肌肉萎缩,通过骨量检查发现患者中49例存在骨质疏松,患者症状均满足《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2]并确诊。患者纳入标准:(1)存在慢性劳损、外伤,气血不服、受风寒湿邪;(2)患者均存在急性/慢性肩周痛,主述夜晚加重,并随天气情况变化;(3)利用X线检查未见骨质病变,或出现骨质疏松、肩袖钙化;(4)触诊表现典型“扛肩”,肩周明显压痛;排除标准:①排除合并颈椎病;②排除肿瘤转移;③排除认知障碍、痴呆、失语;④排除心脏、肝肾等原发病;⑤排除凝血功能障碍、药物依赖或精神疾病患者。两组在入选者一般资料构成对比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利用中药贴敷配合刮痧方法治疗,中药贴敷选择自制药膏,药物成分包括当归、桑枝、没药、乳香、土鳖、全蝎、独活、寄生、乌附片、肉桂、干姜、莪术、三棱、冰片,将药物打碎研磨成药粉,利用药筛过筛后加入食醋,调湿备用,利用医用纱布、胶布将药膏涂抹在纱布中心,用胶布固定纱布四周。叮嘱患者坐位面对医生,对患者取穴后将纱布粘贴在患者穴位上,粘好后叮嘱患者不可随意活动肩关节,贴敷时间1次/12 h,1次/d。穴位选择患侧肩井穴、曲池穴、肩髃穴。刮痧治疗则在穴位贴敷前,利用刮痧板、刮痧油进行操作。刮痧位置分别选择患侧后颈、肩胛骨内侧、肩胛骨下角、中间、腋前线、上肢外侧。叮嘱患者坐位背对医生,在患者后颈、肩胛骨四周、腋前、上肢外侧涂抹刮痧油,利用刮痧板由上至下、由内至外操作,各部位刮痧次数分别为10~20次,根据患者耐受程度、出痧情况选择次数,刮痧期间需匀速、力度均匀,由于患者上身需暴露刮痧,应注意患者的保暖效果,避免患者刮痧期间受到风邪入侵。刮痧完成后叮嘱患者多饮水,起到排毒、代谢的作用,刮痧2次/w。

常规组利用常规护理,优质组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1)中药贴敷前护理

中药贴敷前,护理人员需告知患者中药贴敷时间、药物成分、注意事项等内容,叮嘱患者在药物贴敷后不可洗澡、沾水,不可随意活动贴敷部分皮肤、关节。在患者中药贴敷治疗前,应观察患者皮肤是否清洁、干燥,是否出现破损、出血,如患者出现出血症状,则需要对患者创口进行处理,并叮嘱患者创口消失后继续敷药。

(2)中药贴敷后护理

患者药物贴敷后会在皮肤上残留药膏,此时应利用温水对敷药位置的皮肤进行清洗,贴敷后皮肤敏感患者容易出现皮疹、过敏等症状,需对患者涂抹凡士林保护皮肤,如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皮疹等不良反应,则需要告知患者停药2~3日待皮疹消失用药,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对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安抚,减少患者负面情绪。

(3)刮痧前护理

选择边缘圆钝的刮痧板,并在刮痧前叮嘱患者露出刮痧部位,调整治疗室温度、湿度,关好门窗避免冷风进入室内影响患者健康,刮痧前利用刮痧油对患者刮痧位置进行涂抹避免刮痧时导致患者皮肤受损。并叮嘱患者及时与医生沟通刮痧感受,出现无法耐受疼痛情况及时及时告知医生减轻刮痧力度。

(4)刮痧后护理

刮痧后观察患者出痧情况,如患者未出痧不可对强制加重刮痧力度出痧,刮痧后叮嘱患者留在治疗室15~20 min,观察患者面色、汗量以及脉象,对出现异常患者进行镇痛镇静,避免严重后果,如患者刮痧后出现并发症,则掐患者的百会穴、人中穴,告知医生处理,叮嘱患者不可吹风,注意保暖,不可洗澡,不可裸露刮痧部位。

(5)心理护理

中医治疗肩周炎效果显著,但见效时间长、病程长,从一定程度增加了患者的经济压力,此时患者由于迫切希望起到治疗效果,或无法承担治疗费用,因此治疗依从性差,心理压力大,此时需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心理护理主要针对出现心理、情绪异常的患者。患者依从性差时,应对患者讲解肩周炎的发病特点、致病机制,并对患者讲解中药贴敷配合刮痧治疗的临床优势,治疗期间如患者经济压力大,可与医生协商对患者进行疗程调整,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如患者由于刮痧治疗疼痛感强烈,则鼓励患者转移注意力,减轻疼痛,必要时利用镇痛药物减少疼痛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6)功能锻炼护理

功能锻炼包括双肩爬墙、双肩后伸、推沙板磨、肩关节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动作,由于患者肩周炎发病后活动范围降低,此时患者动作变形或不到位。为此需指导患者动作到位,微微疼痛即可,不可过量运动,避免损伤肩周组织,3 次 /d,20 min/次,2 周 /疗程。

(7)效果观察

分为痊愈、有效和无效。痊愈:患者症状消失,肩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有效:患者肩部疼痛减轻,活动度恢复50%~80%;无效:症状未见好转,肩关节僵直未见改善。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依从度评分对比,并对比两组疼痛评分差异。

1.3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0.0统计软件为工具行数据统计学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对比行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行χ2检验。比较差异显著以P<0.05表示。

2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两组满意度、依从度、疼痛评分均差异明显(P<0.05);优质组有效率98.03%,常规组有效率88.23%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满意度、依从度、疼痛评分比较(分,x±s)

3 讨论与结论

肩周炎属于肩关节周围粘连性关节炎,患者多由于长期错误坐姿、错误用力引起,因此多数肩周炎患者属于伏案工作者。患者在发病后初期症状较轻,随病情加重患者的肩周活动范围逐渐降低,最终造成盂肱关节僵硬、粘连[3-4]。严重时患者手臂无法负重,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影响大。肩周炎的临床诊断较为复杂,利用影响学检查仅能观察到患者骨量减少,其他明显症状较少,因此临床诊断肩周炎对医生经验与患者主述症状有较强的依赖性。常规西医治疗肩周炎方法较多,手术、口服用药均有疗效。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患者肩周粘连症状,复发率较高。肩周炎发病率高,多由于风寒湿邪进入人体,造成经脉阻滞产生肩周软组织粘连,或因患者肌肉劳损产生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肌肉萎缩、关节活动不良。中医对肩周炎的发病机制研究后发现,多数肩周炎患者出现肝肾亏虚,风寒湿邪入侵等问题。因此治疗时需对患者进行通络祛湿、止痛除弊、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5-6]。

中药贴敷是利用中药进行活血化瘀治疗,与传统口服方剂相比,中药贴敷能够减少胃肠吸收对药物的损耗,透过皮肤屏障,直接将药物作用在病灶位置,对肩周围软组织起到消炎镇痛、活血化瘀的效果。刮痧则是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利用刮痧板、刮痧梳对病灶周围皮肤进行刮擦,直到患者出现紫红色斑块,其医疗原理是利用刮痧提高皮肤温度,改善血液循环速度,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刮痧在肩周炎的治疗中效果显著,患者能够立时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中药贴敷联合刮痧治疗肩周炎效果显著[7-8]。

但由于刮痧过程较为疼痛,且刮痧后患者后背紫红淤血消散时间较长,因此患者在治疗期间耐受性较差,利用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护理,在中药贴敷治疗前后、刮痧前后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对治疗的耐受程度,改善患者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利用优质护理对肩周炎患者进行护理,能够改善患者对中药贴敷联合刮痧治疗的耐受程度,提高护理效果,值得推广。

[1] 赵玉洲,李莉,孟向阳.关于中药离子导入和针灸推拿综合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2017,32(17):2526-2528.

[2] 陈英,刘尹丽.改良中药热奄包配合传统针灸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 [J].新疆中医药,2017,35(4):51-52.

[3] 窦继元,孙永强.小针刀联合中药酒火灸治疗肩周炎6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14):124-126.

[4] 郭向明.中药方剂配合针灸疗法治疗肩周炎的效果探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14):1-2.

[5] 李明.肩关节周围炎中医外治疗法[J].中医临床研究,2017,9(19):101-102.

[6] 高东梅,郝龙,田雪.肩三针注射术配合中药熏蒸、推拿等治疗肩周炎 136例 [J].陕西中医,2017,38(7):965-966.

[7] 唐诗添,王军,石波,等.综合康复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33):6366,6368.

[8] 刘新荣.冲击波联合中药热敷对肩周炎患者的影响[J].社区医学杂志,2017,15(7):64-65.

猜你喜欢

肩周刮痧肩周炎
老中医教你几招,轻松缓解肩周疼痛
肩痛≠肩周炎!一起来正确认识肩周炎
循经刮痧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
头痛不用愁 刮痧来解忧
年轻人不要盲目刮痧
针灸推拿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肩周炎临床效果探究
书画养生
为什么刮痧要避开脖子这个区域
8个动作缓解肩周炎
Efficacy of blood-lettingpuncture and cupping in the treatment ofperiarthritis ofshoulder:a systematic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