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夏教授西河的原因及其意义

2017-01-28河南高培华

名作欣赏 2017年16期
关键词:子夏西河轴心

河南 高培华

子夏教授西河的原因及其意义

河南 高培华

子夏在设教授徒、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的同时,还参与主编《论语》,继孔子之后整理传授“六经”,开创作为经学源头的“章句”之学,为原始儒家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拟在梳理考辨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廓清一些误解,对子夏西河教授的原因及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做出比较系统的论述。

子夏 《论语》 “六经” 世界文明史

子夏教授西河的原因

子夏在孔门求学时期出类拔萃,刚及弱冠之年就出仕为官,子夏生前已被列入孔门“四科十哲”(《论语·先进》)。孔子逝世,弟子皆服“心丧”三年,于公元前476年服丧期满,子夏的孔门求学时期就此结束。据史料分析,子夏从“孔门求学”到“西河教授”,还有一个短暂的过渡时期。就是在此过渡时期,他经历了干谒诸侯而不遇的挫折,以及《淮南子·原道训》所谓“心战而臞,得道而肥”的心理矛盾过程,终于下定决心走上了返乡设教授徒之路。有论者对子夏“心战”产生误解,视之为孔门中不够“乐知好学”的代表性人物。兹将《荀子》等典籍的相关记述逐条抄录,详加辨析,以便弄清子夏是怎样走上西河教授之路的。

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食则饘粥不足,衣则竖褐不完,然而非礼不进,非义不受。安取此?子夏贫,衣若悬鹑。人曰:“尔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荀子·大略》)

荀子在此只讲到子夏面对傲慢自大的诸侯卿大夫,保持傲骨铮铮、清贫自守的一面,对其“心战”并未明确涉及。由此推测,在孔子去世以后,子夏“居西河教授”之前,他曾经有过继续从政的打算。这才会去干谒诸侯,寻求机遇,不然就不会遭遇“诸侯之骄我者”“大夫之骄我者”。为什么必定是在孔子去世以后、西河教授之前呢?因为在孔子生前,子夏在孔门求学时期总的来说仍然声望未著,不出仕做官当为常态,别人也不会因此有何疑问;其孔门求学后期能够出仕做官,则是由于乃师或者师兄推荐,他本人还没有傲视诸侯的资本。等到西河教授成为定局,其人生选择已为亲朋熟知和理解,自然也不会再有什么疑问了。

子夏见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对曰:“战胜,故肥也。”曾子曰:“何谓也?”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臞。今先王之义胜,故肥。”(《韩非子·喻老》)

韩非记述“子夏见曾子”这一段对话,对子夏“心战”的反映比较全面,既有因内心矛盾,痛苦煎熬而身体消瘦的过程,又有因“先王之义胜”内心矛盾消除,而身体胖起来的结果。应当是子夏返乡设教授徒决心已定,去和曾参道别时的谈话。

周衰,礼废乐坏……循法守正者见侮于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自子夏,门人之高弟也,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而况中庸以下,渐渍于失教,被服以成俗乎?(《史记·礼书》)

司马迁在此只记述子夏“心战”的时代背景与中间过程,对其“战胜,故肥”的结果没有提及,还将子夏所言“入见先王之义”,改称“入闻夫子之道”,容易使人产生其“心战”是发生在孔门求学时期的错觉。因此,《中国教育通史》把子夏当成了孔门中面对外界诱惑“‘心战’未能自决者”的代表性人物。如前所述,子夏在孔门求学时期是颇为顺畅得志的,由于他学业出类拔萃,老师赏识,同学敬重,刚及弱冠之年就被推荐出任卫国行人,随孔子自卫反鲁以后,又出任莒父宰。真可谓如鱼得水,如鸟投林,不可能有那样郁结于心难以化解的矛盾痛苦,以至于整个人都消瘦了。因此,说子夏“‘心战’未能自决”甚至不够“乐知好学”,是只看到一条史料就下结论,显然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综合以上三条可知,从孔子逝世到弟子为乃师服丧期满以后,子夏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究竟何去何从,因内心充满矛盾斗争而备受煎熬。他曾经想继续从政为官,这既是孔门的培养目标,也是其已有经历的接续,从各方面看都是很自然的事,与“乐知好学”并没有矛盾。但是,在战国初期,孔子的政治主张比起春秋末期更加难为世用,出仕与信守“先王之义”已成为不可兼得的两难之局。抛却“先王之义”,顺应社会现实而求富贵荣华,既为子夏所不忍心为;诸侯卿大夫之骄横傲慢,又使其深恶痛绝。在遭遇了“诸侯之骄我者”“大夫之骄我者”等挫折和“衣若悬鹑”的贫困考验,特别是内心矛盾之后,子夏才打消了从政的意图,放弃出仕的努力,决心甘守清贫而从事教育,走上了返乡设教授徒之路。值得注意的是《韩非子·喻老》在记述子夏“心战”之后,特别引述老子“自胜之谓强”作为结论。这就说明,子夏“心战”是强者自胜、做出理性选择的典范,是西河教授的前奏和序曲。正因为子夏此前经历了反复的思想斗争与深入思考,他选择了“西河教授”之路以后,才会走得那样义无反顾,那样坚定执着,才能够取得光耀史册的成就。

子夏西河教授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孔子及其弟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从政教合一体制中独立出来的教学团体,是中国第一批专业的知识分子。子夏属于孔门七十子这一英才群体,是七十子的杰出代表之一。七十子及其弟子,正处于德国学者卡尔·雅斯贝斯所谓的人类历史“轴心时代”高峰期,他们为传承孔子学说的不懈努力,对于熔铸中华民族性格,形成中华文明特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卡尔·雅斯贝斯认为,人类历史经历了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轴心时代、科学技术四个时代。轴心时代是指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这段时期,公元前500年是其高峰期。在轴心时代,有一大批先哲在互相隔绝的东西方世界出现,如中国的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犹太教的先知,古波斯的索罗亚斯特,古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等。这反映了人类意识的觉醒,表达了人类开始认识自己和用自己的力量抵御外部世界的要求。轴心时代产生了人们至今仍然在思考的各种基本哲学思想,创立了宗教,是人类历史的真正起点或轴心。在此之后,人类历史的每一次飞跃,都要回顾这一时期,从中获取动力和希望。因此,在上述四个时代中,史前文明、古代文明,是人类发展的第一间歇期;科技时代是第二间歇期;轴心时代是最重要的时代,是人类历史的突破性发展时期。此论打破了在西方学者中长期流行的欧洲中心论偏见,将古代东西方文明历史相提并论,产生了巨大影响,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赞同。

从上文所论子夏西河教授的历史性贡献,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子夏对于原始儒家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文本化,亦即对于孔子思想言论的搜集、整理、总结、提炼、深化乃至发展,对于孔子传授的古文献的继续研究、整理和传授,总之对于孔子的思想学说及其载体做出了系统的、全面的、重要的、在孔门弟子中堪称首屈一指的贡献。在教育和社会实践方面,子夏培养的弟子,可谓人才济济,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推动魏国走向强盛,创造出“西河学派”与魏国同时崛起,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千古佳话。如果能在思想上突破战国中期以后学界关于王道、霸道对立,以及儒法斗争的思维局限,而以清醒的眼光正视历史事实,那么,我们就应当认识到,子夏“西河学派”与魏国的同时崛起,是孔子“内圣外王”之道的成功实践,是原始儒家思想与为政方略第一次全面贯彻实施的结果。子夏作为中国历史上矗立在“轴心时代”高峰期的儒学大师,不仅对于荀子及其后的儒家经学一派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其后的墨、法、道、兵、杂、阴阳、纵横等其他各家,也起到了某种程度的催生或助长作用。他无疑是继孔子之后,为战国百家争鸣、思想文化繁荣局面的形成做了开拓、奠基工作的一代文化巨人。倘若不仅仅以署名著作多寡论高低,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子夏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与古希腊文明史上柏拉图的地位颇为类似。

当然,孔门弟子有类似业绩的不仅是子夏。我们今天所称道的孔子思想,其实是孔门集体智慧的结晶,也包含着孔门一、二传高徒的思想创造。如前所述,《论语》成于再传弟子之手。只有当《论语》成书,孔子思想才算有基本定型的文本;如果没有孔门弟子后学中一代代高徒的持续努力,由“六经”发展为“十三经”,其中所保存的夏、商、周三代文明结晶,以及孔子“以述为作”的思想渗透,后人就根本无从了解。必须看到,继孔子之后终生从事教育事业,各有不凡业绩的其他孔门弟子,如曾参、子游、子张、澹台灭明等人,对于孔子思想文本化与广泛传播、弘扬,也都做出了弥足珍贵的贡献。这些弟子中,至少还有自宋儒以来就被视为“思孟学派”鼻祖的曾参,素以礼学见长并通过《礼记·礼运》篇传承了孔子“大同、小康”学说的子游,无疑也是原始儒家的第二代大师。其历史贡献和作用,与其他文明古国的一流大师级人物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这是题外话,此不赘言。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这颇得益于“轴心时代”中华文明奠基者的智慧,主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的智慧。他们创造的思想文化成果对于熔铸中华文明底色与民族性格发挥了主导作用,使得中华文明富于包容性,具有其他文明所没有的与异质文明和平相处的能力,以及强大的接纳、同化能力;使得中华文明不仅一脉相承不间断地流传下来,中国在长达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中,还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与子夏西河教授全面地传承孔子“内圣外王”之道,也有很大的关系;不然的话,就难以摆脱被驱逐,甚至被消灭的命运。当宋儒把“思孟学派”视作正宗“纯儒”倍加推崇以后,对于子夏等人不无微词,对“西河学派”不予重视,对孔子的“外王”之道则继承不足,遂滋生出一种重文轻武的风气,儒生日渐与文弱书生画上等号,以致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感慨:“孔子的‘学’只是读书,只是文字上传授来的学问……中国几千年的教育,都受这种学说的影响,造成一国的‘书生’废物。”痛哉,斯言!似乎近代中国被动挨打,亦可归咎于孔子及其开创的教育传统。其实,书生的文弱,与孔门儒家哪里有丝毫的关系。

①高培华:《子夏为官与孔门武艺勇德考》,《史学月刊》 2010年第9期。

②③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52页,第252页。

④高培华:《论孔子思想是孔门集体智慧的结晶》,《河南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⑤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26页。

作 者:

高培华,博士,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

编 辑:

张勇耀 mzxszyy@126.com

猜你喜欢

子夏西河轴心
《论语》知多少?
大西河,冷色调的生命
大西河,冷色调的生命
细致描摹展现美丽
孔子借伞
以教材为轴心,做好期末总复习
趣味古文
论现代经济的核心与轴心及相互作用
基于提高学生管理能力的班集体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