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自然课中分享学习目标和实现指标

2017-01-07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火柴模具案例

张 敏

浅谈在自然课中分享学习目标和实现指标

张 敏

从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及实现指标的概念出发,揭示分享学习目标和实现指标在小学生学习自然学科中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从如何撰写易接受的学习目标、如何撰写可评价的实现指标、如何尝试借助学习单的形式与学生无痕分享学习目标和实现指标三方面给出可供教师借鉴的方法、路径和策略。

自然课 学习目标 实现指标 分享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标准,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具体描述的是期待学生所学的内容、学习质量的标准以及达成目标的方法,通过教师和学生一同使用,从而帮助学生学习和成为有效的学习者。学习目标可以视为教师期待学生从某种特定的任务中学会什么的概括性描述,指向的是“结果”或“目标”。教学目标中包含着学生的学习目标,它们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而设立的。

实现指标具体描述了学生用于达到学习目标或形成某种表现的策略,指向的是学习策略或方法。实现指标也可以视作对学习质量的具体描述,也可以作为学习成功的“证明”“成果”或“表现”。

但令人困惑的是,自然课中很多教师虽然非常详细地向学生解释学习任务,却没有与学生分享教师期待他们从任务中学到什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学习什么,以及在完成任务后他们的学习会达到什么程度。

笔者认为分享学习目标和实现指标的意义在于,当学生获知关于自己学习的信息时,他们能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多的责任。教师和学生一同使用学习目标和实现指标,可以帮助学生成为更有效的学习者。

下面笔者结合一些具体案例提出三方面的操作建议。

一、如何撰写易接受的学习目标

撰写学习目标能让教师明确想要学生学到什么。目标越明确、越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其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

学习目标可以有多种表述的形式,如说明、判断、目标、学习、提示、额外的努力、成就等。《自然 二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上海远东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加热”单元中的第三条教学目标为“与同伴一起,初步学会利用热进行简单的加工与制作并进行展示”,这一单元目标用“利用热来制造东西”一课来达成。在将单元教学目标转化为本课的学习目标时,教师要避免简单复制单元目标,表述要具体、可测。比如,可以细化出“在制作过程中,能够正确使用火柴等加热材料和工具”学习目标,这条目标既是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要求,同时也是知识与技能维度的要求。当然,这一学习目标还可以有其他的表述形式,如:

(1)说明:在制作过程中,正确使用火柴等加热材料和工具;

(2)判断:我将在制作过程中正确使用火柴等加热材料和工具;

(3)学习:我要学会在制作过程中正确使用火柴等加热材料和工具;

(4)提示:记住在制作过程中要正确使用火柴等加热材料和工具;

(5)额外的努力:我会尽量努力在制作过程中正确使用火柴等加热材料和工具;

(6)成就:我能够在制作过程中正确使用火柴等加热材料和工具。

撰写学习目标,需要从三维目标整体综合考虑。学习目标的制定,要具有可检测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在语言的表述上,要考虑学习目标表述的概括程度或具体程度,还要有利于学生接受。

二、如何撰写可评价的实现指标

实现指标是对学习质量的具体描述,可以作为学习成功的“证明” “成果”或“表现”。作为教师要记住,实现指标的主要目的不是为记录进步情况,而是为促成进步。

在《分享学习目标》一书中有这样的一个案例,初始的指标设计如案例一所示[1]。

案例一

学习目标:我们将学习动物分成两大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实现指标:

我们将——

知道脊椎动物又分成五个类别;

能够说出这五个类别的名称;

能够说出每一类别的特点;

能够将动物按照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进行分类。

作者伊恩·史密斯指出:上述指标并没有让学生表达他们对某一知识点或某一事物的理解,而仅仅是让他们呈现知道哪些(在很多情况下是让他们呈现不知道哪些),即并没有帮助学生掌握或者理解这些知识。书中修改后的指标如案例二所示。

案例二

我能——

根据动物有无脊椎的特点将所提供的动物进行分类;

用思维地图的方式写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并列出主要种类;

根据动物的形态特征、呼吸特点等将提供的动物分别填进对应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用图画的方式表示鱼身体各部位的形态特点,并标注名称,能写出各部位主要作用,如鱼鳞排列整齐能保护身体。

比较修改前后的实现指标,可以注意到撰写实现指标时,要将实现指标和学习目标紧密联系起来,避免实现指标只是对学习目标的简单重复,避免将实现指标表述为成堆结果的简单描述,避免直接给出教师想要的正确答案的数量,避免只是简单告诉学生得到正确答案的策略。

笔者以上述二年级“加热”单元中的第三条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为例,也尝试撰写了实现指标如案例三所示。

案例三

学习目标:

与同伴一起,能够正确使用火柴等加热材料和工具,初步学会利用热进行简单的加工与制作、并进行展示。

实现指标:

我们能——

合理选择材料;

明确规范操作的步骤;

实验操作规范,并制作出图案清晰、无破损的作品;

在全班展示中,正确描述蜡烛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变化。

综上所述,在实现指标中应避免使用“陈述”“知道”或者“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使用主谓结构“我能”来体现学生如何运用知识和表达对知识的理解;确保实现指标关注学生的理解,而非简单的结果或过程。

三、如何与学生分享学习目标和实现指标

学习目标和实现指标可以是针对学生个体的,也可以是针对学习小组的。与学生分享学习目标和实现指标,要注意合适的时间和契机。若整节课围绕一个总的学习目标展开,那么教师可以在课的开始就直观地展示并阐明,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随时看到学习目标和实现指标;若整节课围绕多个有梯度的学习目标展开,则教师可以在每一个与目标相对应的学习活动开展前予以穿插呈现。

(一)整节课围绕一个学习目标展开

前面所呈现过的“加热”的学习目标案例就属于整节课围绕一个学习目标展开。在分享学习目标和实现指标时,教师可尝试借助学习单的形式无痕分享,并组织学生展开活动,同时完成评价。学习单的设计可参见案例四。

案例四

“制作卡通蜡烛”学习单

活动:与你的同伴一起,正确使用火柴等加热材料和工具,制作一个卡通蜡烛。

1.从下列物品中找出制作卡通蜡烛所需要用到的材料和工具,请打“√”。

火柴、蜡烛 模具 护目镜 水玻璃杯 棉线、镊子

( ) ( ) ( ) ( ) ( )

2.请按照正确步骤进行排序,用“1、2、3、4”表示。

( )把蜡油准确滴入模具,滴满后移出模具,蜡油不外溢

( )把棉线放入模具,露出灯芯

( )轻轻扭动模具,完整取出蜡模

( )把模具放入水中等待蜡模冷却,水不能进入模具

3.当场完成制作,及时观察实验现象与变化。

4.我们的发现:蜡烛加热后,从 态变成了 态;当蜡油冷却后,它又变成了 态。

表1 “制作卡通蜡烛”小组评价表

(备注:达成实验要求的,可以在“达成情况”一栏中用“☆”表示)

(二)整节课围绕多个学习目标展开

以二年级“平衡”一课为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两个,学习目标和实现指标是针对小组的。教师分别在每一个学习活动开展前向学生分享学习目标和实现指标,同时结合活动内容将学习活动要求融入学习单,请学生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作出合理的小组评价,如案例五所示。

案例五

学习目标1:我们将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瓶子高低不同,瓶子底部支持面大小不同)的稳定性(学习单见表2)。

实现指标:

我们能——

小组同学一起参与;

用测量的方法比较两个瓶子哪一个更稳定一些,及时记录实验数据与现象;

根据数据和现象做出推测,正确描述其特点。

表2 “比较物体的稳定性”学习单

学习目标2:我们将尝试用12块乐高积木来搭建又高又稳的塔(学习单见表3)。

实现指标:

我们能——

小组同学分工合作、一起参与;

用所学尝试设计合理的方案,用草图记录下来;

用实验的方法反复进行比较,判断哪种方案更加有效,并说出你们的理由。

表3 “搭建又高又稳的高塔”学习单

“学习目标2”是检验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物体越高越不稳,宽大的底部有助于物体的平衡”的一种反馈。

教师在确定实现指标时不能简单或过于直接,如给出具体的步骤以及展示最终的结果,这样会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和主动性。在这里,教师最需要的是要寻找一个很好的激励点;提出较为宽泛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向着学习目标行动;最后再回过来看看哪种方法更加有效。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和全班学生在任务开始之前讨论任务本身,然后和他们一起形成一些活动的要求,上面学习单的例子就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商量后决定的。

以上,对分享学习目标的意义,撰写与分享学习目标和实现指标的方法、路径和策略等作了一些简要的说明。需要注意的是,制定和使用学习目标与实现指标时,要考虑到学生个体能力的差异;即使对所有人都使用相同的实现指标,但应预估学生在一段时间后会提高到不同的水平并制定相应对策。

[1] 史密斯. 分享学习目标(小学版)[M]. 剑桥教育(中国),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张 敏 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201703

猜你喜欢

火柴模具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模具制造》月刊2020年订阅通知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第十三届Asiamold广州模具展盛大开幕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擦擦模具
模具制造中高速切削技术的应用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火柴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