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发展现状与高校教学改革

2017-01-03冯建国高宗军张正贤时孟杰

大学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冲击慕课教学改革

冯建国+高宗军+张正贤+时孟杰

[摘 要]慕课教育模式的出现及快速发展,引起了高校、企业与政府的广泛讨论和密切关注,同时也受到了各方面的质疑和批评。当前,慕课的不足体现在课程约束性差,学分证书尚未得到普遍认可,成本与效益分配不明确, 评价与测试难度大,课程体系不完整和难以覆盖所有学科等方面。这需要教育管理部门、高校、教师、学生四方面的共同努力,将慕课的积极部分吸收消化,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步伐。

[关键词]慕课;教学改革;冲击;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04-04

一、慕课的概念

MOOC(音译“慕课”),指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其中字母“M”代表Massive(大规模),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字母“C”代表Course(课程)。

清华大学程建刚教授对慕课的定义是:大规模在线课程,把以视频为主且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课程发布到互联网上,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给全世界学员学习。慕课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名校名师的教学以小视频的形式进行传授。慕课有一整套标准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1]McAuley认为,“MOOC是以大规模互动参与、借助互联网获取资源为目标的在线课程,既提供视频、教材、习题集等传统课程材料,也提供交互性论坛,并为学习者、教师和助教建立学习社区,将数以万计的学习者,在共同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和先备知识的驱使下组织起来”。[2]

斯坦福大学校长将慕课比作教育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曾表示,慕课拆掉了大学的“围墙”,在线教育将引发全球高等教育的一场重大变革。

二、慕课的不足

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和网络公开课程不同,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创新推动下催生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因具备大规模、开放式、网络性特征而受到普遍关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课程约束性差

由于慕课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这使得课程的学习者不必与教师面对面的接触,学习者缺少了现场的监督和约束,整个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内心需要和满足感的体验,这导致学习过程很容易放任自流,最终虎头蛇尾。[3]

(二)学分证书尚未得到普遍认可

在我国,远程教育学习者通过在某校远程教育网站上学习相关课程,便可以获得社会认可的学分及自学文凭。不过,学习者虽然通过慕课获得了国内外名校的优秀教学资源,高校也逐步接受在慕课上获得的课程学分,但能否转换成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学分,慕课提供的证书是否能得到大范围的认可,尚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4]

(三)成本与效益分配不明确

慕课课程资源是完全开放和免费的,但高校、教师和运营商还是希望在物质上获得回报,这就存在着三方成本与收益的关系问题。作为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慕课面临着资金运作、盈利模式等事关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但目前大多数慕课课程平台尚未找到合适的运营机制和盈利模式。能否平衡收益甚至得到高额回报,直接影响着慕课平台的可持续发展。[5]

(四)评价与测试难度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测试与评估的方式有课堂讨论、课外辅导、小测验、考试等多种形式,而慕课难以做到这一点。如何有效地避免慕课测试中的作弊行为是与学习效果评价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没有制度约束和技术监管的情况下,复制-粘贴、互传答案等作弊手段很难杜绝,这极有可能造成学习效果评价的不公正。[6]

(五)课程体系不完整

与传统课程不同,幕课课程是将上课场景录制下来,碎片化后放到网上供学习者自主学习。高校的专业培养计划是经过严密规划的,前后课程之间具有很好的传承关系。而慕课平台提供的是名校的优势课程,优势课程之间可能会缺少必要的衔接。如何在慕课平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是学习者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7]

(六)难以覆盖所有学科

不是所有的科学专业都适用于慕课这种网络授课形式,计算机、化学、物理等学科较为适用,但生命伦理学、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就略有不同。因为这些学科在很多时候需要用多维度的观点进行讲解和论证。另外,诸如一些需要手工操作、亲身体验的实验课程,学生必须在实体课堂上操作和感受,这样才能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8]

三、对待慕课的态度

围绕慕课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国内外的教育界态度差异很大。

(一)慕课能翻转课堂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认为,慕课给高等教育带来了重大机遇,颠覆了传统教育观念。慕课教育拆掉了大学之间的“围墙”,教学工作者只有处理好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才能让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社会。[9]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认为,慕课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引发了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层次思考。通过慕课平台,高等学校可以把自己的优质课程向其他学校输送,在增强学校影响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必须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慕课平台,不能让中国的学生都到Coursera,edX上去学习。[9]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校长威廉·G.·鲍恩在《数字时代的大学》中指出:慕课给全球高等教育带来巨大冲击,那些低层次的大学及其教师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被现实无情地淘汰。慕课的运作模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这场学习的革命,将引起大学的重新洗牌,最终形成全新的大学格局。”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杨敏将慕课看作是班级授课制的终结者;大连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庞国彬称,慕课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作用不仅是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

(二)部分认可,谨慎实施

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主任王珠珠认为,在我国全面推广慕课教育的时机还不成熟,缺乏高速网络、教资和充足的资金等条件。虽然教师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活动,但合理整合资源的难度很大,建议从国情出发,不要跟风和盲从。[10]

上海交通大学黄庆桥指出:基于网络技术的慕课,是一种教育模式的创新,适度发展精品慕课,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对现实教育教学既是有益的补充,也是一种促进;但如果把慕课对教育改革的意义无限扩大,将其描绘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甚至于取代现实教育教学,是相当危险的事。[11]

吉林工商学院崔宏伟等人看到,慕课的出现与发展,是重大的教育革新,应把握在线教育发展过程中现实与理想的结合点,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信息化进程和教育改革。但是在慕课热的同时要冷静、理性地思考,不要让慕课成为部分学校、教师及学习者盲目追求的时尚。[12]

道格·格思里指出,“慕课不是解决21世纪高等教育问题的灵丹妙药”,尽管它的拥护者们声称能够做到。在格思里看来,“慕课在付出高昂的经费之后,仅仅在教学领域取得了局部的成就”,“慕课只是巨大的在线演讲厅,但在教学设计领域没有人认为,演讲厅是一个有效的教学生的方式”。 [13]

(三)反对或部分反对

2013年4月,美国阿默斯特学院以60%的反对票否决了该校加入“教育在线”的提议。4月25日,美国名校杜克大学的艺术与科学委员会以微弱多数的票数反对杜克大学的本科生从网络课程中获得学分。5月2日,《美国高等教育纪事》刊登了一封公开信,其内容是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哲学系的全体教师声明反对慕课教学模式成为未来的教学标准。[14]

2014年9月3日,美国《高等教育纪事》刊文指出,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米切尔·邓奈尔决定不再开设他在Coursera上的社会学引论慕课。但在一年前,他曾在《高等教育纪事》上宣扬其慕课经验,《纽约时报》为其做过头版特写。[15]也就是说,随着慕课的发展,人们对其持有的态度也可能发生转变。

四、慕课环境下的高校教学改革

慕课要想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健康长久地发展,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办出具有中国教育特色的慕课。

(一)教育管理部门

1.制订发展规划

慕课包括网络教学传输与交互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系统、网络教学管理系统,以及根据网络整合起来的与教学相关的教师、学生、技术支持服务人员等要素。[16]要使我国的慕课持续发展,必须在国家层面制订慕课发展规划,对慕课下一步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思想、战略举措做出具体规定,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

2.建立完善的配套制度

在中国,要使慕课获得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建立一系列的配套制度,扫除慕课发展的各种障碍,促进慕课平稳发展。

(1)制定学分规则。接受慕课学分,允许学生在学校指导下学习慕课课程,在慕课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对应课程教学大纲相接近的前提下,学生可以用慕课学习的学分来充抵培养计划中对应课程的学分。

(2)提供证书。高校在开设慕课课程时,应当同时考虑其他高校对慕课的认可程度。学生按照课程的相关规定完成慕课课程学习并通过考试之后,开设该慕课课程的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证书。

(3)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进入慕课市场。慕课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持,需要企业的资金注入,应该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参与高等教育,同时发挥企业的宣传作用。

(4)明确利益分配。慕课收费问题不可避免,企业的加入要求利益分配必须明确。如何平衡学校、企业、教师、学生之间的利益关系,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作为依据。

3.建立教育评估系统

教育评估是提高教育决策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是加强和改善教育管理、实现整体优化的重要环节。作为现代教育科学的重要环节,教育评估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的慕课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不仅要有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规划,也必须建立客观科学的评估系统,检查并发现慕课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提高慕课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4.简政放权

在既定政策制度的框架之下,慕课建设应该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如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课程内容、课程跟踪、课程评价等。让高校在授课模式、辅导形式、实践方案、参考资料等方面展开团队讨论,形成最佳的教学方案,一切活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促进慕课快速发展。

5.开展科学研究

当前,慕课的发展十分迅速,因此有必要进行慕课发展动态方面的研究,系统梳理国内外的不同观点,从不同层面、多个角度对其进行系统、深入分析,为下一步制定政策和战略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参考,促进慕课科学发展。

(二)高校教学单位

1.完善教育技术服务

高校应为教师提供系统化的培训和技术支持,积极创建教师服务体系,建立教师支持中心、慕课研究与学习中心、慕课教学促进中心等,让教师把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灵活应用到教学环节之中,提高自身的授课质量,并在教育技术服务体系下开展慕课研究。

学生对慕课这种新的学习模式会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要组建教育技术支持团队,做好对慕课学习者的服务、支持工作,为学生提供平台操作、选课、学习安排、注意事项等方面的指导。

2.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是各项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也是教学资源的调控者和开发者,与慕课教学的成败关系密切。高校要建立长效激励机制,肯定教师在慕课建设中的辛苦劳动,增加开设慕课教师团队的使命感,还要营造有利于教师开设慕课的积极环境,让教师与教学管理层和慕课平台相互合作,共同开发慕课课程。

3.调整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取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在慕课教学环境下,应赋予教师更大的教学自主权,应该根据各个专业知识的属性特征,构建多元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增加高校课堂教学的活力。如果采样慕课教学方式,而教学评价的评价标准未变,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影响教学效果。

4.加强图书馆建设

图书馆是各种信息、资源的集中场所。慕课环境下,图书馆必须为读者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源,起到信息的收集、分类和传播的作用,成为慕课教学的重要支持者。

(1)在慕课环境下,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十分迅速,图书馆可以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素养教育,传授信息素养技能,为学习慕课课程做好服务准备。

(2)在慕课环境下,图书馆要进一步深化教学参考体系的建设,为读者提供内容充实、主题突出、层次多样的信息资源,在最大范围内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3)图书馆员应介入慕课,解决教学资源的最大化使用和信息资源的版权归属之间的问题。积极提倡、扩大资源的开放获取和信息共享是帮助师生获取所需资源的有效途径。

5.加强合作

优质慕课课程的开发离不开同类高校之间的合作,要联合更多高校参与到本校的慕课建设中来,通过实现学分互认、颁布证书等方式,证明学习者已完成相关课程,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同时,高校应加强与社会资源的深度合作,不断改善和提高慕课平台的可利用性。

(三)教师

教师是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执行者,应主动面对慕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高教学水平。

1.转变教学理念

实施慕课教学,要求教师首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加强团队学习、重视个性学习”的教学理念。这与以往传统教育形成的以“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很大差异。在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教师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树立个性化学习理念,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教师先要考虑学生怎么学,然后才考虑怎么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云计算、大数据、数据挖掘等分析学生的学习特征、学习效果,给学生以及时的指导和纠正。在进行慕课开发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工作任务的繁重与复杂性,努力加强团队合作,提高慕课课程质量和内容更新效率。

2.转换教师角色

在慕课环境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从课堂教学的“主角”转变为“导演”。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辅导人,同时也是指导学生学习、支持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不仅要精心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还必须设计教学的互动环节和评价方式,积极与学生互动,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

3.提升综合教学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是慕课实现教学的基础。在课程开发和后期的维护过程中,需要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支持。慕课是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需要具备综合教学能力,深入研究并及时开发出适合不同专业和课程特点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灵活运用翻转课堂的各种教学方法,熟练掌握慕课课程开发技巧,掌握利用大数据分析来促进人才培养,探索慕课环境下学习效果的评估体系。

4.支持学生自主学习

在慕课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显得更为重要。自主学习应该在教师的指导和支持下目的明确的开展。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下,绝大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一旦转换到慕课环境下,教师的指导和支持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就十分重要,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支持的内容包括突显学生个体差异的学习方法指导、学习平台选择、课程资源查询、时间进度安排,形成性考核评价等。教师可以在宽松、好学、求知的环境中通过电子邮件、QQ、飞信、微信、论坛等途径,接受学生的留言、提问,并及时给予解答。

(四)学生

1.要改变学习方式

慕课课程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习过程的自我管理。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课程,自我安排学习进度。学生除了要学习教学微视频传授的知识以外,还需要查阅和学习大量的相关内容,这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必须改变学习过程中“老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老师讲什么,我就听什么”的学习习惯,将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

2.降低学习的盲目性

慕课教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有时过多的信息会使学生产生无助感,不利于学生做出合理的选择,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和支持下完成学习,高效利用学习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活动,降低学习的盲目性。

五、结束语

慕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普遍关注。不过,作为新生事物的慕课还不够完善,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其持批判的态度。笔者认为,慕课肯定不是高等教育的唯一出路,但至少可以作为现有教学模式的辅助,过于乐观或消极抵制都是不可取的。即便如此,尚需要教育管理部门、高校、教师、学生四方面的共同努力,将慕课的积极部分吸收消化,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步伐。

[ 参 考 文 献 ]

[1] 李丽萍.“慕课”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改革新视角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11):252-253.

[2] 刘和海,张舒予,朱丽兰.论“慕课”本质、内涵与价值[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5-11.

[3] 车亚军.让慕课为成人高校教学增添活力[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4(4):4-6.

[4] 刘艳,欧阳中万.浅议慕课及其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14(2):16-18.

[5] 高地,吴桐.美国“慕课”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若干前沿问题[J].高校教育管理,2014(4):49-54.

[6] 刘伯鸿.慕课与高等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0):20-21.

[7] 穆丽缘.2010-2014近五年有关“慕课”的文献研究综述[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9)(下半月):52-54.

[8] 庞国彬,许小桐.“慕课”来袭:我国高校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探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4(1):23-25.

[9] 张男星,饶燕婷.“慕课”(MOOCs)带给中国大学的挑战与机遇——访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J].大学(学术版),2014(1):4-15.

[10] 张冬连,叶宜生.新媒体视角下的“慕课”发展与评判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36):108-110.

[11] 黄庆桥.理性看待“慕课”的时代意义与局限[J].科技导报,2014(11):88.

[12] 崔宏伟,程淑佳.对慕课热的冷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106-107.

[13] Larry Johnson, Samantha Adams Becker(文),白晓晶,李胜波(译).对于“慕课”的质疑——在线学习变革引发的社会反响[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6):18-23.

[14] 郭英剑.“慕课”在全球的现状、困境与未来[J].高校教育管理,2014(4):41-48.

[15] 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4(1):10-17.

[16] 王丽华.美国“慕课”的新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基于对斯隆联盟系列调查评估报告的解读[J].高校教育管理,2014(5):34-40.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冲击慕课教学改革
外出就餐对英国餐饮业的冲击
色彩冲击
阅读理解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