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乳晕旁切口结合整形治疗乳腺多发性良性病变临床效果观察

2016-12-26王登平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9期

王登平

【摘要】 目的 探讨乳晕旁切口结合整形治疗乳腺多发性良性病变的疗效观察。方法 80例乳腺多发性良性肿瘤女性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乳晕旁切口结合整形技术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以患侧乳头为中心点进行放射状切口的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36.9±10.6)min, 长于对照组的(33.8±9.8)min;切口感染率为0, 小于对照组的2.50%(1/40);术中出血量为(43.08±11.02)ml, 少于对照组的(45.9±12.8)ml,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瘢痕的接受率为92.5%(37/40), 高于对照组的40.0%(16/40);满意度为92.5%(37/40), 高于对照组的60.0%(24/40),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晕旁切口结合整形治疗乳腺多发性良性病变具有创伤小、切口隐蔽等多种优点, 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 乳晕旁切口;整形治疗;良性病变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9.054

乳腺多发性良性病变是女性乳腺疾病的常见病, 采用乳晕旁切口结合整形治疗的方式, 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 并且创伤面积小, 在治疗的同时保证乳房处的美观[1, 2]。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来本院进行治疗的80例乳腺多发性良性肿瘤的女性患者, 年龄23~47岁, 平均年龄(34.1±6.8)岁, 经临床检验确诊为良性的肿瘤。乳头溢液15例, 其中双侧溢液11例, 单侧溢液4例。病变疼痛31例, 无疼痛49例, 肿块直径为0.6~4.7 cm, 平均直径为(2.3±1.5)cm。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0例。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通过B超或者乳管镜的检查来确定病变位置。观察组患者采用乳晕旁切口结合整形技术进行治疗, 根据确诊结果在病变的位置确定乳房外下象限或上象限乳晕旁的弧形切口, 大约2.0~3.0 cm, 将皮肤、皮下组织与乳腺被膜依次切开, 用牵拉法创建操作空间。对于乳晕区病变区域较大或病变较多的患者, 在切除病变后, 给予乳晕、乳头成形, 用0-1号丝线将乳晕进行荷包式缝合。若缝合后乳晕依旧表现乳头塌陷, 将游离在外上限或乳晕下方的腺叶转移到靠近乳晕的区域, 保留胸大肌的筋膜血管。将积聚在内上限的大部分病变切除后将外下象限与外上象限转移到内上象限, 同时将胸大肌处的筋膜血管保留。在部分乳头远端组织进行切除后, 将带蒂的乳腺组织或者条形的胸大肌肌瓣填充到乳头内与乳晕下, 并用0-3号丝线在乳晕区与乳头内进行固定。手术过程中注意止血, 并用生理盐水、双氧水进行冲洗, 应用常规放置的负压球进行引流。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的以患侧乳头为中心点进行放射状切口的手术治疗。手术后的3 d内, 所有患者均采用抗生素静脉滴注。

1. 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手术后的切口感染情况, 比较患者对瘢痕的接受程度, 在出院对患者进行随访1年, 调查记录患者对乳房外观的满意度。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36.9±10.6)min, 长于对照组的(33.8±9.8)min;切口感染率为0, 小于对照组的2.50%(1/40);术中出血量为(43.08±11.02)ml, 少于对照组的(45.9±12.8)ml,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瘢痕的接受率为92.5%(37/40), 高于对照组的40.0%(16/40);满意度为92.5%(37/40), 高于对照组的60.0%(24/40),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乳腺多发性良性病变是女性乳腺疾病的重要表现, 针对病变的传统治疗是实行以患侧乳头为中心点进行放射状切口的手术, 这种方法术中的出血量和切口较多, 患者术后乳房处会留痕甚至乳腺发生变形, 影响美观与患者的心情[3]。采用乳晕旁切口结合整形治疗的方法主要是利用乳房血管神经对解剖点进行分析, 同时结合多发性病变的位置, 应用最佳的皮肤切口使乳腺部位的创伤最小且病变能够清除干净[4, 5]。

一般情况下, 乳腺多象限的多发性良性病变会积聚在乳晕旁, 病变切除会引起乳晕、乳头内陷等现象[6], 本院在手术切除的基础上结合整形治疗, 在切除病变后对乳头、乳晕进行整形再塑, 使乳腺被膜在游离时的厚度保持一致, 保证术后乳房的表面无明显塌陷并将转移腺叶进行重新缝合后的组织来代替病变组织的位置。应用乳晕旁切口结合整形进行治疗的患者满意度(92.5%)远远高于进行传统治疗的患者(60.0%)。手术效果理想。

综上所述, 乳晕旁切口结合整形治疗女性乳腺多发性病变能够减少创面、隐蔽切口、保证美观度并提高患者满意度,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叶珊, 吴正升, 王晓楠, 等. 乳腺癌及乳腺良性病变中BCL-6mRNA和蛋白表达及生物学意义.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2, 28(1):7-10.

[2] 翟旭杰, 汤璐, 张丽萍, 等. 乳晕旁弧形切口治疗老年乳腺良性疾病的效果.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18):5231-5233.

[3] 吕晓娟, 黄焰, 张贺秋, 等. 乳腺珠蛋白在乳腺癌、良性病变及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军事医学, 2012, 36(2):

137-140.

[4] 闵美林, 吴春富, 张卫东, 等. 乳晕旁切口结合整形治疗乳腺多发性良性病变.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 21(26):3311-3313.

[5] 朱红成, 闫丰, 赵光明, 等. 硬膜外导管引导下乳晕旁切口治疗乳头溢液63例临床分析. 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7):1344-1345.

[6] 刘宇飞, 胡余昌, 夏和顺, 等. DLC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和蛋白在散发性乳腺癌及乳腺腺病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 肿瘤防治研究, 2011, 38(4):399-403.

[收稿日期:2016-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