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舒心通脉组方治疗慢性心衰心肺气虚证患者的临床观察与药学监护

2016-12-26陈颖崔燕李国文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9期
关键词:药学监护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陈颖 崔燕 李国文

【摘要】 目的 观察舒心通脉组方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心肺气虚证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以及药学监护的作用。方法 82例慢性心衰心肺气虚证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1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舒心通脉组方治疗, 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给予药学监护。根据中医症候评分情况评价疗效,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情况, 以及静脉血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 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两组治疗后的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例数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P<0.05), 且观察组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 两组治疗后的静脉血NT-pro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 且观察组NT-proBNP水平[(1019.6±316.9)ng/L]较对照组更低[(1645.8±278.1)ng/L](P<0.05)。结论 舒心通脉组方可提高慢性心衰心肺气虚证患者的疗效, 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 提供药学监护, 有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 促进安全合理用药, 利于治疗。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舒心通脉;临床观察;药学监护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9.003

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pharmaceutical care of Shuxin Tongmai compound prescrip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patients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of heart and lung CHEN Ying, CUI Yan, LI Guo-wen. Shanghai Ci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hanghai 20008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effect by combined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rough Shuxin Tongmai compound prescription for chronic heart failure patients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of heart and lung. Methods A total of 82 chronic heart failure patients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of heart and lung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41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Western therapy,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lso received additional Shuxin Tongmai compound prescription for treatment. Both groups received pharmaceutical care during treatment. Summary was made on 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NYHA) cardiac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 and venous blood N-terminal pro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 level for comparison, in accordanc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score for curative effect evaluation.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obviously bette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curative effect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fter treatment, both groups had increased cases with grade Ⅱ NYHA cardiac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 (P<0.05),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more cas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Both groups had much lower venous blood NT-proBNP levels after treatment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0.05),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lower NT-proBNP level [(1019.6±316.9)ng/L] than the control group [(1645.8±278.1)ng/L] (P<0.05). Conclusion Shuxin Tongmai compound prescription can improve curative effect for chronic heart failure patients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of heart and lung. Anticipation of clinical pharmacists in drug therapy with pharmaceutical care is beneficial for improving compliance in patients. This method promotes safe and rational drug use and is helpful for treatment.

【Key words】 Chronic heart failure; Shuxin Tongmai; Clinical observation; Pharmaceutical care

慢性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 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1]。各种心血管疾病由于心脏长时间负荷过重、心肌损伤及收缩力减弱, 都可以导致心功能不全。临床主要表现为心悸、喘促、水肿、瘀血等症状。病情较重, 预后较差。本病属于中医学的“心水”、“心悸”等范畴。根据不同情况可辩证分为心肺气虚、气阴两虚、气虚血瘀、阳虚水停、热痰壅肺、寒痰阻肺、阴竭阳脱等多种证型。心肺气虚证以气短喘促、心悸咳嗽为主症, 可兼见胸闷乏力、动则加剧、面色灰青等症, 舌淡, 苔薄白, 脉沉弱。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临床上的开展, 中西药联合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问题日益突出, 药学监护是提供直接的、负责的与药物有关的监护, 其目的是发现潜在的或实际存在的用药问题, 防止潜在的用药问题发生, 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如何在治疗过程中开展药学监护, 促进中西药的合理联用, 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功能, 是临床药师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本研究进行相关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9月本院心病科住院治疗的慢性心衰心肺气虚证患者82例, 平均年龄(72.3±10.6)岁, 纳入标准符合西医及中医相关诊疗指南[1, 2]。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1例。对照组平均年龄(71.8±11.0)岁;男23例, 平均年龄(71.2±12.5)岁;女18例, 平均年龄(73.6±10.9)岁。观察组平均年龄(72.8±12.4)岁;

男21例, 平均年龄(73.1±11.4)岁;女20例, 平均年龄(72.5±

12.9)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照相关诊疗指南给予西医常规治疗[1]。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服用舒心通脉组方, 干姜6 g, 细辛(先煎)3 g, 白术6 g, 黄芪30 g, 生蒲黄6 g, 炮附子2 g, 1帖/d, 分为早晚2次服用, 连续服用4周。给药治疗结束后, 随访3个月, 观察患者恢复与复发情况。两组治疗过程中均给予药学监护, 具体如下。临床药师通过查房, 了解患者用药相关信息, 评估初始治疗方案制定药学监护计划。通过用药宣教告知患者所服用药品的适应证、不良反应等信息, 特别强调遵医嘱按时使用药物, 不可随意增加或减少使用剂量。密切关注患者体征及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 如出现不良事件, 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干预, 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YHA心功能分级情况、静脉血NT-proBNP水平, 以及复发情况。根据中医症候评分情况评价疗效, 中医证候的疗效判定按照相关标准[3]:主次症基本或完全消失, 治疗后证候积分为0或减少≥70%为显效;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30%~70%为有效;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30%为无效;治疗后积分大于治疗前积分即为加重。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中医证候疗效及复发情况 经过治疗两组患者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好转, 且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出院后3个月门诊随访期间, 对照组有7例复发, 复发率为17.1%, 观察组有3例复发, 复发率为7.3%, 两组均无患者病死。

2. 2 NYHA心功能分级情况 两组治疗后的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例数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P<0.05), 且观察组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

2. 3 静脉血NT-proBNP水平 两组治疗前静脉血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静脉血NT-pro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 且观察组NT-proBNP水平[(1019.6±316.9)ng/L]低于对照组[(1645.8±

278.1)ng/L](P<0.05)。见表3。

3 讨论

目前慢性心衰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及时处理与纠正感染、肺梗死等诱发因素, 监测体质量、调整生活方式、氧疗、药物治疗等, 西医指南推荐的药物主要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1]。西药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和住院率, 但在临床实际中存在一些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并且从经济上考虑费用较高, 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 影响临床效果。随着近年来中医药技术的发展, 中药能否在心衰治疗方面发挥增效减毒的作用, 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已成为临床关注的问题之一。

根据传统医学理论, 慢性心力衰竭属于心病范畴, 其基本病理改变是心、肺、肾阳气不足, 血脉流行无力, 血行缓慢而瘀滞, 水湿不化, 聚生痰饮, 卫外不固, 淫邪内侵。病位在心, 涉及肺、脾、肾三脏。明代刘纯《伤寒治例》云: “气虚停饮, 阳气内弱, 心下空虚, 正气内动而悸也。”明确地阐述了气虚是心衰病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针对心衰的病因病机, 多数医家均以温阳、益气、活血、利肾肺等为基本治疗原则[4]。关于心肺气虚证, 中医理论认为心主血, 肺主气, 气血之间相辅相成, 互相影响。肺主气, 主通调水道, 肺气宣通则气畅行, 水道通, 水精四布。若心气虚衰, 无力推动血液运行, 必致血脉瘀阻。若肺之气、阴不足则肺失宣降, 气失所主而喘促, 不能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则水饮停聚为患[5]。心衰早期由心肺气虚所致, 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阳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阳气虚脱等病理结果, 在心衰整个过程中, 单纯虚证极少, 虚实夹杂最多, 且瘀、痰、水三者常相兼并见[6]。

舒心通脉方来源于《汤液本草》与《内外伤辨惑论》, 主要为炮附子、干姜、细辛、白术、黄芪、生蒲黄。方中炮附子为君药, 味辛、甘, 性热, 归心、肾、脾经, 具有回阳救逆, 散寒通脉之功效。该药在本院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已有10年以上, 在本研究中, 可显著改善慢性心衰心肺气虚证住院患者的症状, 降低静脉血NT-proBNP水平, 治疗后3个月未出现病死病例, 复发率较低, 且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药学监护是提高患者依从性, 促进合理用药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应用中药方剂的病例中, 药学监护的重点是提高患者对中药的依从性以及中西药的安全联用。在整个药学监护过程中, 首次查房并及时掌握患者的第一手资料, 对于制定监护方案和后续工作至关重要。本研究患者有以下特点:①多见冠心病史;②年龄偏大;③合并多种基础疾病, 尤其以糖尿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多见;④联合应用多种药物;⑤多有肝肾功能异常;⑥较易发生院内感染;⑦药物依从性随着疗程的增加逐渐不佳;⑧对药师的服务有需求。在慢性心衰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过程中, 临床药师应该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①熟悉中西药药理及相互作用知识, 了解中成药的组方成份, 注意建议精简用药, 尤其关注大处方、大剂量、多样药的现象, 在对患者用药指导时, 主张应间隔服用中西药时间;②对中西药联用应加强药理实验研究, 为正确指导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③运用网络数据库等循证医学的方法, 向临床提供有关中西药联用的情报信息, 同时注意总结经验, 反馈药物应用的情况, 积极开展药学监护工作与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4, 42(2):98-122.

[2] 司锟. 慢性心力衰竭临床常见证型与心脏超声结果相关性研究.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5(6):1505-1508.

[3]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83.

[4] 汪艳丽, 刘如秀, 刘金凤, 等. 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概况.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 7(3):325-328.

[5] 李立志. 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 4(2):136-138.

[6] 赵红. 中医辨证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思路与方法. 中国中医急症, 2007, 16(6):689.

[收稿日期:2016-10-08]

猜你喜欢

药学监护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临床药师对糖尿病患者提供临床药学监护的效果
氨溴特罗治疗儿童急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
临床药师在朱砂外用致汞中毒诊治中的作用
1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药学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