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人行”互助小组生本课堂的实践
——以青岛沧口学校为例

2016-12-22■张

现代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学案青岛学校

■张 伟



“三人行”互助小组生本课堂的实践
——以青岛沧口学校为例

■张 伟

一、改革背景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发展先后经历了以教为中心、以学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三个阶段。以教为中心表现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黑板中心,这一阶段特别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学为中心表现为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尊重学生,因学定教、先学后教,这个阶段特别强调学生的思维,比如思维导图应用。党的十七大以来,国家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十八大进一步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标志着我国教育进入以人为中心的阶段,现在的课程改革正在指向人的发展。

(二)沧口学校发展的现实诉求

青岛沧口学校是李沧区新建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新校初建,吸纳了周边不同小学、初中各年级的生源。这些学生的家庭背景十分多元;他们的学习习惯、认知水平、学业水平等都有较大的差异,他们各自带着原来学校养成的习惯,正在融入青岛沧口学校这个大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表现出缺乏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习动机不强等问题。并且由于认知风格、学业水平等巨大差异,教师备课时往往不能兼顾班上所有学生,难免造成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的情况。为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学校积极探寻教育改革之路。

二、“三人行”互助小组生本课堂教学改革的内涵

为了解决青岛沧口学校面临的具体问题,深入调研学生情况、积极思考、认真研讨,学校在教学改革初期开展了一些探索实践,比如开展2人小组互助学习模式、4到6人小组合作学习等。这些教学方法的探索在短时间内提高了课堂效果,但是最终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2人小组有利于培养小组的团队核心凝聚力,但是小组内可供交流的资源有限,经常存在“你不会,我也不会”的情况;4到6人小组可供分享的资源很多,但是由于小组庞大,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有成员游离于小组之外,不利于小组的发展。并且,以往的小组合作过分扩大了小组的职能,将小组合作应用于卫生、纪律、课外活动等诸多领域,淡化了小组合作对学习的激励作用。

在多年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多种不同形式学习小组的利与弊,青岛沧口学校确立了在常态的行政班采取“异质构组,自主互助”的学习方式改革。因为是三个人一个小组,而且它的基本理念是“你先行,我后行,丢下谁都不行;你这方面行,我那方面行,大家携手一起往前行”。故称之为“三人行”互助小组。“三人行”互助小组生本课堂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而设计的课堂,而这种基于学生的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而设计,促使学生能学、会学、乐学、学会的课堂管理系统,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三人行”互助小组生本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径

“三人行”互助学习小组的建设使得由不同层面学生组建成的学习共同体得到长足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实施按学案走班,又让每个学生都获得适合自己的教育。同时,教师通过开展课例研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发了更优质的学案,提升了整个课堂效率,助力了教师的成长共同体。学校通过建设“三人行”互助小组、按学案走班、课例研究三大举措,使得我们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使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一)建设“三人行”互助小组,打造学生学习共同体

“三人行”互助小组通过异质构组的办法建立起来。首先,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业水平、学习特点、个性特征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估;其次,根据评估结果,将这些学生分为三个大组;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每组出一人,自由选择搭配形成三人学习共同体;最后,由小组成员推荐产生组长,组员共同拟定组名、制定本组的学习目标、设置小组成员应遵守的规则等。就这样,一个个“三人行”互助小组就初步形成了。

教师在课上根据各小组的表现通过以小组为整体、分级错位赋分的方法激励学生互学、共享成果。每个小组中,如果学业水平较低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踊跃回答问题,则给予小组更多的分数,以此来激励学困生学习的兴趣。“三人行”互助小组既发动了小组内的合作,又充分利用了小组间的竞争,实现了合作与竞争的和谐。在这个合作与竞争的过程中,学优生通过指导、帮助学困生学习实现了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学会——会教——教会——会学),学困生在自己的努力和同伴的帮助下实现了从厌学到学会的转变(厌学——想学——督学——助学——导学——体会学习的乐趣——乐学——学会)。

学校会定期召开班级和级部大会特别表彰优胜小组。优胜小组可以获得学校专门开发的VIP课程的学习体验机会。这些VIP课程将学生合作学习的成绩迁移,使学生实现高峰体验,获得成就感。

青岛沧口学校的三人小组采用整体向前的座位排列方式,而不采用对坐、围坐方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更有利于学生独学。独学是信息完成人际转换后的自主学习、自我建构和独立思考,是学习的最基础形式和目的。而青岛沧口学校的“三人行”互助小组不仅注重合作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学能力。

(二)按学案走班,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人行”促进了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发展,但认知水平不同的孩子,如何获得属于自己的发展?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适合自己的教育,青岛沧口学校打破原班级界限,创新性地进行了“基于信息环境下的按学案走班”的教学探索。教师提前以单元为单位整合出基础类、拓展类、探究类、专题类四个类型的学案:基础类学案侧重于知识点的记忆、理解;拓展类学案侧重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探究类学案在知识的理解运用的基础上,主要培养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迁移;专题类学案主要针对某一个学习模块的专题训练,如数学应用题模块、语文作文模块等。教师充分利用网络、空间等信息化手段定时推送学案,学生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这样,每一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人人得到了帮扶式的辅导。

青岛沧口学校的走班突破了过去划等级、按成绩走班的界限,完全以学生的学习为基础为目的,并且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因材施教,高效务实。

(三)课例研究,助力教师发展共同体

“按学案走班”的工作让学生自主找到最近发展区,人人都能“跳一跳,摘果子”,可这也给老师们出了一个难题。“以单元为单位提前备出几个类型的学案?这几个学案该如何制定?这些学案如何更好地契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每种学案要达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这一连串问题需要一个机制解决。于是,为了提升课堂授课质量,更好地为走班制定有针对性的学案,青岛沧口学校建立了课例研究制度,设置课例研究室。教师们为备好一节课,都会提前在课例研究室集体备课、磨课。

课例研究的备课形式,给教师们提供了一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平台,不仅促使老师们备好了课,提升了整个课堂效率,还使老师们在磨课、研讨的碰撞过程中大幅度提升了自身的学科素质,形成了一个灵动共享、齐头并进的教师发展共同体。避免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方式的肤浅,走出了以教师自我生成为主要特点的专业发展路径。这种团队合作式的发展,更有利于推出位于金字塔塔尖的卓越老师。

“三人行”互助小组生本课堂教学改革探索让青岛沧口学校的课堂变得多样、灵活。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在小组合作的支持下实现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和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四、“三人行”互助小组生本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

尊重学生差异,注重全体发展,按学案走班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找到了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获得了适合自己的教育。

“三人行”互助小组生本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焕发了活力,学生的多种感官被调“动”了起来,学业成绩已明显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五、“三人行”互助小组生本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经验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其根本指向的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青岛沧口学校遵循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自主选择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从教育规律上说,真正的教育是从教师和学生的身上生长起来的,每一名孩子都应该成长为他们自己。所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差异,因材施教,是育人的重要原则。青岛沧口学校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致力于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现有水平自主选择学案,选择班级进行走班学习。

(三)合作学习要与个体学习相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是现代学校教育重要的学习方式,它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已遍地开花,两人一组或四到六人一组,这些形式各有各的利弊。而青岛沧口学校的“三人行”互助小组是通过学生自由选择搭配起来的异质构组,且整齐向前座次。这样既保证了组内有足够的资源共享,利于开展合作学习,又使小组内成员享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机会。

课堂,是每个学生的生命场,是学生最重要的生命历程。“三人行”互助小组生本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生命的光辉在这里点亮、激扬。有了这样充满活力的课堂,学校也就成为拥有卓越品质的生命家园。

青岛沧口学校,山东青岛 266100)(责任编辑:高 原 丁德文)

猜你喜欢

学案青岛学校
乡愁导学案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青岛明月申牌?
学校推介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