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办一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学校

2016-12-22郭振虎

现代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深度融合老师

■郭振虎



◎治校方略◎

办一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学校

■郭振虎

青岛铜川路小学是2013年启用的新学校,其前身是惠水路小学,已有87年的历史。新校依山傍水,优美宜人,高楼林立,人鼎气盛,办学条件一流。我们秉持“基于道·合乎德”的核心思想,践行“教育民主、自由生长”的办学理念,以“创办充满书香味、儿童味、人性味的道德学校”为目标,致力于培养有民族记忆的世界新公民,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作为办学特色,开始了“互联网+教育创新”的探索之旅。

一、未来已来,改变不可逆转

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说过:“如果光谈大原则,那就变成了空谈;如果将目光仅仅投注在实际事务上,就会迷失方向。哪怕是最微小的行动也应和终极目标联系起来。”

我们办学校,同样也要想大问题,做小事情。要思考未来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未来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习什么对今天的学生才是最有价值的;什么情况下,学生才能学得好;等等。

众所周知,当今时代,新媒体不断涌现,新技术不断更新,新行业不断产生,新知识呈现指数级裂变。未来社会变得越来越无法预知,我们是在为一个未知的世界培养人才。各个国家不约而同地开始关注未来人才的核心素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在这个报告中主张,大家要由关注个人利益向关注共同利益转变。为此,提出面向未来的七个维度的生存能力,包括安全与健康、社会情绪发展、科学与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习惯、数字意识与基本运算、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等;欧洲在关注21世纪必备的综合能力,美国在关注21世纪技能,中国也从9个维度关注未来人才的核心素养。“面向未来”成为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2015年《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指出,未来五年基础教育将会迎来重塑学校运行机制、探索深度学习策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学生从消费者转变为创造者、加强混合式学习的应用、提升科技与艺术学习等六大重要趋势。新技术正在深刻地影响教育生态,今天的儿童所经历的学习与成人世界已经完全不同,新媒体新技术已经构成儿童生活的一部分,游戏化、娱乐化、移动化、综合化等等,“互联网+”正在冲击甚至颠覆着传统的学习方式。

然而,现实却远没有如此美好。走进我们的教室,学生排排坐,一支粉笔,一张嘴,老师讲,学生听,仍然是常态。在硬件上,尽管每间教室都配备了电子交互白板,但是,大家对它的理解不同,应用的层次也参差不齐。我们也发现,有的老师用了几年的交互白板,竟然还没有发现白板自带的软件;多数老师只是把它当作了幕布,在播放PPT。当下,我所在的学校同样没有完全摆脱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状况,学生的学习基本还停留在为了成绩和分数的层次。人们对学生怎么成才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对学生如何成人的关注度。甚至,很多人不去思考技术支持下的学校应该是什么样子,教育最应该为此做些什么,而是在该不该“融合”的问题上讨价还价。连基本的数字化应用都没有,何谈“深度融合”?

杜威曾这样告诫我们:“如果我们还像当年我们被教授的那样去教学的话,那么,我们就掠夺了我们的儿童的未来。”无论从技术进步对社会的深刻影响来看,还是从社会发展对人才核心素养的高度关注来看,抑或从教育的本质和我们的教育良知来看,我们都肩负着新的伟大的使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我们国家应对教育发展趋势的重大举措,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势所趋。潮流不可逆转,而学校能不能真正做到“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所在。

二、深度融合,究竟“深”在何处

“融合”就是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就是将技术从教育的边缘转变到中心位置,就是构建一种生态;在这种生态中,技术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人、信息、实践活动融为一体,让技术的应用成为本能。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问题最多的地方。传统的课堂“粉笔+黑板”是主要媒体,课本是主要的资源,课堂是封闭的空间,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而数字化课堂上,孩子们使用网络和各种各样的终端,有条件和可能进行自主协作个性化学习。王裕玲是一位数学老师,她一直坚持使用一款“速算盒子”,学生通过闯关、挑战、班级大乱斗等来学习知识。如果单纯从提高计算能力角度来看,它的作用显而易见。不仅如此,老师坚持了一年多,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王老师看来,很多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做事拖拉,不能够很好地自我管理。在传统教育环境下,只能借助思想工作,给孩子讲道理,借助家校配合等来加以解决。但在数字化环境中,技术的应用增加了学习的挑战性、趣味性、游戏化。恰恰是隐含在游戏和活动之中的各种“游戏规则”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和非常好的固化或矫正作用。从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来看,它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视。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差异得到尊重,学生站到了课堂中央。我们知道了“深度融合”绝非是新媒体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应用会产生数据,数据本身没有多少意义,需要我们思考数据背后发生了什么,借此改进和矫正我们的教学。

“深度融合”就是在技术与课堂的相互链接中让课堂变得有意思。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非常关注学生的“学”,却很少关注学生的“玩”。怎么让“课上有意思”,让“课下有意义”?我们找到了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利用公共空间和闲暇时间,为孩子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创新的环境和条件,建设“数字步道”。比如:棋妙屋,就是孩子们下棋对弈的地方,这里准备了各种棋具和与棋艺有关的书籍,还有相关的微视频。孩子们在这里可以通过微视频学习相关内容,然后,进行实践尝试。取得的成绩或成果可以通过现场的pad进行拍照上传,转化成个人积分,也可以成为新的学习资源。将来,这些积分还可以用来进行消费。例如:凭借个人积分,去体验更加好玩的课程,比如体感健身、陶艺课程等。像这样的数字步道,我们建设了22处。每一处“步道”都是一个课程资源包,孩子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成长也在其中。姜川老师组织的ipad乐队就是其中之一。这个乐队的老师和学生借助平板电脑来演奏音乐,来改编和创作音乐,找到了一种音乐表达和创作的新方式,激发了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发展了孩子们的创作、想象能力。在2015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他们以《小苹果》为主旋律,融合10首国际著名的摇滚乐曲改编的《摇滚小苹果》,一经亮相,嗨翻了国内外来宾。

“深度融合”就是在技术与生活的相互链接中让每个孩子的生活变得有意义。

三、遇见技术,改变正在发生

我们学校2014年被确定为李沧区省级数字化校园建设试点学校。我们制定了“云+端+网+N个应用”的整体规划,这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整体框架。在这个框架之下,我们采取了分步实施的策略来探索“深度融合”。

第一步,植入数字基因。

有研究表明,任何新生事物,在推进过程中最早尝试使用的人一般不会超过16%,这是一个数字鸿沟。少数的人积极响应,多数的人保持沉默,还有个别的人会拖后腿。这是一种常态。问题是:怎么跨越这个鸿沟,让积极响应的人不断增加,最后成为大多数?

我们提出了“互联网+5”的应用思路。这个“5”指的是“课堂教学”“创客实践”“班级管理”“校本研修”“家长教育”,涵盖了学校管理的五个领域。我们再把每个领域细分出若干个更小的项目,供老师来选择。有的老师选择交互白板的深度应用,有的老师选择一对一电子书包,有的老师选择在线课堂,有的老师选择建设交流社区,还有的老师选择APP应用,也有的老师选择借助信息技术开展学生评价研究、学生创客实践活动,等等。门槛比较低,目的是让每一位老师都能学习新技术,应用新技术,熟悉新技术。

我们充分利用数字校园试点校在一定程度上享有对新媒体新技术先行先试的特殊待遇,积极尝试试用各种终端和平台,包括点阵笔、表决器、电子书包、电子绘画板等等。我们不仅在课堂上试用,在学生创客实践活动中也有很广泛的应用,如3D打印机、乐高机器人、九宫格机器人、数字化厨房、PAD乐队等。

比如,尹娟娟本是一名刚刚入职的新教师。在她的班上,每个孩子有三张课表:一张是学校安排的课表;一张是老师为全班孩子选择的线上课表,有晨诵、手工制作、节日课程等;还有一张是孩子们自己选择的课表,有健身房、故事小屋等。“三张课表”充分发挥新媒体新技术的优势,充分利用了网络优质资源,让学生的学习随时随地、自然发生,跨越了时空界限,把学校的外延扩大到任何一个生活的角落。而孩子们自建的学习小屋和健身房,则让每个孩子不仅仅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也成了课程资源的生产者。

在这里,教室没有了围墙,孩子们通过人机对话、生生对话,让课余生活变得更有价值。这些碎片化的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经历,让孩子们的生命更有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接触了大量的技术,仅大大小小的平台先后就试用了十几个。尽管增加了老师们的一些工作负担,但是大家对技术不再陌生,为实施“深度融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培养种子教师。

乔布斯曾有过这样的不解:为什么信息化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是,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冷淡,对“改变”的本能的抵触一定是其中之一。每个老师的基础不同,领悟能力不同,应用水平不可能齐头并进。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多管齐下,通过八条途径来培养种子教师,调动老师对于改革的热情。

第一是深度联盟。在推进数字化的初期,如何将技术融入教育教学?根本就没有一点思路和头绪。这时,寻找“榜样”很重要,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第二是专家引领。结合教育信息化,我们展开了大密度的培训,两年里累计培训30余场次。专家的指导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让老师们的视野更加开阔。

第三是跨界交流。我们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频繁与各类公司工程技术人员接触,既学习技术,又让老师们感受到不一样的工作状态。

第四是环境浸润。积极创设研究的氛围,大家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第五是实战锻炼。每个学期,我们都开展“三课”活动:研究课、立标课、满意课,引导老师们在实际应用中学会应用。

第六是任务驱动。创造机会让老师们分享自己的“互+”经验。青海、重庆、上海、苏州、北京,都留下了我们老师分享经验的足迹;上个学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50余次,都是老师们现身说法。

第七是领导关注。把骨干老师推到台前,领导的关注是对老师最好的鼓励。

第八是项目管理。我们成立了若干个项目组,每个小组有个牵头人,带几个骨干老师,形成研究团队,一点一点去改进,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前行。

第三步,打造品质课堂。

新技术新媒体不会自然而然地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要想“深度融合”,首先要进入课堂。怎么进入?我们的做法是:探索数字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后翻转课堂——基于发展学生思维和提升学习品质的课堂。

基本的操作流程是“活动导学、交流互学、技术助学、反思悟学”。它既是四个学习环节,也是四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活动导学”。就是先让学生尝试自学,然后带着自己的想法有准备地进入合作学习。通常,我们借助导学卡或者导学案或者微课来实施。但是,导学往往成了课本搬家、问题搬家或者电脑灌输,增加了学生负担。有效的学习一定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结果和学习体验的统一体。小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才会维持对于学习的兴趣。导学案也好,导学卡也好,老师在设计时,不仅设计认知任务,还要设计工作任务,也就是将“是什么”这样的知识点转化成一系列可以执行的活动或游戏。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把认知任务“隐藏”到活动或者游戏中,增强教学活动的游戏化和趣味性。

传统环境条件下,我们教师备课所有的“预设”几乎都是基于老师个人的经验,带有很强的主观性,缺乏数据支持。而在数字化环境下,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数据。这些数据折射出学生学习过程的共性或个性化问题,这些“问题”成了教师设计教学的起点、重点或者难点。技术与教育教学是否深度融合,不在于学生拿出多长时间借助技术来学习,而在于教师能够借助技术手段获得学生学习的数据,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进而对自己的“教”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交流互学”。差异就是资源,学生之间基础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学习习惯和方法也不同,彼此交流可以相互取长补短。这种“交流互学”既可以在线下的课堂上面对面地进行,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老师们利用网络平台建立起了班级空间,学生的学业及行为表现都能得到展示和交流。在这个班级社区里,学生的行为习惯实现了“可视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得到强化,逐步形成“社群文化”,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对每个人的示范和矫正作用。

“技术助学”,如何借助技术使学习变成快乐体验?这是学校老师们一直在关注和探索的问题。

英语学科的老师们则在教学中巧用各种APP,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内容、不同学习阶段,使用不同的APP。这样的课堂是“同课异构”的课堂——同一个课题,老师提供了几个微课,供学生选择;这样的课堂还“个性十足”——老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推送不同层次的任务,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工具。这样的课堂让“因材施教”“学为中心”等理念落到了实处。

过去,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现在有了新技术的支持,可以便捷地呈现和分享,教师有条件可以轻松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展和思维过程,使得教学更有针对性和适切性,从而促进学生更加良好地和谐发展。基于移动技术和互联网的海量资源,则让学习变得无处不在。与此同时,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变成了资源的搜集者、筛选着、重组者、分享者。在后翻转课堂上,教师还是一个人生的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以及与学生共同学习与生活的伙伴。这样的课堂,不仅是教学流程的翻转,还是教学理念和师生角色的翻转,更是由追求高分数向追求高品质的教育价值的翻转。

四、且行且思,技术终会消失

技术和时代的发展向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也为我们创造了全新的教育生态环境,学校、教师、学习正在被重新定义。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的探索过程中,我们产生了如下几点启示: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一个长远目标。在实践中,我们需要从师生兴趣入手,逐步培养他们应用技术的习惯和能力。只有当技术消失的时候,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教育,享受技术给我们带来的“红利”。

技术不仅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也在改变着教师的成长方式。在学校管理中,需要给老师们更多的尊重和信任,为他们创造多元、自主发展的空间。

教师是教育的根本,离开教师的专业发展,单纯依靠技术不可能实现课堂的根本变革。再好的技术,也代替不了平庸的教学。不能无视技术的力量,技术正在改变着整个世界,必定也会对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再卓越的教学,也能被技术放大。

最真实的学习是在生活中遇见,最有效的融合是在环境中浸润。“深度融合”就是在技术的支持下将现实生活与教育教学相联系,拓展教育的内容,拓宽教育的时空,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做好准备。

我们相信:“只有不让遥远的地平线从视界中消失,我们的脚才能迈出有意义的一步!”

青岛铜川路小学,山东青岛 266100)(责任编辑:高原 丁德文)

猜你喜欢

深度融合老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融合》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