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学生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咨询认知现状及应对策略

2016-12-14李晓华钟滢

东方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应对策略

李晓华++钟滢

摘要:目前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人数也在逐年递增,其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近年来很多高校相继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但学生的求助意愿并没有达到预期。大学生缺乏应对心理困惑的正确方法,在咨询态度上存在偏差,心存畏惧。因而学校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提高他们对学校心理咨询的认知度、信任度,使学生愿意走进心理咨询机构来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发挥个性特长,开发潜能,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实现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心理咨询;认知现状;应对策略

近些年来,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现在大学生面临的成长环境日益复杂,在学习、就业、经济等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加,大学生群体中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人数也在逐年递增。目前,全国每年因心理疾病退学的大学生占退学总人数的54.4%,因心理健康问题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其心理健康状况引起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全国很多高校相继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和咨询室,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以期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知自我、悦纳自我、建立自信,更加健康的成长。目前,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不少学生心理冲突不轻易表露,主动寻求咨询的意愿并不强烈,没有达到学校的预期。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大学生心理求助倾向以及高校心理咨询机构提供的服务。

一、高校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现状

1、大学生缺乏应对心理困惑的正确方法。目前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差,遇到挫折常常抱怨,受到打击时往往一蹶不振,选择沉默、逃避。内心敏感脆弱,人际关系问题较多,很在意别人的评价。同时面临学业压力、情感压力、就业压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心理问题较多。但据调查显示,学生有了心理问题的时候,首选的倾诉对象是朋友,然后是亲人、同学等。遇到心理困惑,他们倾向于自我调节,其途径一般是通过网络、心理书籍、广播电视、心理访谈节目等,但有时碰到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时,这种自我调节往往效果欠佳。这归结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求助缺少了解,内心对心理咨询概念较模糊,导致缺乏正确的应对方法。

2、新生对高校心理咨询心存疑虑,缺乏正确认知。对于刚刚结束高中生活,走进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高校在开学时一般都要对他们进行心理普查,采用的普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摸底,以便筛选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建立重点学生心理档案,进入后续的约谈。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却并不乐观,效果也差强人意。比如有的学生在参加普查时,态度不够认真,敷衍了事,还有的学生测试时掩饰性很强,不太容易发现问题。在后期的约谈工作中,有的学生不太清楚情况,在约谈时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意吐露心声,刻意隐瞒以往事实真相。有的学生听从高年级同学的建议,委婉的拒绝约谈,也有学生认为自己没有问题,不需要约谈。这都折射出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的疑惑,为心理咨询的宣传普及带来了消极的力量。

3、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认同度不够高。目前的90后大学生个性独立,内心脆弱敏感,极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根据对高校学生的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认同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有近四层的学生认为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只能帮助少数人,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心理困扰时会找朋友或同学求助,往往是把心理咨询作为解决问题的最后尝试,真正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的学生不到10%,可见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找心理咨询机构的意愿并不强烈。如果学校没有开通网络咨询,那学生去咨询的方式就更加单一。由些可以看出,高校的心理咨询并没有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同和推广,学生的求助意愿较弱,体现出对心理咨询中心的认同度不够高。不少大学生对目前高校心理咨询的作用抱有怀疑态度,认为去心理咨询中心就是老师陪着说说话、谈谈心,不会有太大的实际效果和帮助,这都从侧面反映了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缺乏正确的了解和认知。

二、高校大学生不寻求心理咨询的原因

1、在咨询态度上存在偏差,心存畏惧。由于心理咨询在我国是一门起步比较晚的新兴学科,被大众接受的时间还比较短,很多人对它了解得不够透彻,不少大学生把接受心理咨询视为一件丢人的事情,不敢去正视和面对,怕被其他同学贴上“精神病”、“心理障碍”之类的标签。有的同学认为自己不是心理问题,或者认识到了也宁愿自己默默忍受;有的同学能够认识到咨询对自己的重要性,出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愿去面谈。不少来访者都是在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心理咨询室的,而且要咨询老师不断强调咨询的安全性,让来访者放心,学生才肯放下心理负担慢慢讲述自己的问题。还有一些同学是悄悄的来,在来去的电梯或楼梯上很怕碰到熟人,这都反映出了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仍缺乏足够的了解,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存在误区。

2、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保密性持怀疑态度。目前大学生对自身的心理问题认识不科学,总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不少学生对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行为表示理解,但是当自己遇到心理问题或有烦心事的时候,能够主动到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的同学比例还很低,怕身边的同学知道自己做过心理咨询,同时也怕自己的秘密被别人知道,对心理咨询有不少顾虑,从而对咨询产生焦虑的情绪,在是否前去咨询的问题上反复纠结,这都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在校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心存疑虑,给咨询工作带来阻碍,同时也反映出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在宣传心理咨询时,对心理知识的普及不够深入。这些都是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3、在自我调节与心理咨询的选择中矛盾重重。当前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情感、性、病残和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困扰,而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与学生工作处有着紧密的联系,当发现学生有心理疾病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进行行政化的干预。但心理咨询工作的最重要原则就是保密原则,往往给学生造成误解,认为心理咨询中心给自己带来了麻烦。这样的情况让学生更加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有限,给自身带来了更多的困扰,甚至由于延误了病情,而造成严重的后果,这也体现出自我调节与心理咨询在大学生中的矛盾性。

三、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建议及相关对策

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对解决日趋严重的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如神经衰弱症、社交恐惧症、紧张焦虑症、抑郁症等障碍性心理咨询,也有由人际、情感、学习等压力引发的心理危机,通过心理咨询,以及早发现,及时预防,缓解症状。还有的学生常被各种烦恼所困扰,心理矛盾、冲突明显,通过心理咨询可以早期觉察和干预。因而学校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提高他们对学校心理咨询的认知度、信任度,使他们愿意、也敢于走进心理咨询机构来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发挥个性特长,开发潜能,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实现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有以下对策:

1、多渠道开展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宣传与普及,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载体。心理咨询的宣传普及对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非常重要,除了开设大型心理健康课之外,还可以利用网站、微博、报纸、校广播站、宣传单、横幅标语、手抄报等形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依托学院大学生心理发展委员会为主体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和心理主题班会大赛”、“心理剧大赛”、心灵互助小组校园户外素质拓展、心理讲座、心理班会展示、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漫画设计大赛等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活动。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通过网络互动,宣传青春阳光的心态,在学生中收集心灵困惑,利用讲座等形式为学生答疑解惑。心理咨询的宣传还可以利用新生报到时的时机,通过宣传单、微信群、QQ群等交流平台,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既可增加家长对学生在校情况的了解,也可增进家长和学校之间的相互理解,为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可以奠定良好的基础。

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和信任。近年来随着高校对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也成为日常工作的重点,在宣传心理咨询时,经常拿一些异常严重的心理危机事件作为案例,强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不恰当的舆论导向给大学生施加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很容易在学生群体中营造“心理异常”、“变态”等概念,这种对心理咨询及危机干预的过度渲染,造成了不少学生对心理咨询产生了恐惧心理,碰到问题唯恐被他人知道,怕被同学说成“异类”,这无形中给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带来了阻力。所以高校在进行心理宣传时,一定要强调在青春期心理求助很平常,学生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接受,要让学生感到心理咨询是一件愉悦的事情,是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的一种有效途径,是缓解内心压力的良好方法。同时利用学校举办的现场心理咨询活动,增加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了解,使更多的学生能近距离感受心理咨询,从而增加他们对心理咨询以及心理咨询老师的了解和认识,解除对心理咨询的神秘感和畏惧感,为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奠定良好的舆论基础。

3、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阵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占据着主主渠道,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服务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全院预防心理危机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教学与教育相结合,不仅传播了心理学知识,更让学生习得了心理健康发展的能力;将课堂教学与危机干预相结合,在教学中提升学生对心理危机的识别和预防能力。在教学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比如采用案例讨论法、游戏参与法、情景表演法等,增强课堂的师生互动,让课堂充满活力,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以设置相关的户外活动课,如心理剧表演,团体心理辅导等都是不错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给自己带来的助益。

4、积极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消除来访学生的心理顾虑。在朋辈咨询过程中,由于双方年龄相仿,学生在心理上更容易接纳咨询,而相似的生活方式、人生经验可以对许多问题产生共鸣,更容易在交流中达成共识,从而顺利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现在的90后大学生个性独立,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不太愿意与父母、老师交谈,而同辈的学生却能让他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同辈的建议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同时朋辈咨询对心理咨询的时间、地点限制较少,方式灵活多样,可以很大程度改善一些学生拒绝咨询的现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高校心理咨询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5、加强心理咨询队伍建设,强化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意识。学院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询队伍的建设,不断壮大队伍,充实力量,除专职老师外,还应有兼职老师,专兼职老师都应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实现了专业人做专业事。让心理咨询的专兼职人员结合紧密、队伍稳定。同时学院要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提高咨询师在理论和技能方面的水平,比如可以邀请知名心理专家学院进行讲座和培训,同时也可以让咨询师去校外参加相关的培训,拓展自己的视野,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在提升技能的同时,咨询师自身也要充分重视个人成长,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开展同行之间的督导,或者请专业的督导师来促进咨询师的个人成长。在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提交督导案例,通过录音、录像、案例讨论等方式,获得个人成长。只有咨询师充分成长,才能真正帮助来访的大学生,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雁,张映宏.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差异成因及疏导策略———基于云南农业大学UPI 调查统计数据的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4):71-75.

[2]张盼盼.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37-39.

[3]赵杰红.基于学生视角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遇冷原因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9):20-21.

[4]安芹,贾晓明,郝燕.网络心理咨询伦理问题的定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11).

[5]卓潇等.学校心理咨询伦理现状的质性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

[6]李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3):54-56.

[7]王文冰,杨浩,李标.“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J].教学研究,2010,33(12):72-73.

[8]沈丹,罗伏生.论高校QQ心理咨询网络平台的构建及功能[J].中国建设教育,2010,16(11-12):89-91.

[9]张宗国.我国在校大学生健康管理模式构想[J]. 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2(3):91-95.

猜你喜欢

应对策略
关于当今校外少儿美术教育发展的思考
浅谈“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营改增”对集团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管控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