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教育在职校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16-12-08许玫梅

考试周刊 2016年91期
关键词:教学运用情感教育

许玫梅

摘 要: 应试教育下的历史教学始终局限于历史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技能的训练,无法充分发挥历史学科中的情感教育功能,职校历史教学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为该学科提供了进行情感教育的外部条件。本文以“南京大屠杀”这一内容为例,尝试挖掘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并总结情感教育的基本技巧。

关键词: 情感教育 职校历史教学 教学运用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始终是教学的指挥棒,使历史教学一直局限于知识的灌输、考试技能的训练,造成学生情感冷漠,以自我为中心,以致走上社会后成为无法适应社会的“怪胎”。诺尔曼·丹森在《情感论》一书中写道:“一个有着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是有情感的人。”由此可见,丰富的情感、完整的综合素质是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对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以技能学习为主的中职学校中,历史作为一门选修课程,一门人文修养课程,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旨在培养不仅掌握现代技能,而且具有积极健全的心理情感的现代中专生。历史课程能提供非常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因此,历史教学不能仅仅是灌输历史事实,而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成为情感教育的主要阵地。本文将以《综合文科》中的“南京大屠杀”这一内容为例,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一、结合历史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华战争的组成部分,是体现“日寇暴行”的典型例证,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到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资料交流,虽然没有条件现场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但是一幅幅图片、一串串数字、一段段的血泪控诉已经可以成功地牵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对祖国同胞的苦难历程有更深的体会,使教科书上严谨而枯燥的讲述变得更加有血有肉,更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对来之不易的和平的珍惜与祖国强大的自豪之情。

当然这种自主性较强的学习方式比较适合基础较好的高职班学生,而且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和规划才能顺利达到教学目的,而对于自觉性有待提高的中职班学生,我们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如观看影片《南京大屠杀》,了解油画《南京大屠杀》,展示南京大屠杀的图片资料等,这些方式加上老师的精心讲述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了解南京大屠杀真相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生发出热爱和平、憎恨战争的情感。

二、认识历史根源,感受人文主义情怀

认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愿望是本课比较容易实现的情感目标,但是如果仅止于此,对于学生深入全面地了解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则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会肤浅地将战争罪行归结于日本民族,从而因仇恨日本帝国主义而仇恨日本人,这是很多课堂教学容易发生的误区,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现象认识本质,从而把握历史规律,更清醒地认识历史事件的真相。

因此,认清南京大屠杀中日本侵略军罪行后,向学生说明在日本民间也有为日本犯下南京大屠杀罪行而终身忏悔的老兵,也有每年诚心悼念死难者的日本友人,但是在战争年代,是什么使得日本侵略者丧失了人性,是什么使日本公然违背《日内瓦公约》,导致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发生?在抛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思考与讨论,但是学生给出的答案往往会停留于表面,例如,有学生认为:是日本军队侵略成性,所以导致南京大屠杀的发生;有的认为是日本军队在侵略中国时遭遇了顽强的抵抗,所以占领南京后疯狂报复中国人,杀害手无寸铁的百姓……这些认识都没有能够深入了解事件发生的根源。因此,教师要结合历史背景指出,日本军国主义传统是南京大屠杀等类似事件发生的根源,然后从军国主义形成、主要表现等方面深入讲解,使学生认识崇尚武士道精神,以绝对服从为天职的日本军人,为了自己的民族,可以不择手段地坚决执行来自国家的任何命令,包括屠杀,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军国主义思想造就了一支绝对服从于天皇的灭绝人性的日本军队。由此引导学生形成对南京大屠杀根本原因的正确认知和对今天中日关系的理性认识,形成珍惜生命,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的人文主义情怀。

三、结合时事政治,培养历史责任感

南京大屠杀这一课是很好的历史情感体验课和探究课,我们还可以结合时事政治,适当加以引申和拓展,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认识,又能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如我们可以将新闻中关于日本教科书事件的一些描述展示给学生,也可以让学生找一找日本的教科书究竟是怎样描述南京大屠杀的?通过新闻资料,我们发现日本长期以来并没有正视南京大屠杀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没有真正承认自己的战争罪行。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日本为什么这样做?学生的回答可以五花八门,但是在前面授课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对南京大屠杀的根源已经有了较为理性的思考,所以能比较容易得出答案:依然是日本政府的军国主义倾向和狭隘的民族主义使他们拒不承认战争罪行。由此可以引发学生进行延伸思考:今天我们牢记历史是为了防止历史悲剧重演,今天中华民族已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我们唯有努力发展才能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一切需要所有中华儿女的努力。通过一步步的讲授、讨论、思考,学生的历史责任感被激发出来,与教师产生共鸣。

在历史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实现不是一次教学或偶尔的情感共鸣能够做到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投入大量时间进行备课,搜集资料,而且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课堂控制能力,能准确挖掘和把握情感教育的切入点。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提倡自主学习,生成历史情感。

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需要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深入了解需要学习的知识点,而把握好自主学习的节奏则能促使学生在密切关注所学知识的同时,初步生成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认识,自发地产生好恶感情。如对“南京大屠杀”这一部分知识的课前自主学习,能使学生对事件的经过、细节了解颇多,从而在对大量感性材料的搜集运用中自然产生对该历史事件的情感,如愤怒、哀伤、憎恨、同情等感情,这是灌输式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

2.构建生动课堂,激发历史情感。

历史教材中有着生动感人的历史素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讲授、讨论、问答式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情景剧,知识竞赛等教学方式都可以出现在历史课堂上,这样的历史课堂,会对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从而在学习过程中生发出丰富的历史情感,收到超过预期的教学效果,乃至学生多年后回想也会记忆深刻。反之,枯燥无味的讲述、机械呆板的试题训练则使得历史课堂毫无闪光点和吸引力。

3.形成师生默契,促进情感互动。

在教学中,我们曾经为课堂缺乏互动而苦恼,老师上课像唱“独角戏”,虽然准备充分,自认为讲授精彩却难以引起学生共鸣,这种现象的出现,事实上是课堂上师生缺少应有的默契造成的,从而导致学生对课堂没有兴趣,对所学的知识没有认同感。师生默契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它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同。著名教育家李吉林曾说:“教师情真,才能以情动情;教师心热,才能点燃智慧的火花;教师意远,才能在学生的前面开拓其思路。”因此,形成师生默契需要教师多做尝试,例如我们可以开展一些相关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增进默契;通过对学生观点的关注,获得学生的认同,等等,这些方式能够潜移默化地吸引学生对教师、对教师所授课的关注,从而形成难能可贵的师生默契。有了一定的课堂默契,更容易形成师生之间的真诚互动,找到历史情感共鸣,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在历史教学中贯穿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课堂必然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阵地,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我相信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学的情感功能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切实加强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会为今后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诺尔·曼丹森.《情感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02.

[2]百度百科“情景教学法”词条.

猜你喜欢

教学运用情感教育
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小提琴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浅谈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词块策略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