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研究

2016-12-06苏敏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27期
关键词:应急预案意见领袖议程设置

苏敏

摘 要: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顺应网络发展规律,在尊重受众基础上,按照主导引导相结合、网上网下相结合、监管和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在介入、引导、预防等方面,注重议程设置,发挥意见领袖作用,在明确自我定位的基础上掌握网站营销技巧,同时在人员培养、应急预案完善等方面加强预防。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 议程设置 意见领袖 应急预案 媒介素养

一、高校网络文化及其使用者的特点

网络文化与传统校园文化碰撞融合后形成高校网络文化,它以高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为建设主体,既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本形态的高校校园文化,也是以高校校园为聚合点的网络文化。高校网络文化具有网络文化的一般特征,又具有高校校园特殊领域的自身特点:第一,高度的主体自创性;第二,高校问题网络化、社会化趋势明显;第三,拆除了不同形态的高校校园文化之间的信息壁垒;第四,高度复杂的价值多元性。

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当前高校学生呈现以下特点:自主意识增强,个性差异增大,受社会环境影响增大等。大学生对于网络的运用更为熟练,学习生活工作等离不开网络,形成泛网络化趋势。

高校网络文化不仅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而且对高校的整体运行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如何对其有效地进行建设和管理,成为高校师生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要遵循当前网络发展规律,顺应高校学生的特点和心理需求,将网络虚拟舆论场营造和与现实文化建设相结合,从介入、引导、预防等方面入手,才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建设管理原则及遵循的规律

1.主导与引导相结合

主导讲的是在网络空间中主导权的问题,怎样发挥网络建设者和管理者的作用,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弘扬主旋律。引导主要是方式方法问题,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方法,让受教育主体乐意接受,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引导。

2.网上与网下相结合

互联网所中介的沟通,促进了虚拟社群的发展,虚拟社群是人际的社会网络,并非“不真实”,而是在不一样的现实层面上运作。虚拟与现实相互影响。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必须双管齐下,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结合起来解决问题。

3.监管与培养相结合

主要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制度层面的制定完善,加强法规等外在的约束力;另一方面是对人的培养,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增进对网络文化的认同和维护,加强自我的专业水平,提升建设者和受众的媒介素养。

(二)三步走:介入、引导、监管,多方面加强建设和管理。

1.第一步:介入——议程设置不是没有用武之地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传播媒介报道的重点,与受众脑海中重要题材之间高度相关;媒介所强化报道的题材与事件,会引起人们的重视。媒介对议题的选取和设置,会影响受众对现实议题的认知。校园网络文化主要目标群体明晰 ——在校大学生,研究他们的特点及需求,在议程设置上下功夫,引导校园网络文化的走向。

首先,设置与大学生需求或认知相关的议题。可以提倡一种精神,树立一种典型,发动一场活动。在设置议程的议题时一定要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息息相关,与他们当前的认知能力相当,在促进他们成长的同时实现对校园网络文化舆论主导权的有效介入。

其次,注意网络媒介有效覆盖,特别是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应用。增强媒介的覆盖范围,有利于信息更快更好地传达给受众。当前大学生对微博、微信的使用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在信息发布上,除了常规的网站之外,更需要对微博、微信公众号中的内容及时更新和跟进。

2.第二步:引导 ——寻求意见领袖,引导“沉默的螺旋”

对网络文化的引导应变“堵”为“疏”,尊重虚拟社会的发展规律,讲究方式方法,寻求意见领袖、占领主阵地、掌握营销技巧,将高校网络文化作为一项实实在在的系统工程来抓。

“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媒体对主流观点的反映,加上人际网络中对异常观点的支持不断减少,导致了一个沉默的螺旋,即越来越多的人附和主流观点或不跟随异常观点。其实当今的网络文化中,有一大批这样的沉默者,一般处于“潜水”状态,关注别人的发言而很少自己发言。有些积极发言的人则成为了“意见领袖”,成为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可有效利用。

(1)寻求和培养意见领袖

这部分人包括网上活跃的发言者,也包括现实生活中,在班级或同学中有较高威信的老师和同学。充分发挥班干部、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教师的作用。甚至在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在网络信息发布、交流、互动应答等方面发挥他们的作用。

(2)以权威性和引导性占领校园网络的文化的主阵地

只有建设好校园网络文化主阵地,才能更好地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在信息发布的及时性上、信源的可信度上树立权威性和引导性。尤其是发生重大事情时,信息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发布,有效减少谣言或猜疑的空间,占领文化主阵地。

(3)注重网络的“营销”技巧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用户可以自由选择要登陆的网页,在众多网页中,高校网页以什么聚焦用户的目光呢?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高校网络,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访问量低,影响力小。充分把握网络特点,树立竞争意识,掌握一定的“营销”技巧显得格外重要。

首先,在网站主题、色彩、布局的设计上多下功夫,优化图片、文字、动画等外在表现形式,在功能性和美观度方面达到有机结合。其次,在内容方面要注重可读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另外网速等硬件条件一定要跟上,否则会影响访问量。昀后,要注重互动和反馈,增进用户的参与度,培养用户的忠诚度,同时搜集相关意见和建议。

3.第三步:预防 ——完善应急预案,注重队伍建设,加强素养教育

(1)建设应急预案,保持信息通畅

在任何原因下,信息系统安全中昀不可控的因素就是突发事件。通过各种措施,尽量减少其带来的影响和损失。加强应急预案的制订,明确职责,理顺内部管理机制和体制,特别是明晰信息传递路径和处理的基本原则。在网洛舆情危机出现时,事实真相、事情进展、实施方案、预期结果的及时有效的披露,能够缓解大学生面对社会突发事件的恐惧和紧张情绪,同时也能够建立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信任。

(2)加强网站队伍建设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必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队伍,这是高校网络文化向纵深发展、向高品位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和培育高校网络文化的核心工作。加强人才的引进,尤其是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大数据采集和分析专业人员、网站内容编排专业人员等。系统地、有目的地培养网络文化建设有关人员,增强思想政治敏感度,提高编辑应对水平。

3.以课程、讲座等形式对用户媒介素养进行整体提升

宦成林(2009年)认为“新媒介素养”的核心是“参与素养”,其中除了由批判性思维技能、艺术表达技能、网络创作技能等构成的参与技能外,还包括参与意识和参与态度 [7]对于学生而言,结合当前社会时代背景,开设媒介素养相关课程;另一方面高校资源丰富,可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新媒介素养课程的讲座,面向全校师生和社会人员开放,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提升社会总体的新媒介素养。

四、小结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传播的对象和载体有准确的认知,需要规章制度的规范,建设和管理人员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做出有针对性地传播,提升影响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不仅仅是高校,而且应该包含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参考文件:

[1]唐亚阳,梁媛,高校网络文化的特征与功能[N],光明日报,2007-0808(11)

[2]钟家全,和谐校园视域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56-57.

[3][美]曼纽尔·卡斯特,夏铸九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38.

[4][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朱建华译,大众传播模式论(第 2版)[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103.

[5]何健,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化与管理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80.

[6]陆伟华,张社强,陈洪涛,全球化背景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02):51.

[7]卢峰,媒介素养之塔:新媒体技术影响下的媒介素养构成[J],国际新闻界,2015(04):132-133.

猜你喜欢

应急预案意见领袖议程设置
制订应急预案 完善高校安全保障体系探究
传播学视角下应用型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微博动员、维权倡议与记者的利益表达机制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写及注意事项浅谈
危化企业提高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的对策措施研究
“互联网+”时代传媒对媒介域“私有化”的应对
微信营销意见领袖培养现状研究
应急预案工作体系的相关研究
如何讲好南海人文故事
意见领袖在微营销中的价值体现探析